歷代先哲、學術流派·諸葛亮
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瑯玡郡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年幼時父母皆喪,跟隨叔父諸葛玄至荊州襄陽(今湖北襄陽)避難,后叔父去世,遂定居襄陽城南臥龍崗,躬耕田野,博覽群書,隱居十余年。自比于春秋戰國時的管仲、樂毅,好為《梁父吟》。漢建安十二年(207),受好友潁川徐庶的推薦,劉備“三顧茅廬”求教。隆中問對,以政治家的遠見卓識,分析了當時天下形勢,建議劉備占荊、益二州,“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北伐曹魏,進而統一全國。漢建安十三年(208),輔佐劉備,取得孫劉聯盟,敗曹操大軍于赤壁。后襲取荊、益二州,輔佐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形成三國鼎立局面,因功拜相。蜀漢章武三年(223),劉備在與吳國的戰爭中被打敗,次年便病死于白帝城(今四川奉節縣)。太子劉禪即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軍政大事由他全權處理。諸葛亮輔政后,恢復了同吳國的和好關系,穩定了同鄰邦的關系。蜀漢建興三年(225),南征西南諸族,七擒七縱其首領孟獲,平定了南方,解除了北伐中原的后顧之憂。建興五年(227)至建興十二年(234),七出祁山(今甘肅西和縣西北),進攻中原,最后與魏軍統帥司馬懿對峙于渭南,相持數月,毫無進展。諸葛亮身心交瘁,病逝于五丈原(今陜西眉縣西),時年54歲。被謚為忠武侯,葬于定軍山。原有集25卷,惜多已散佚,現有《諸葛亮集》、《出師表》聞名于世。
諸葛亮一生,為人勤勉,光明磊落,處事謹嚴。在政治上,表現出非凡的遠見卓識,聯吳抗操,實現三國鼎立。其次,注意改革,實行法治,“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又采取任人唯賢原則,任用有才有德之士,罷免無能不法之徒。這使蜀漢政治清明,百姓樂業。在經濟上,實施屯田政策,獎勵務農墾殖,發展生產,同時也非常重視水利事業的建設。對煮鹽、織錦等手工業也很關心。這使蜀國經濟迅猛增長,有了與孫、曹抗衡的物質條件。在軍事上,注重軍隊建設,以法治軍,嚴肅軍紀,加強訓練,大大提高了軍隊的素質和戰斗力。其次,積極進行兵法、武器、運輸工具的研究和改進,如連弩、木牛流馬等。他本人注重前人的軍事思想、戰略戰術,講究指揮藝術,對陣法有獨創,“八卦陣”為后人學習和繼承。他的軍事才能使蜀國的軍事力量能與魏國抗衡。在民族關系上,實行和撫政策,改善同少數民族間的關系。這有利于漢族和少數民族間的經濟文化聯系,有利于西南地區的發展。在外交方面,善于分析和利用矛盾,確定敵友。對外采取聯孫抗曹的方針,促成了三足鼎立局面,并為七人中原奠定了基礎。在文學方面,他也有較深的修養,《出師表》、《隆中對》膾炙人口,千古傳頌。諸葛亮是位多智善謀的人物,被認為文治武功,無所不能。陳壽在《三國志》中譽其為“識時之良才,管簫之亞匹”。諸葛亮的動人故事和傳說,至今家喻戶曉。人們為紀念他,特建武侯祠,今天仍有大量的人去瞻仰。
上一篇:古代典籍·說文解字
下一篇:傳統美德·謙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