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圖
清·羅牧作
紙本水墨
縱二一二厘米
橫一一三厘米
藏沈陽故宮博物院
此圖作者自題為“用董、巨筆意”,但觀其筆墨粗逸荒率,隨意靈動(dòng),近似元人意趣。作者羅牧為明末遺民,不愿與清廷合作,正與元代畫家處境相類。畫為心聲,心既相通,畫便相侔。且明清之際,文人畫大盛,董、巨二人被奉為文人畫中的典范,畫家作山水往往喜歡題上仿二人筆意,以示正宗,也不足為奇。
羅牧畫山水自成一家,“筆意在董、黃之間,林壑森秀,墨氣滃然,誠為妙品,江淮間亦有祖之者,世所稱江西派是也”(張庚《國朝畫征錄》)。此圖寫空山寂寂、樹石幽深的景色,云氣氤氳的山中,只有山石靜立,草木無語,樹色掩映中露出幾間房舍,卻杳無人蹤。或許人是有的,卻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賈島《尋隱者不遇》),觀者無緣見識(shí)畫中逸士,只有在寂寞的畫境中品味作者心中高潔清朗的世界。
山水圖
畫中山石以披麻皴為主,樹木或點(diǎn)或勾,時(shí)濃時(shí)淡,表現(xiàn)出一定的空間感。筆中含有較多的水分,線條靈動(dòng)滋潤而不失沉著,連勾帶染,一氣呵成,墨色淋漓,意境蕭散孤高。但相比于董、巨等五代、宋代畫家的濕筆在絹上作畫,筆墨的效果有一種堅(jiān)實(shí)凝斂的骨氣感,和黃公望等元代畫家以干筆在麻紙上作畫,筆墨的效果有一種蕭疏松秀的韻味感,羅牧用濕筆在生宣紙上作畫,其筆墨的效果不免顯得爛了一點(diǎn),格調(diào)是不算太高的。
圖上有作者自識(shí)“丙子六月用董、巨筆意為西庚先生并正。雙江羅牧”。按丙子為康熙三十五年(1696),是年羅牧尚健在,故此圖當(dāng)為其晚年之作。圖上鈐白文“羅牧私印”、白文“飯牛”。
上一篇:《黃山白龍?zhí)秷D》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黃山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