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兩漢文學的內容·先秦兩漢文學思想·先秦文學思想·道家文學思想
如果說儒家文學思想偏重于功能和實用,其重心主要落實在主題和內容上,那么道家則著重文學的內部規律,其著眼點在藝術創造的主體修養、創作過程和審美特性。這種觀點對中國文學民族傳統特點的形成和發展影響巨大。
1.崇尚自然,反對人為。
“道”是道家哲學的核心。老子認為它“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道是萬物之本,又有其自身規律,人應當服從它,而不是用主觀力量去改變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遂成為道家思想的精髓。在此基礎上,老子提出其最高審美境界,即“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王弼對此解釋道:“聽之不聞名曰希,不可得聞之音也。有聲則有分,有分則不宮而商矣。分則不能統眾,故有聲者,非大音也。”“大音”不可得聞,遂可促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聲音,這就是至美的境界,也就是“道”的境界。這種對沒有任何人為痕跡的境界的提倡,也就成了后世意境理論的先聲。
莊子同老子一樣強調天道的自然無為,明確提出“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莊子·秋水》)。他反對用人的主觀意志任意作為,因為這違背自然的內在規律。莊子用詩意的語言描繪藝術的至境,“無樂之樂”、“解衣盤礴”、“言意之表”即成為我國古代音樂、繪畫、文學最高藝術境界的代名詞。
那么,如何達到這種天然的藝術境界呢?老子認為應當“滌除玄覽”,即作為創作主體和審美主體,必須保持“致虛極,守靜篤”的心理狀態,忘記自我和周圍一切,方能洞察宇宙,體味道境之妙。莊子則提出“虛境”說。達到虛境所經由的途徑便是“心齋”和“坐忘”。“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于聽,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莊子·人間世》)。“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莊子·大宗師》)。廢棄感官的作用,忘記自身的存在,拋棄一切智識,方可達到與道合而為一,由內心靜觀其變化。“水靜猶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莊子·天道》)。水清靜便能明澈照見須眉,人心靜則能洞察萬物。莊子在這里強調了審美創作和審美觀照所需要的自由澄澈的心境,以此方能進入“物化”的境界,一旦不知是莊周化蝶抑或蝶化莊周,審美創作自然就能達到造化神工了。
既然要“妙道自然”,當然不需要人為的方法,而是重在“神遇”。《達生》篇匠慶在總結自己削木的技藝時,談到“齋以靜心”,靜待“以天合天”時刻的到來,即是“神遇”的絕妙寫照。然而“神遇”畢竟玄妙,可遇而不可求,莊子用他詩意的語言講述了一系列故事,從中暗示除此之外還有另一通途,那就是“真積力久”①。也就是說,要經過大量認識和經驗的積累。無論是呂梁丈夫蹈水,還是庖丁解牛,抑或佝僂者承蜩,其技藝的出神入化都是經過多年的精心修煉。火候不到,萬事皆非;火候一到,自然入妙。后者一旦來臨,神化虛靜的到來也就順理成章了。
2.“言不盡意”與“得意忘言”。
可以說,老莊對語言表達有限性的認識是相當深刻的。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善言不辯,辯言不善。”對語言的有效性持一種否定態度,極力主張“不言之教”,這同儒家的重言教思想形成強烈反差。莊子則進一步提出:“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莊子·齊物論》)認為人們所要傳達的意義往往被華麗的文辭遮蔽。同時他還說:“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莊子·天道》)語言的可貴之處在于意義,而意義有所指向,然而意義所指向的卻往往不能用語言來表達。能夠看到這一點,可以說,實在是莊子的早慧。面對言語的困境,莊子一方面宣稱“無言”、“絕言”、“忘言”,一方面又洋洋灑灑不惜作滔滔之論,似乎有意顯示出語言宿命下執著的抵抗。在莊子及其后學看來,語言只是一種表達思想的符號而已,是暗示人們領會“意”的工具,“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莊子·外物》)。強調不能拘泥和執著于工具的“言”而忘卻了“得意”的目的。至于如何“得意忘言”,莊子并未明言,然而其著作中大量運用“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莊子·天下》)的寓言就是一個極好的解說。莊子寓言章法散漫、變化無窮的言說方式,其目的就在于試圖借助比喻、象征、暗示等方法,跳宕性地勾起讀者的想象和聯想,從有限的文字中領會無限的言外之意。
“得意忘言”說對后世文學理論及創作產生深刻影響,皎然的“但見性情,不睹文字”(《詩式·重意詩例》),司空圖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二十四詩品·含蓄》),以及嚴羽所說的“不落言筌”等(《滄浪詩話·詩辨》),都是這一思想的正常延伸和發揮。
注釋
① 參見羅根澤 《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上一篇:遼金元文學·遼代文學·遼代的韻文·遼代的詞曲
下一篇:遼金元文學與宗教、哲學·宗教對元代文學的影響·釋道的文人化和文人的禪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