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氏傷寒金鏡錄》的主要內容,《敖氏傷寒金鏡錄》導讀
《敖氏傷寒金鏡錄》又名《傷寒金鏡錄》,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舌診專書。敖氏原著,元杜本撰。初刊于至正元年 (1341)。后經薛已加以潤色,收入 《薛氏醫(yī)案》,始得以廣泛流傳于世。明《醫(yī)藏書目》最早著錄。現存主要版本除《薛氏醫(yī)案》本外,還有清乾隆二十九年甲申 (1764) 錢塘王氏刻本,及 《醫(yī)林指月》本。
作者敖氏,據明盧復載: “敖氏不知何許人,有舌法十二首,以驗傷寒表里”,但 《中醫(yī)人名辭典》據《古今名醫(yī)言行錄》載: “敖繼翁,字君壽,宋元間福建福州人,……平生于治經外,專究醫(yī)學……敖氏于《傷寒論》多有研究,認為此書原有 ‘辨舌之法’大多散失不傳。后依據仲景之論補 ‘驗舌法’十二條,著成《金鏡錄》 一書,藏于家?!?可供參考。
杜本 (1276-1350),元代醫(yī)家。字伯原,一字原父,號清碧,清江(今江西清江)人。性沉默,寡言笑,博學善文,兼通醫(yī)學。順帝時(1333-1367)召為翰林侍制,兼國史院編修官,以病力辭不就。潛心研究歧黃之術,臨證善于察舌辨證,積累經驗豐富,有感于敖氏十二圖未盡諸證,復作二十四圖。并列方治于左,以推源尋流,臨證可決死生之妙。
本書凡1卷。共收載36幅舌苔圖,包括白苔舌、將瘟舌、中焙舌、生斑舌、死現舌、黃苔舌、黑心舌、紅星舌、黑光舌、黑圈舌、火裂舌、蟲碎舌、里黑舌等,每一幅舌圖之下,加以文字說明。先述舌苔、舌質的主病,次列適宜的治療方藥。結構合理,證治俱備,對于臨床辨證,很有裨益。
本書的主要貢獻有兩點: 1、總結了驗舌內容。包括舌質、舌苔的各種變化。如舌色分淡紅、紅、純紅等,舌苔分白、黃、灰、黑4色以及潤滑、燥干、偏全、刺裂等苔質變化; 并說明這些變化所主之病。2、發(fā)展了察舌辨證。以察舌診斷表里,闡述外感病之病因、病機及證治方藥。如“人得病初在表,則舌自紅而無白苔等色,表邪入于半表半里之間,其舌色變?yōu)榘滋Χ娨??!薄靶皞饔诶镂戳T,則舌必見黃苔,乃邪已入于胃,急宜下之?!奔凑f明苔由白轉黃,乃表明表邪由表入里,由寒化熱。舌質由淡紅轉紅色、再轉純紅亦然。根據舌色舌苔的變化,分辨寒熱虛實,并記述治療方藥如:“舌見紅色,更有裂紋如人字形者,乃君火燔灼,熱毒炎上,故發(fā)裂也。宜用涼膈散治之”。
本書是現存最早的中醫(yī)舌診著作。它的問世為舌診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因而受到了后世許多醫(yī)家的贊譽。如明盧復稱其“大裨傷寒家,乃識傷寒之捷徑”,薛己謂: “既圖其狀,復著其情,而后別其方藥,開卷昭然,一覽俱在,雖不期乎仲景之學,而自息合乎仲景之道,可謂深而通,約而要者矣?!标愰蚱鋾疲?“其法淺而易知,試而輒效,誠千載不偶之秘書也”。
本書對后世醫(yī)家產生一定影響,如明薛己將本書收入 《薛氏醫(yī)案》以廣其傳,《攝生眾妙方》亦曾轉錄此書。清張登參正于本書與《觀舌心法》兩書之間及已所閱歷,編成《傷寒舌鑒》一書。清梁玉喻著《舌鑒辨正》亦是以本書36舌及張氏120舌為原本,逐條加以辨證而成。另 《陳修園醫(yī)書四十八種》及 《醒醫(yī)六書》中均載錄此書。
參考文獻
- 史介生集注:《史氏重訂敖氏傷寒金鏡錄》,杭州新醫(yī)書局,1955。
上一篇:《敕修百丈清規(guī)》的主要內容,《敕修百丈清規(guī)》導讀
下一篇:《敦煌變文集》的主要內容,《敦煌變文集》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