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道家道教·莊子哲學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曾做過漆園吏。博學善辯,常用寓言闡述玄妙的哲理。著書10余萬言,現存《莊子》33篇。漢以后將《莊子》分為內篇(7種)、外篇(15種)和雜篇(11種),一般認為內篇是莊子自己的著作,代表莊子的思想,外、雜篇則是莊子后學或道家其他派別的著作。
莊子的哲學思想源于老子學派,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天道自然無為”的世界觀。《大宗師》說:“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齊物論》說:“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未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就是說,世界有它的沒有開始,有沒有開始的開始,世界的源頭是找不到、分不出來的,假如用“有”、“無”來辯論,也是“沒有有和無”,以至連“沒有有和無”也沒有。因此,世界宇宙的本源是無名無形的、非物質的東西,超越了認識范圍,是不可言說的神秘的精神性的本體。
莊子反對上帝,反對有一個造物主,宣揚天道自然無為的論點。但他在擺脫了目的論的同時,又陷入了宿命論的范疇。《德充符》稱:“死生、存亡、窮達、富貴、賢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宣稱“命”是主宰人類的,人類的力量是無法超越的,在道或自然面前,人類只能聽其擺布而已。這里,莊子趕走了上帝,請來了“命運”之神,這種思想為以后道教的產生,打開了方便之門。
莊子認為宇宙世界是不可知的,因此,在以“形而上者”為認識對象時,表現為神秘主義的不可知論,而在以“形而下者”為認識對象時,則表現為相對主義的詭辯論。將認識和無認識混為一談,對認識的性質,以及人們主觀認識能力全盤否定,認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認為“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否認了人的認識能力,排斥了外向型的認識思維方式,而代之以內向型的精神意向為主導的思維方式,提倡“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提倡“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倡導用“坐忘”“心齋”的方法,使自己的思維超脫于世俗之上,以求在自我內向觀照直覺中,運用自我情感體驗,來與天道自然冥合。莊子這種神秘主義的精神體驗認識論直接為道教所吸收,發展成道教中重要的修煉方法。
老子學派反映了春秋戰國時代沒落階級急劇變化的意識,莊子學派又進一步發展,從客觀唯心主義轉到主觀唯心主義,以清靜淡泊,全性保身為旨趣,更趨于消極頹廢。老莊之學成了后世遁跡逸民的全身之術,同時也影響到道教的教義。道教中不少名稱術語,如“太初”、“太清”、“太素”、“太始”、“一氣化三清”、“三一混合”等都直接取自《莊子》一書。
魏晉南北朝之際,士大夫趨尚玄學,歸趣莊老,認為老子導莊學之源,莊子揚老學之波,推崇《莊子》、《老子》、《周易》為三玄,莊子的學術思想才開始在學術界產生深刻的影響。至于道教,即使在晉南北朝《莊子》學風氣大熾之時,也沒有與《莊子》發生什么實質性的關系,即便有道士也好其學,也沒有因此產生新的道教理論。至唐代,道士成玄英注疏《莊子注》,稱:“《莊子》者,所以申道德之深根,述重玄之妙旨,暢無為之恬淡,明獨化之睿冥。鉗揵九流,括囊百氏,諒區中之至教,實象外之徵言者。”發揮《莊子》恬淡、獨化、無為、重玄的思想,使之與宗教超脫精神結合起來,這一思想傾向,在唐中葉時期,頗具影響。玄宗開元二十年(733)置崇玄學,令生徒誦習《老子》、《莊子》,策試亦有《莊子》條。天寶元年(742)二月,詔封莊子為南華真人,這樣就通過術業與宗教雙重手段,將莊子與道教緊密地結合起來了。
上一篇:傳統文化·雕塑造像·工藝雕塑
下一篇:傳統文化·雕塑造像·建筑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