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雕塑造像·建筑雕塑
附屬于實用建筑的裝飾性和寓義性雕塑稱之為建筑雕塑。建筑雕塑或表現在建筑的構件上,成為直接構成建筑物的材料;或為獨立的雕塑體積,設置于建筑周圍與之構成 一定的統一關系。中國歷史上的建筑雕塑多為前者。建筑雕塑的材料大抵與建筑本身的材料一致,一般為石、木、陶和磚等。建筑雕塑的題材和形式與民族的信仰、習俗和傳統密切相關,中國民族的宇宙意識、生死觀念、宗教信仰和習慣性的審美方式在建筑雕塑上均有反映。
中國在戰國時代的建筑雕塑已相當發達,建筑雕塑的起源當在更遠古的年代。戰國的建筑雕塑有一些遺存。出土于戰國的板瓦、筒瓦、半瓦當、圓瓦當等建筑構件,多雕飾有鳥獸圖相,紋飾造形呈靈活的躍動姿勢,有強烈的生動之感;還有一種陶質的下水道管口,為張著大嘴的獸頭造型,水可以通過獸嘴流出,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裝飾意味,構思相當巧妙。秦漢的建筑構件上的雕飾更為出色。秦漢瓦當雕刻有一種靈獸題材,常見的是象征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四靈獸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其中朱雀被雕刻為翅中央有圓形太陽的鳳鳥形象,依照瓦當的圓形進行設計,鳥身隨圓面翹首揚翅形成近乎圓形的圖案,以一爪撐地、一爪抬起的姿勢表現動態,原件飾有紅色,裝飾性很強,從拓片上看,有圖案畫的效果。秦磚漢瓦在中國歷史上享有盛名,與建筑渾然一體的雕飾是其受到后人重視的原因之一。
漢代大興宮殿苑囿工程,把建筑雕飾當作夸示權威的手段。漢武帝曾在陜西長安縣的園林內挖昆明池以象征天河,并按左牽牛、右織女的天象格局設置了代表牽牛和織女等星座的石雕人像,還在池邊雕有石鯨,成為中國早期的一組園林雕塑。織女象為渾厚樸拙的女性形象,兩手拱于腹前,表情平靜,其簡括的線刻風格與漢代陵墓石雕風格一致,可以反映出當時建筑中大型圓雕的面貌。現在能見到的漢代建筑雕塑作品,還有一種石闕雕刻。石闕是豎立在漢代建筑和陵墓前通道上的一種留有門形空缺的石建筑,由長石條砌成或由整塊石雕成,頂似房檐式樣。闕檐上多雕刻著勇猛的動物,闕身往往雕有生活場景或神話故事情節,或按方位雕出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四神獸,造型動態感強,有渾然天成的氣勢和內在的律動感。漢闕雕刻遺跡多見于四川、河南和山東等省,題材和形式豐富多樣,可以想見當時的木構建筑上會有更多雕飾。
隋唐時代的建筑雕塑非常繁榮,宮殿和橋梁等建筑多飾有精巧的雕塑。河北趙縣安濟橋上的雕塑是隋代建筑雕塑的杰出代表。安濟橋由著名工匠李春建造,為造型優美的大跨度單孔橋,在欄板、望柱和仰大石等構件上均雕刻有圖相,尤以欄板上的浮雕龍頭、奔龍和交龍等最為出色,龍的姿態多變,造形生動并且現出雄健有力的氣勢,雕刻技法純熟精湛。足見隋代建筑雕塑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唐代的橋梁建筑雕塑取得了更為輝煌的成就。近年來在山西省永濟縣普津大橋遺址發掘出了巨型鐵牛與鐵人群雕,均為唐代作品。群雕設置在大橋兩頭的河岸上,與一些高大的鐵柱一同起著固定大橋索鏈的作用。大橋兩端的鐵牛各為四尊,鐵人各為二尊,現只發掘出一端的遺物。其鐵牛形體巨大,大于現實中的牛體數倍,鐵人也遠大于真人,據專家們推測,這批鐵鑄雕塑和鐵柱所耗用的鐵占當時年產鐵量的二分之一。鐵牛的造型雄健有力,無過于具體的細部刻劃,卻渾然天成而又富有神韻,給人力大無比、虎虎有生氣之感。唐代雕塑藝人在金屬塑鑄方面的成就由此可以明了,唐代動物雕塑特有的神采和氣勢在這批鐵牛造型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迅速發展起來的雕塑藝術在唐代宮殿建筑上有著廣泛的應用。唐代曾興建太極宮、大明宮和興慶宮等皇家宮殿,建筑華美,雕飾工細,可惜宮殿早已被毀,不能見到其雕塑原貌,但從出土的唐代磚瓦的雕飾情況可以了解到宮殿建筑雕塑的一些情況。用于建筑的磚瓦等建筑構件上多雕有蓮花紋和葡萄紋等,較秦漢磚瓦上的雕飾簡化,還有一種纏枝花紋,充分發揮了秦漢線條雕刻的技法。從文獻記載中還可以得知在武則天執政時曾有紀功柱樹立于建筑的端門之外,雕刻造型豐富多樣,除龍、鳳外還有十二生肖像。可見當時的宮殿前是設置有大型雕塑的。現遺存于西安等地的唐代佛塔,在門楣和塔身上雕刻著裝飾性的纏枝花紋樣和佛教人物的形象,線條堅勁流暢,造型飽滿生動,有的為線刻效果,有的為浮雕效果(如西安大雁塔、濟南龍虎塔等),是唐代建筑雕塑的珍貴遺產。另在山西五臺山南禪寺的唐代建筑基石上雕刻有獅子紋樣,是后代建筑門前設置立體獅子的過渡形式。唐代建筑雕刻的形式多為浮雕和線刻,宋代之后,立體感更強的雕鏤和圓雕作品被大量用于建筑雕飾。
中國傳統建筑主要由屋頂、屋身和臺基三部分組成。宋代建筑在屋頂塑造脊獸,形態各異的小獸造型沿屋脊排列著,另在房屋下部的基石上也雕刻動物形象。在建筑的其他部位,尤其是柱頭、欄桿和門環等建筑構建的交接部分,同樣作雕刻塑作的處理,柱身亦常雕飾出龍及其他動物的造型。山東曲阜孔府大殿的圓形石柱上雕有鏤空的盤龍造型,非常壯觀。守門獅子的雕刻在宋代開始出現,造型與陵墓表飾中的石獅比較接近。金代的盧溝橋雕刻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石構建筑盧溝橋位于北京廣安門外,兩尊生動的鎮水石獸雕刻于橋頭,橋上欄柱頂端的圓雕獅子造型更為令人嘆為觀止,幾百個柱頂上皆由蹲坐的石獅作裝飾,石獅大小不等,形態各異,皆生氣十足,具有非凡的神采和氣韻,與精工雕刻的石欄板和造型壯觀的橋身結合在一起,構成 一處美麗的建筑景觀。宋代與佛教有關的寺廟和佛塔建筑,更多地以雕塑作為裝飾并作為宣揚佛教的手段。寺廟建筑雕塑方面的優秀作品,可以河北正定隆興寺大悲閣內的須彌壇和石柱上的雕刻為代表。該須彌壇由石建成,作為閣內承托蓮臺和佛像的臺基,在壇的正中和兩角分別雕有三尊浮雕力士。為顯示力士雄健有力的特點和所承之物的沉重程度,力士被刻劃為身軀被壓彎的形象,雙臂支撐在雙腿上,肩、臂肌肉突起,神情威猛異常,對身體的受力之處的刻劃稍有夸張,卻顯得自然真實。浮雕的造型有很強的立體感,塊面結構勻稱合理,與早期建筑上平紋線刻的雕飾相比,這樣的作品更多地發揮了雕塑本身的造型功能,標志著建筑雕塑已發展到成熟的階段,宋金時代流行磚雕建筑,建筑常砌有雕飾豐富的磚塊,一般建筑和墓室建筑均是如此。磚與石相比是屬于可雕性更強的材料。漢代墓室建筑多用畫像磚、石為構件,宋金時代幾乎不用石,而全用磚;漢畫像磚石的雕飾是線刻形式,而宋金時代卻是較典型的雕刻形式了,雕刻題材有生活場景及動態的人物,亦有仿木建筑花格門窗的題材,手法非常寫實。這類雕磚在中原、北方和南方地區的墓葬遺址多有出土,是宋金時代建筑雕塑中一部分很有價值的作品。宋代建筑的木雕同樣很發達。這一時期的建筑雕塑成就為明清時代建筑雕塑的繁榮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明清時代的建筑雕塑在宮廷和民居建筑方面均有著明顯的發展。在宮廷建筑的門樓、欄桿、柱石、角石、門窗、斗拱和梁柱等處,多有瓷塑、磚雕、木雕和石雕等形式的裝飾,所表現的內容多為龍鳳和其他動物、植物圖相。另外還有一種前代尚極為罕見的壁塑作品,或與實用建筑合于一體,或為單獨的雕塑性墻壁,山西大同的九龍壁和北京北海公園、故宮院內的九龍壁均是獨立的壁塑作品。此時的雕塑已成為宮廷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上述依附于建筑的浮雕和半圓雕作品外,獨立的圓雕動物也很常見,唐宋時期設置在陵墓神道上的石獅多被安放在宮殿和門樓之前,呈穩定的蹲坐姿勢,以巨大的形體給人威嚴之感,為金碧輝煌的王室建筑增加了雄壯的氣勢。這些建筑雕塑往往運用精工細制的方法,有富麗精巧的特點。民居雕塑在南方發展得非常迅速。在安徽、江蘇和浙江諸省境內的民居建筑的墻壁、屋梁、斗拱、樓層欄板、欄柱和門窗等處,多布滿著內容豐富的雕刻,以磚雕和木雕最為常見,亦有部分石雕,題材從花卉、鳥獸到情節故事均有大量表現,表現方法比以前任何一個時代都更為精細、多樣。這些雕飾繁復的部位與造型輕巧的飛檐式建筑構成了有機的整體,充分地顯示出中國建筑和雕塑匠師的創造才能。
中國的建筑雕塑對建筑發揮了很好的裝飾作用,但裝飾性只是其功能的一個部分,雕塑的題材往往起著寓義的作用。常見于皇宮建筑和一些公共設施上的龍的形象,都有著特定的象征意義。民居和橋梁等建筑上的動物和花卉圖相,亦有著一定的象征性,它們多被賦予了吉祥的含義,有些情節故事場景則直接表現為忠孝仁義的說教內容。中國的雕塑匠師通過建筑雕塑的制作發揮了聰明才智,對中國雕塑的發展起了促進的作用。作為雕塑于人們居住空間環境上的視覺形象,建筑雕塑的美的形式對人們的審美活動發生過不可低估的作用。
上一篇:傳統文化·道家道教·莊子哲學
下一篇:傳統文化·刑名律令·形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