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文夫·圍墻》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
陸文夫
昨夜一場風雨,出了些許小事:建筑設計所的圍墻倒塌了!
這圍墻要倒,也在人們的意料之中,因為它太老了??礃幼?,它的存在至少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了;已幾經倒塌,幾經修補。由于歷次的修補都不徹底,這三十多公尺的圍墻便高低不平,彎腰凸肚,隨時都有倒塌的可能,何況昨夜的一場風雨!
圍墻一倒,事情來了! 人們覺得設計所突然變了樣:像個老人昨天剛剛拔光了門牙,張開嘴來烏洞洞地沒有關攔,眼睛鼻子都挪動了位置;像一個美麗的少婦突然變成了癟嘴老太婆,十分難看,十分別扭。僅僅是難看倒也罷了,問題是圍墻倒了以后,這安靜的辦公室突然和大馬路連成了片。馬路上數不清的行人,潮涌似的車輛,都像是朝著辦公室沖過來;好像是坐在辦公室里看立體電影,深怕那汽車會從自己的頭上輾過去! 馬路上的喧囂缺少圍墻的攔阻,便徑直灌進這夏天必須敞開的窗戶。人們講話需要比平時提高三度,嚴肅的會議會被馬路上的異常景象所擾亂,學習討論也會離題萬里,去閑聊某處發生的交通事故。人們心緒不寧,注意力分散,工作效率不高而且容易疲勞。一致要求:趕快把圍墻修好!
第二天早晨,吳所長召開每日一次的碰頭會,簡單地了解一下工作進程,交換一些事務性的意見。不用說,本次會議大家一坐下來便談論圍墻,說這圍墻倒了以后很不是個滋味,每天上班時都有一種不正常的感覺,好像那年鬧地震似的。有的說得更神,說他今天居然摸錯了大門,看到滿地磚頭便以為是隔壁的建筑工地……
吳所長用圓珠筆敲敲桌面:“好啦,現在我們就來研究一下圍墻的問題。老實說,我早就知道圍墻要倒,只是由于經費有限,才沒有拆掉重修?,F在果然倒了,也好。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一百零八條好漢都是被逼到梁山上去的。嗯,造新的……”吳所長呷了口水,“可這新的應該是什么樣子呢?我對建筑是外行,可我總覺得原來的圍墻和我們單位的性質不協調,就等于巧裁縫披了件破大褂,而且沒有釘紐扣。從原則上來講,新圍墻一定要新穎別致,美觀大方,達到內容和形式的統一。請大家踴躍發言。”
對于修圍墻來說,吳所長的開場白過分鄭重其事了,也羅唆了一點。其實只需要講一句話:“大家看看,這圍墻怎么修呀?”不能,設計所的工作不能簡單化! 一接觸土木,便會引起三派分歧:一派是“現代派”,這些人對現代的高層建筑有研究,有興趣;一派是“守舊派”,這些人對古典建筑難以忘懷;還有一派也說不準是什么派,他們承認既成事實,對一切變革都反對,往往表現為取消主義。吳所長自稱對建筑是外行,但是他自認對建筑并不外行,他懂很多原則。比如經濟實用,美觀大方,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等等。如何把原則化為藍圖,這不是他的事,但他也不能放棄領導,必須發動兩派的人進行爭議,在爭議中各自拿出自己的設計方案,由吳所長根據原則取其精華,再交給取消主義者去統一。因為取消主義者有一大特點,當取消不了的時候便調和折衷,很能服眾。此種化干戈為玉帛的領導藝術很深奧,開始時總顯得拖沓猶豫,模棱兩可,說話羅唆,最后卻會使人感到是大智若愚,持重穩妥。修圍墻雖說是件小事,但它也是建筑,而且是橫在大門口的建筑,必須鄭重一點,免遭非議。
也許是吳所長的開場白把瓶口封緊了,應該發言的兩大派都暫時沉默,不愿過早地暴露火力。
吳所長也不著急,轉向坐在角落里的一個年輕人頷首:“后勤部長,你看呢?”
所謂后勤部長,便是行政科的馬而立。照文學的原理來講,描寫一個人不一定要寫他的臉;可這馬而立的臉卻不能不寫,因為他這些年來就吃虧在一張臉!
馬而立的臉生得并不丑怪,也不陰險,簡直稱得起是美麗的!橢圓形,很豐滿,白里透紅,一笑兩個酒渦,烏亮的大眼睛尤其顯得靈活,夠美的了吧?如果長在女人的身上,夠她一輩子受用的??上У氖沁@張臉填錯了性別,竟然長在男子漢馬而立的身上,使一個三十七歲、非常干練的辦事員,卻有著一張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臉! 據說他在情場中是個勝利者,在另一種事關緊要的場合中卻老是吃虧。某些領導人見到他就疑慮,怕他吃不起苦,怕他辦事不穩。這兩怕也是有根據的;
馬而立整天衣冠楚楚,即使是到郊區去植樹,他也不穿球鞋,不穿布鞋,活兒沒有少干,身上卻不見泥污。這就使人覺得形跡可疑,可能是在哪里磨洋工的! 如果他整天穿一身工作服,勞動皮鞋、軍用球鞋、麻耳草鞋等等在人前走來走去,那就另有一種效果:“這人老成持重,艱苦樸素。”即使工作平平,也會另有評語:“能力有大小,主要是看工作態度。”“態度”二字含義不明,形態和風度的因素也不能排除。
擔心馬而立辦事不穩也有根據,因為穩妥往往是緩慢的同義語。這馬而立卻顯得過分地靈活;靈活得像自行車的輪盤,一撥便能飛轉:
“小馬(人家都這樣叫他),窗戶上的玻璃打碎了兩塊,想想辦法吧。”
“好,馬上解決!”
上午剛說過,下午那新玻璃便裝上了,這使人忍不住要用手指去戳戳,看看是不是糊的玻璃紙。因為目前買人參并不困難,買窗戶玻璃卻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即使碰巧買到,又怎么能馬上就請到裝玻璃的工人,釘得四平八穩,還用油灰抹了縫隙……不好,隔壁正在造大樓,這油頭粉面的家伙是不是乘人家吃飯的時候去……
當然,一切誤解遲早總會消失的,可是需要用時間來作代價。馬而立以前在房管局當辦事員,第一年大家都對他存有戒心,深怕這個眼尖手快的人會出點什么紕漏。第二年發現他很能干,但是得抓得緊點,能干的人往往會豁邊,這似乎也是規律。第三年上下一致叫好,把各式各樣的事情都壓到他的頭上去! 第四年所有的領導都認為馬而立早就應該當個副科長,工資也應加一級。可惜那副科長的位置已經擠滿了,加薪的機會也過去了兩年。喏,在這種性命交關的地方馬而立便吃了大虧,都怨那張娃娃臉!
房管局的老局長是個心地善良的人,他不肯虧待下級。眼看馬而立在本機關難以提拔,便忍痛割愛,向吳所長推薦,說馬而立如何如何能干,當個行政科長決無問題。
吳所長答應了。但一見到馬而立便犯疑:“這樣的人能吃苦耐勞嗎! 辦事妥穩嗎?”倒霉的馬而立又開始了第二道輪回……
吳所長所以要馬而立先發言,一方面是想引出大家的話來,一方面也想試試馬而立的功底,看看他知不知世事的深淺,所以對著馬而立微微頷首:“后勤部長,你看呢?”
馬而立果然不知深淺,他憑著在房管局的工作經驗和人事關系,把磚頭、石灰、人工略加考慮:“沒問題,一個星期之內保證修得好好的!”
吳所長“噢”了一聲,憑他的經驗可以看得出馬而立頭腦中的東西:“你不能光想磚頭石灰呀,要想想這圍墻的式樣對我們單位的性質有什么意義?”
“意義”二字把人們的話匣子打開了,大家都來談論圍墻的意義,其用意卻都在圍墻以外。
果然,對古典建筑頗有研究的黃達泉接茬兒了。這老頭兒有點天真,他的話是用不著猜摸的:“這個問題我早就提過多次了,可惜沒有能引起某些人的注意……這次圍墻的倒塌,對我們是一個深刻的教訓。在我們過去的設計中,都沒有對圍墻引起足夠的重視,沒有想到區區的一堵圍墻竟能造成動與靜的差別,造成安全感和統一的局面?,F在看起來圍墻不僅有實用價值,而且富有裝飾的意味,它對形成建筑群落特有的風格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吳所長說得對,這是內容和形式如何統一的問題!”
這番話聽起來好像是對領導意圖的領會,其實是有的放矢,他先把矢引出來,再讓別人放出去;他有自己的傾向,但又不愿卷進去。他的話一出口,人們的目光便悄悄地向東一移。
東面的長沙發上,坐著屬于“現代派”的朱舟,他雙手捧著茶杯,注目凝神,正在洗耳恭聽。
黃達泉接著滔滔不絕地說:“……從傳統的建筑藝術來看,我們的祖先很了解圍墻的妙用,光是那墻的名稱就有十多種。有花墻、粉墻、水磨青磚墻;高墻、短墻、百步墻;云墻、龍墻、漏窗墻、風火墻、照壁墻……各種墻都有它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其中尤以漏窗墻最為奇妙,它不僅能造成動與靜的差別,而且能使得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能使人身有阻而目不窮! 可以這樣說,沒有圍墻就形不成建筑群落。深院必有高墻,沒有高墻哪來的深院?你看那個大觀園……”黃達泉講得興起,無意之中扯上了大觀園。
坐在長沙發上的朱舟把茶杯一放,立即從大觀園入手:“請注意,我們現在沒有修建大觀園的任務。如果將來要修復圓明園的話,老黃的意見也許可以考慮,但也只能考慮一小部分,因為圓明園的風格和大觀園是不相同的。我們考慮問題都要從實際出發,古典建筑雖然很有浪漫主義的色彩,還可以引起人們對我們古代文化的尊敬與懷念,但在實際工作中是行不通的。我們的當務之急是修建五層樓或六層樓,我不能理解,即使是十米高的圍墻,對六層樓來講又有什么意義?”
“有!”誤入大觀園的黃達泉折回來了,他對現代建筑也不是無知的,“即使是六層高的樓房,也應該有圍墻。因為除掉四五六之外還有一二三,圍墻的作用主要是針對一二兩層而言的。四五六的動靜差是利用空間,一二兩層的動靜差是利用圍墻來造成一種感覺上的距離。”
雙方的陣勢擺開了,接下來的爭論就沒有長篇大套,而是三言兩語,短兵相接:
“請你說明一下,圍墻和建筑物的距離是多少,城市里有沒有那么多的地皮?”
“如果把圍墻造在靠窗口,怎么通風采光呢?”
“造漏窗墻。”
“漏窗墻是靜中有動呀,你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它在動中還有靜呢,這句話你沒有聽見!”
“慢慢,請你計算一下這漏窗墻的工本費!”說話的人立即從腰眼里拔出電子計算機。
吳所長立即用圓珠筆敲敲桌面:“別扯得太遠了,主要是討論如何修圍墻的問題。”
朱舟不肯罷休,他認為“守舊派”已經無路可走了,必須乘勝追擊:“沒有扯得太遠,這關系到我們應該造一堵什么樣的圍墻,要不要造漏窗!”
吳所長掌握會議是很有經驗的,決不會讓某個人隨意地不受羈絆,他立即向朱舟提出反問:“依你看應該造一堵什么樣的圍墻?具體點。”
“具體點說……”朱舟有點措手不及了,因為具體的意見他還沒有想過,只是為了爭論才卷進來的,“具體點說……從我們的具體情況來看,這圍墻的作用主要是兩個。一是為了和鬧市隔開,一是為了保衛工作。機關里晚上沒有人,只有個洪老頭睡在傳達室里,他的年紀……”朱舟盡量地繞圈子,他知道,意見越具體越容易遭受攻擊,而且沒有辯白和逃遁的余地。
黃達泉知道朱舟的難處,看看表,步步緊逼:“時間快到啦,拋磚引玉吧。”
“具體點說,這圍墻要造得高大牢固。”朱舟不得已,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了??蛇@意見也不太具體,多大、多高、用什么材料,他都沒有涉及。
黃達泉太性急,見到水花便投叉:“如此說來要用鋼骨水泥造一道八米高的圍墻,上面再拉上電網,讓我們大家都嘗嘗集中營的滋味!”
“那就把我們的風格破壞無遺了,人家會望而卻步,以為我們的設計所是個軍火倉庫!”有人附和。
朱舟生氣了:“我又沒有講要造集中營式的圍墻,鋼骨水泥和電網都是你們加上去的。真是,怎么能這樣來討論問題!”朱舟抬起了眼睛,爭取道義上的支持。接著又說:
“高大牢固是對的,如果要講風格的話,我們這里本來就應該有一座高大厚實的圍墻,墻頂上還須栽著尖角玻璃或鐵刺,以防不肖之徒翻墻越戶。”
“栽尖角玻璃是土財主的愚蠢,它等于告訴小偷:你可以從圍墻上往里爬,只是爬的時候要當心玻璃劃破手!”黃達泉反唇相譏。
一句話把大家都說得笑起來了,會場上的氣氛也輕松了一點。
身處兩派之外的何如錦,坐在那里一直沒有發言。爭論激烈的時候他不參加,事態平和之后便來了:“依我看嘛,各位的爭論都是多余的。如果這圍墻沒有倒的話,誰也不會想到要在上面安漏窗、栽玻璃,都覺得它的存在很合適,很自然?,F在倒了,可那磚頭瓦片一塊也沒有少,最合理的辦法就是把塌下來的再壘上去,何必大興土木,浪費錢財! 我們的行政經費也不多,節約為先,這在圍墻的歷史上也是有先例可循的。”
這番話如果是說在會議的開頭,肯定會引起紛爭。現在的時機正好,大家爭得頭昏腦漲,誰也拿不出可以通過的具體方案。聽何如錦這么一說,好像突然發現了真理:是呀,如果圍墻不倒的話,根本就沒有事兒。倒了便扶起來,天經地義,沒有什么可爭的。兩派的人點頭而笑,好像剛剛是發生了一場不必要的誤會。
吳所長向何如錦白了一眼,他不同意這種取消主義。他的原則是要修一道新穎而別致的圍墻,為設計所增添光輝。會議的時間已到,再談下去也很難有具體的結果,只好先擱一擱再說:“好吧,關于圍墻今天先談這些,大家再考慮考慮。圍墻是設計所的外貌,人不可貌相,太丑了也是不行的。請大家多發揮想象力,修得別致點。散會!”
吳所長的話又使得兩派的人蘇醒過來了,覺得何如錦的話等于零,說和不說是一樣的。他們不讓何如錦輕松,追到走廊上對他抨擊:
“你老兄的話聽起來很高妙,其實是無所作為。”
“按照你的邏輯,設計所可以撤消。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還設計個屁!”
吳所長傾聽著遠去的人聲,微笑著,搖搖頭。回過頭來一看,那馬而立還坐在門角落里!
吳所長奇怪了:“怎么啦,還有什么事嗎?”
“沒……沒有其他的事,我想問一下,這圍墻到底怎么修?。?rdquo;馬而立站起來了,一雙大眼睛睜得更大了一點。
吳所長笑了。他是過來人,年輕的時候也是這么活潑鮮跳的。心里擱著一件事,就像身上爬了個虱子,癢癢得難受,恨不得馬上就脫光膀子。其實大可不必,心急吃不了熱粥,你不讓虱子叮,就得被蛇咬,脫光了膀子是會傷風的,這是經驗! 這種經驗不便于對馬而立講,對年輕人應該從積極的方面多加鼓勵:
“到底怎么修嘛,這就看你的了。我已經提出了原則,同志們也提供了許多很好的意見,你可以根據這些意見來確定一個方案。修圍墻是行政科的職責范圍,要以你為主呢!”吳所長拍拍馬而立的肩膀,“好好干,你年富力強,大有作為!”
馬而立對所謂方案不大熟悉,不知道從方案到行動有多長的距離。聽到“以你為主”便歡喜不迭,覺得這是吳所長對自己的信任,一開始就沒有對他的娃娃臉產生誤會。士為知己者用,今后要更加積極點。
馬而立不積極已經夠快的了,一積極更加了不得。不過,這一次他也鄭重其事,先坐在辦公室里點支煙,把自己的行動考慮一遍,一支煙還沒有抽完,便登起自行車直奔房屋修建站而去……
房屋修建站的房屋非常破舊,使人一看便覺得有許多房屋亟待修理,他們的內容和形式倒是統一的。
馬而立的速度快得可以,當他趕到的時候,修建站的碰頭會剛散,站長、技術員和幾個作業組長剛剛走到石灰池的旁邊。馬而立進門也沒有下車,老遠便舉起一只手來大喊:“同志們,等一等!”
人們回過頭來時,馬而立已經到了身邊。
“啊,是你!”
馬而立在房管局工作過五年,和修建站的人都很熟悉。不知道是什么原故,他的娃娃臉在基層單位很受歡迎,人家都把他當作一個活潑能干的小兄弟。
馬而立跳下車來直喘氣:“可被我抓住了,否則又要拖一天。”
“小馬啊,聽說你高升了,恭喜恭喜。”
馬而立擼了一下額頭上的汗:“少恭喜幾句吧,有這點意思就幫我辦點兒事體。”說著便掏出煙來散,“喂喂,坐下來談談,這事情也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的。”為了穩住大家,馬而立首先在舊磚頭上坐下,百忙之中還沒有忘記衣服的整潔,用塊手帕蒙在舊磚上面。
技術員坐下來了,站長蹲在馬而立的面前,幾個作業組長站在旁邊抽煙。
站長笑嘻嘻地看著馬而立:“什么大事呀,把你急的!”
“事情也不大,我們設計所的圍墻倒啦!”
“就這么大的個事呀,回去吧,給你修就是了。”站長站起身來,修圍墻對他來說確實算不了一回事。
馬而立一把拉住站長的褲腿:“叫你坐下你就坐下。聽我說,修這座圍墻并不是容易的事,領導上把任務交給我,要我拿主意。我有什么能耐呀,全靠各位撐腰呢!”接著便把圍墻之爭詳細地說了一遍。
站長搔頭了:“這事兒不好辦,我們只能負責砌磚頭。”
技術員笑笑:“是呀,設計所不能砌一般的圍墻,這是個招牌問題。”
馬而立立刻釘住技術員不放,他知道這位技術員肚子里的貨色多,很快就要提升為助理工程師:“對對,老兄,這事兒無論如何要請你幫忙。下次再有什么跑腿的事兒,一個電話,保證十五分鐘之內便趕到你府上。”馬而立的話是有所指的,去年技術員的老婆得急病,是馬而立弄了輛車子把她送到醫院里。
技術員高興地了馬而立一拳:“去你的,誰叫你跑腿誰倒霉。何況這事情跟弄車子也不同,你們那里的菩薩難敬,討論了半天也摸不著個邊。”
馬而立翻碌著眼睛:“不能這樣說,邊還是有的。”他的頭腦確實靈活,善于把糾纏著的東西理出個頭緒:“綜合他們的意見有幾條:一是要修得牢。”
“那當然,總不會今天修好明天倒!”技術員拿起瓦碴在地上畫線了,他是個講究實效的人,善于把各種要求落實到圖紙上面。厚度、長度、每隔五米一個墻垛,夠牢的。
“二是要造得高,但也不能高得像集中營似的。”
“圍墻的高度一般的是一人一手加一尺,再高也沒有必要了。”技術員寫了個2字,高兩米。
“三是要安上個漏窗什么的,好看,透氣。”
技術員搖搖頭,拈著瓦碴畫不下去:“難了,兩米以上再加漏窗就太高了,頭輕腳重也不好看。砌在兩米以下又不能隔斷馬路上的噪音,還會惹得過路的人向里面伸頭探腦地,難!”
馬而立揮揮手:“好,先把這一難放在旁邊。四是要能防止小偷爬墻頭,但又不能在墻頂上栽玻璃。”
“又難!”
“好,再放到一邊。第五個要求是節約,少花錢。”馬而立拍拍屁股底下的舊磚頭,“喏,這個難題由我來解決,把你們拆下來的舊磚頭賣給我,多多少少算幾文,除垃圾還要付搬運費哩!”
人們都笑了,堆在這里的舊磚都是好青磚,哪里有什么垃圾。
站長搖搖頭:“機靈鬼,便宜的事兒都少不了你!”
技術員還在那里考慮難題:“怎么,還有幾條?”
“總的一條是要修得新穎別致。”
“那當然……”技術員用瓦碴子敲敲地皮,“最困難的是漏窗,安在哪里……”
一個作業組長講話了:“不能安空心琉璃磚嗎! 我們去年從舊房子上拆下來一大堆,一直堆在那里。”作業組長向西一指,“喏,再不處理就會全部碰碎!”
技術員把頭一拍:“妙極了,一米七五以上安空心琉璃磚,又當漏窗又不高,顏色也鮮。老王,你去搬一塊給小馬看看,中意不中意。”
老王搬過一塊來了,這是一種尺五見方的陶制品,中間是漏空的圖案,上了寶藍色的釉,可以根據需要砌成大小長短不等的漏空窗戶,在比較古老的建筑中,大都是用在內院的圍墻上面。
馬而立看了當然滿意,這樣的好東西到哪里去覓?可是還得問一句:“我們先小人后君子,這玩藝算多少錢一塊,太貴了我們也用不起。”
“八毛一塊,怎么樣,等于送給你!”
馬而立把大腿一拍:“夠意思,來來,再抽支煙。”
技術員搖搖手:“別散煙了,你的幾個難題都解決了。”
馬而立把煙向技術員的手里一塞:“怎么,你想溜啦,還有怎么防小偷呢!”
技術員哈哈地笑起來:“老弟,這個問題是要靠看門的老頭兒解決的。”
馬而立不肯撒手:“人和墻是兩碼事,你不要跟我玩滑稽!”
“好好,我不玩滑稽,站長,你來玩吧,你家前年被偷過的。”
站長對防偷還真有點研究:“小馬,你知道小偷爬墻最怕什么嗎?”
“誰知道,我又沒有偷過。”
“他們最怕的是響聲,如果在墻頭上加個小屋頂,鋪瓦片,做屋脊,兩邊都有出檐,小偷一爬,那瓦片嘩啦啦地掉下來,嚇得他屁滾尿流!”
“哎呀,這比栽尖角玻璃管用,現在的小偷都是帶手套的!”
技術員從審美的角度出發:“對,平頂圍墻也難看,應該戴頂帽子,斗笠式的。”他把地皮上的草圖全部踏平,拿起瓦碴來把整個的圍墻重新畫了一遍,加上一個小屋頂,那屋脊是弧形的。畫完了把瓦碴子一扔,“小馬,這座圍墻如果得不到滿堂彩的話,你可以把我的名字倒寫在圍墻上,再打上兩個叉叉。”
人們圍著草圖左看右看,一致稱贊。
馬而立也是滿心歡喜,但是眼下還顧不上得意。他干事喜歡一口氣到底,配玻璃還忘不了買油灰泥,造圍墻怎么能停留在圖紙上面:“喂,不要王婆賣瓜啦,造起來再看吧,什么時候動手?”
站長盤算了半晌,又向作業組長們問了幾個工區的情況:“這樣吧,給你擠一擠,插在十五天之后。”
馬而立跳起來了,收起磚頭上的手帕擦擦手:“那怎么行呢?我已經在會上作了保證,一個星期之內要修得好好的!”
站長唉了一聲:“喏,這就難怪人家說你辦事不穩了,修建站軋扁頭的情況你也不是不了解,怎么能做這樣的保證呢!”
“了解,太了解了! 老實說,如果了解不透的話還不敢保證吶。怎么樣,你有沒有辦法安排?”馬而立向前跨了一步,好像要把站長逼到石灰池里去。
站長還是搖頭:“沒有辦法,來不及。”
“好,你沒有辦法我就來安排了。先寬限你們三天,星期六的晚上動手。你們出一輛卡車把材料裝過來,把碎磚運出去,派十幾個小工清理好墻基。星期天多派幾個好手,包括你們各位老手在內,從早干到晚,什么時候完工什么時候歇手。加班工資,夜餐費照報,這香煙嘛……沒關系,我馬而立三五包香煙還是請得起的!”
“啊哈,你這是叫我們加班加點!”
“怎么樣,你們沒有加過嗎?難道還要我馬而立辦酒席!”
“那……那是交情帳,半公半私的。”站長只好承認了。
“我們是大公無私,只求大家給我一點兒面子。”馬而立嘆氣了,“唉,我這人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人家都怕我辦事不穩,可我偏偏又喜歡性急?,F在到了一個新的工作崗位,如果第一次下保證就做黃牛的話,以后還有誰敢相信我,幫幫忙吧,各位。”馬而立開始懇求了,辦事人員經常要求爺爺拜奶奶,那樣子也是怪可憐的。
作業組長首先拍胸脯:“沒問題,我們包了!”
“祝你一帆風順,馬而立!”
十分細小而又復雜的圍墻問題就這樣定下來了,前后只花了大約半個鐘頭。
到了星期六的晚上,設計所的人們早就下班走光了。設計所門前拉起了臨時電線,四只兩百支光的燈泡把馬路都照得灼亮。人來了,車來了,磚瓦、石灰、琉璃磚裝過來;垃圾、碎磚運出去。足足花了四個鐘頭,做好了施工前的一切準備。星期天的清早便開始砌墻,站長、組長個個動手。那技術員慎重對待,步步不離;在設計所的門前砌圍墻,等于在關老爺的面前耍大刀,沒有兩下子是不行的。他左看右看,遠看近看,爬到辦公室的樓上往下看,從各個角度來最后確定圍墻的高低,確定琉璃磚放在什么地位,使得這座圍墻和原有的建筑物協調,不管從哪個角度看上去都很適意。
星期天機關里沒人,馬而立忙得飛飛,還拉住看門的洪老頭做幫手。泡茶、敬煙,尋找各色小物件:元釘、鉛絲、棉紗線;必要時還得飛車直奔雜貨店。這里也喊小馬,那里也喊小馬,這小馬也真是小馬,誰喊便蹦到誰面前。
砌墻的速度是驚人的,人們追趕叫喊,熱火朝天,惹得過路的人都很驚奇:
“這肯定是給私人造房子!”
“不,他們是在技術考試,真家伙,要定級的!”
砌墻比較方便,如果是用新磚的話,速度還會更快點。等到砌琉璃磚和小屋頂就難了,特別是屋頂,細活兒,又不能把所有的人都拉上去。小瓦片得一壟一壟地擺,尺把長就得做瓦頭,擺眉瓦,擺滴水。本來預計是完工以后吃夜餐,結果是電燈直亮到十一點。
馬而立打躬作揖,千謝萬謝,把人們一一送上卡車,然后再收起電線,拾掇零碎,清掃地皮,不覺得疲勞,很有點得意,忍不住跑到馬路的對面把這杰作再細細地欣賞一遍。
夜色中看這堵圍墻,十分奇妙,頗有點詩意。白墻、黑瓦、寶藍色的漏窗泛出晶瑩的光輝,里面的燈光從漏窗中透出來,那光線也變得綠瑩瑩的。輕風吹來,樹枝搖曳,燈光閃爍變幻,好像有一個童話般的世界深藏在圍墻的里面。抬起頭來從墻頂上往里看,可以看到主建筑的黑色屋頂翹在夜空里,圍墻也變得不像墻了,它帶著和主建筑相似的風格進入了整體結構。附近的馬路也變樣了,好像是到了什么風景區或文化宮的入口。馬而立越看越美,覺得這是他有生以來辦得最完美的一件大事體! 他也不想回家了,便在樓上會議室里的長沙發上睡了下去。他已經兩天兩夜沒有好好地休息了,這一覺睡得很沉,很甜……
太陽升高了,一片陽光從東窗里射進來,照著馬而立的娃娃臉。那臉上有恬靜的微笑,淺淺的酒窩,天真的稚氣,挺好看的。他睡得太沉了,院子里的驚嘆、嘈雜、議論紛紜等等都沒有聽見。
星期一早晨,上班的人們都被兀突而起的圍墻驚呆了,雖然人人都希望圍墻趕快修好,如今卻快得叫人毫無思想準備。如果工程是在人們的眼皮子底下進行,今天加一尺,明天高五寸,人來人往,滿地亂磚泥水,最后工程結束時人們也會跟著舒口氣,覺得這亂糟糟的局面總算有了了結。不管圍墻的式樣如何,看起來總是眼目一新,事了心平。如今是眼睛一眨,老母雞變鴨,這圍墻好像是夜間從什么地方偷來的,不習慣,太扎眼。大多數的人把眼睛眨眨也就習慣了,誰都看得出,這圍墻比原來的好,比沒有更好??梢灿幸徊糠秩俗罂从铱炊疾惶?,雖然提不出什么褒貶,總覺得有點“那個”……“那個”是什么,他們也沒有好好地想,更說不清楚,要等待權威人士來評定。如果吳所長說一聲“好”,多數的“那個”也就不“那個”了,少數善于領會的“那個”還會把它說得好上天去哩!
吳所長也站在人群中看,始終不發表意見。他覺得這圍墻似乎在自己的想象之中,又好像在想象之外,想象中似有似無。說有,因為他覺得這圍墻也很別致;說無,因為他覺得想象之中的別致又不是這種樣子。當人們征求他對圍墻的意見時,他只是輕輕地說了一聲:“哎,沒想到馬而立的手腳這么快!”
“是呀,冒失鬼辦事,也不征求征求群眾的意見!”有人立即附和了,首先感到這圍墻之事沒有征求過他的意見,實在有點“那個”……
被征求過意見的三派人也很不滿,覺得這圍墻吸收正確的意見太少,好好的事兒都被那些歪門斜道弄糟了! 他們都站在圍墻的下面指指點點,紛紛評議;意見具體深刻,還富有幽默的意味:
“這圍墻好看吶,中不中西不西,穿西裝戴頂瓜皮帽,脖子里還纏條綠圍巾吶,這身打扮是哪個朝代的?還有沒有一點兒現代的氣息!”朱舟講評完了向眾人巡視一眼,尋找附和的。
“是呀,圍墻是座墻,要造個大屋頂干什么呢?”有點“那個”的人開始明確了,這圍墻所以看起來不順眼,都是那個小屋頂造的,忍不住要把小的說成大的,以便和五十年代曾被批判過的大屋頂掛上鉤。其實這小屋頂也算不了屋頂,只是形狀像個屋頂而已。
朱舟十分得意,特地跑到圍墻下面,伸出手來量量高度,摸摸那凸出墻外的磚柱。覺得高度和牢度都符合他的心意,就是這漏窗和小屋頂太不像樣,都是守舊派造成的! 他回過頭來喊黃達泉:
“老黃,這下子你該滿意了吧,完全是古典風味!”
黃達泉搖搖頭:“從何談起,從何談起,他對我的精神沒有完全領會。屋脊也不應該是一條平線嘛,太單調啦,可以在當中造兩個方如意,又有變化,又不華麗。為什么要造這么高呢……老朱,你站在那里不要動,拍張照片,叫插翅難飛!”
“是呀,太高啦。”
“兩頭還應該造尖角,翹翹的。”
“琉璃磚也安得少了點。”
所有感到有點“那個”的人都把圍墻的缺點找出來了,他們的批判能力總是大于創造能力。
何如錦沒有對圍墻發表具體的意見,卻從另外一個角度提出了一個易犯眾怒的問題:
“這圍墻嘛,好不好暫且不去管它。我是說這樣做是否符合節約的原則?那小屋頂要花多少人工,那琉璃磚一塊要多少錢! 我擔心這會把我們的行政經費都花光,本季度的節約獎每人只發兩毛錢!”
何如錦的話引起了一點兒激動:
“可不是嘛,修座圍墻就是了,還在墻頂上繡花邊!”
“這就是……”說話的人向四面看了一下,沒見馬而立在場,“這就是馬而立的作風,那人大手大腳,看樣子就是個大少爺,花錢如流水!”
“吳所長,是你叫他這么修的嗎?”
吳所長連忙搖手:“不不,我只是叫他考慮考慮,想不到他會先斬后奏。馬而立……”吳所長叫喚了,可那馬而立還睡在沙發上,沒有聽見。
“洪老頭,你看見馬而立來上班沒有?”有人幫著尋找馬而立了,要對這個罪魁禍首當場質疑。
看門的洪老頭火氣很大:“別鬼叫鬼喊的啦,人家兩天兩夜沒有休息,像你!”洪老頭對那些輕巧話很反感,他偏袒小馬,因為他見到馬而立在修圍墻時馬不停蹄,衣衫濕透,那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他坐在大門口也聽到許多路人的議論,都說這圍墻很美。他自己對圍墻還有更深一層的喜愛,從今以后可以安心睡覺,如果有小偷爬墻的話,那檐瓦會嘩啦啦地掉下幾片!
吳所長皺著眉頭,揮揮手,叫大家各自辦公去,同時招呼老朱、老黃、老何等上樓去開碰頭會。
朱舟把會議室的門一推,卻發現馬而立好端端地睡在沙發里!
“唉呀,到處找你找不著,原來在這里呼呼大睡,起來!”
馬而立揉著眼睛爬起來了,睡意未消,朦朦朧朧地挨了一頓批……
還好,批評的意見雖然很多,卻沒有人提出要拆掉重修。圍墻安然無恙,穩度夏秋。小草在墻腳下長起來了,藤蘿又開始爬上墻去。
這年冬天,設計所作東道主,召開建筑學年會,邀請了幾位外地的學者、專家出席。因為人數不多,會場便在設計所樓下的會議室里。幾位專家一進門便被這堵圍墻吸引住了,左看右看,贊不絕口。會議開始后便以圍墻作話題,說這圍墻回答了城市建筑中的一個重大問題! 目前的城市建筑太單調,都是火柴盒式的標準設計,沒有變化,沒有裝飾,沒有我們民族的特有風格;但是也有些地方盲目復古,飛檐翹角,雕梁畫棟,把賓館修得像廟堂似的。這圍墻好就好在既有民族風格,又不盲目復古,經濟實用,又和原有建筑物的風格統一。希望建筑設計所的同志們好好地考慮一下,作一個學術性的總結。
設計所的到會者都喜出望外,想不到金鳳凰又出在雞窩里!
吳所長考慮了:“這主要是指導思想明確,一開始便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同時發動群眾進行充分的討論……”
朱舟也考慮了:“是嘛,圍墻的實用價值是不可忽視的。我一開始便主張造得高一些,牢一點……”
黃達泉簡直有些得意了:“如果不是我據理力爭的話,這圍墻還不知道會造成什么鬼樣哩! 搞建筑的人決不能數典忘祖,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懂得圍墻的妙用,光那名稱就有幾十種……”黃達泉考慮,這一段話應該寫在總結的開頭,作為序言。
何如錦曾經有過一剎那時間的不愉快,馬上就覺得自己也有很大的貢獻,如果不是他堅持節約的話,馬而立就不會去找舊磚瓦,不找舊磚瓦就找不到琉璃磚,沒有琉璃磚這圍墻就會毫無生氣,簡直不像個東西!
馬而立沒有參加會議,只是在會場中進進出出,忙得飛飛,忙著端正桌椅,送茶送水。他考慮到這會場里很冷,不知道又從什么地方弄來四只熊熊的炭火盆,放在四個角落里,使得房間里頓時溫暖如春,人人舒展……
〔注〕 電子計算機:此指計算器。
在陸文夫的作品中,《圍墻》是引人注目的一篇。它發表于《人民文學》1983年第2期,問世后好評如潮,王蒙稱它為“小說妙品”。在1983年全國短篇小說評獎中,《圍墻》獲得廣泛的贊譽,拔得了頭籌。
《圍墻》寫于1982年12月,實則早就醞釀了。陸文夫說,寫這篇作品是有感于生活中埋頭苦干的人往往受到責難,“只講話不干事的人老是正確”;又說,小說取材于某建筑單位的真實事件,圍墻造得高好還是低好,爭論不休,“事情看起來簡單,其實不簡單”,因為要把事情和社會問題聯系起來考察,為此,“整整想了三年”(參見徐采石、金燕玉的《陸文夫的藝術世界》第186、187頁,四川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才出現了這篇杰作。
小說首先描繪某建筑設計所的圍墻倒塌后在設計所員工間引起的反應。圍墻是建筑所的“門面”,人們對它格外敏感和重視。討論重建方案時,吳所長官氣十足,盡說一些大而無當的空話,原則性特強,具體措施一項也沒有。“古典派”黃達泉、“現代派”朱舟、“取消派”何如錦各有各的“理論”,他們視嚴肅工作為兒戲,賣弄知識、夸夸其談,還抓住對方的弱點,互相攻訐,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把所里的空氣搞得烏煙瘴氣。這就是小說主人公馬而立生活的典型環境,就是他成長必須逾越的障礙。與此同時,小說還插寫馬而立辦事干練、效率高,只因有一副“娃娃臉”且有點潔癖而被誤認為“不可靠”、“怕艱苦”之類,這顯然是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因此,討論重建方案時,馬而立憑他過去在房管所的工作經驗,保證“一星期修好”,特別是當他從吳所長所說的重修時“以你為主”一語中倍受鼓舞時,讀者就不能不對他充滿期待了。
接著,小說就具體描繪馬而立在重建圍墻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展現其作為新時期實干家所具有的風采。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實干家不同于五十、六十年代,不是靠一時沖動的“大干快上”,也不依靠說教式的思想教育,而是經過縝密的調查研究,合理地利用資源,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因而效率也就更高。在房屋修建站碰頭會上,從馬而立對設計所方案之爭的介紹中,人們可以看到他的思路多么清晰,多么善于歸納,條理又多么清楚(解決問題時還先易后難);從馬而立同修建站有關人員的交談中,人們還可以看到,他對修建站的家底多么熟悉,和同事的關系有多么親密,處理問題時又多么善于審時度勢,能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效益。值得注意的是這段描寫之后,小說寫道:“十分細小而又復雜的圍墻問題就這樣定下來了,前后只花了大約半個鐘頭。”這同前面描寫設計所里方案之爭的無窮扯皮形成鮮明的對比,格外耐人尋味。砌墻時,小說并沒有寫馬而立“親自動手”,而是準確地把握他的辦事員身份,寫他當幫手“泡茶、敬煙,尋找各種小物件”,“忙得飛飛”;同時又寫他在圍墻砌成之后,“打躬作揖”送走勞碌的工人,獨自在夜色中欣賞砌好的圍墻,“越看越美,覺得這是他有生以來辦得最完美的一件大事體”,這也很符合他的身份——事實上的設計者。小說還通過別人的眼睛和議論(懷疑在搞技術考核或“給私人造房子”)來贊揚圍墻的修建速度。小說正是通過這些描寫來塑造馬而立的實干家形象,使讀者看到,“娃娃臉”沒有思想負擔,敢沖敢拼,只要方向對頭,腳踏實地,同樣也能干大事。
小說最后寫圍墻重建后人們的反應,不僅同開頭寫倒塌時的情況相呼應,而且對深化小說的主題和塑造馬而立其人的形象也起了很好的作用。圍墻是利用周六晚上加上一個星期天重砌的,人們周一到所時為它突然拔地而起驚呆了,“現代派”朱舟指責它“中不中西不西”,像“穿西裝戴頂瓜皮帽”,“古典派”黃達泉怪其沒有很好領會自己的意見因而造得“太單調”,“取消派”何如錦更是挑動人們的不滿,責怪“花錢大手大腳”,在“墻上繡花”。寫完這些議論,作者說,“它們的批判能力總是大于創造能力”,可謂一針見血,切中肯綮。
更妙的是,小說還具體描寫圍墻受到表揚后原來責難和反對的人如何急忙轉彎,爭著搶功,極盡諷刺意味:馬而立受責難時,吳所長也指責他“先斬后奏”,企圖撇清干系,現在則說圍墻砌得好是指導思想明確,“一開始就提出明確要求,還發動群眾進行討論”;“現代派”朱舟、“古典派”黃達泉,也從各自的角度說他們的意見如何得到貫徹,因此起了巨大的作用;“取消派”何如錦則說如果不是他堅持節約原則,馬而立就不會去找舊磚瓦,沒有琉璃瓦圍墻也就會毫無生氣??傊麄兌枷?ldquo;軋一腳”,把別人的功勞竊為已有。而馬而立又怎樣呢?他仍然豁達樂觀,不圖名不圖利,不計個人得失,對工作盡心盡力。小說如此描寫,就把他的精神境界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小說概括的社會內容非常豐富,時代特色很鮮明,它所揭示的矛盾沖突乃至某些人物的語言、行動都是撥亂反正初期所特有的,氣氛渲染得很到位,不愧為陸文夫的代表作之一。
上一篇:《錢鐘書·圍城(節選)》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秦 牧·土地》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