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唾壺擊缺
典源出處 《北堂書鈔》卷一百三十五引 《語林》 (晉·裴啟撰)云:“王大將軍每酒后,輒詠‘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便以如意擊珊瑚唾壺,壺盡缺。” 《世說新語·豪爽》:“王處仲每酒后輒詠‘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壺口盡缺。”《晉書·王敦傳》亦載。
釋義用法 晉王敦字處仲,曾任大將軍。他曾立有大功,后專權朝廷,為晉帝忌憚,王心中悶悶不平,在飲酒后常吟曹操“老驥伏櫪”的詩,一邊用如意敲打唾壺,將唾壺的口都打缺了。后以此典表示懷抱、才能得不到施展; 也形容慷慨高歌悲吟。
用典形式
【敲壺】 元·薩都拉:“夢回洗缽分秋水,酒渴敲壺碎夜冰。”
【玉唾壺】 宋·陳與義:“鐵如意畔無憂畏,玉唾壺傍耐歲年。”
【擊玉壺】 唐·李白:“烈士擊玉壺,壯心惜暮年。”
【擊唾壺】 宋·王安石:“欹枕狂歌擊唾壺,直將軒冕等錙銖。”明·吳稼竳:“暮年看爾壯心孤,落落酣歌擊唾壺。”
【擊歌壺】 宋·張炎:“待擊歌壺、怕如意,和冰凍折。”
【扣銅壺】 宋·王沂孫:“短景凄然,殘歌空扣銅壺。”
【扣壺歌】 清·王夫之:“拒之不能相迮迫,扣壺欲歌淚沾席。”
【壺堪擊】 清·歸莊:“狂歌幸我壺堪擊,笑語輸君髯可掀。”
【缺壺聲】 金·元好問:“風流千古短歌行,慷慨缺壺聲。”
【缺壺歌】 金·元好問:“鄴下風流在晉多,壯懷猶見缺壺歌。”
【缺唾壺】 宋·蘇軾:“莫因老驥思千里,醉后哀歌缺唾壺。”
【唾壺口】 清·顧圖河:“胡琴摔破不復弦,唾壺口缺那更全。”清·龔鼎孳:“嘆婆娑,人似桓公柳。空擊碎,唾壺口。”
【唾壺殘】 清·趙執信:“酒酣自擊唾壺殘,白日回光天色改。”
【銀壺缺】 元·郝經:“短歌聲斷銀壺缺,常記當年烈士吟。”
【碎唾壺】 清·黃遵憲:“仰天擊缶唱烏烏,拍遍闌干碎唾壺。”
【狂叩唾壺】 宋·陸游:“悶拈如意舞,狂叩唾壺歌。”
【唾壺擊缺】 清·錢謙益:“唾壺擊缺非吾事,指顧或可麾三軍。”
【唾壺空擊】 宋·張元干:“兩宮何處? 塞垣只隔長江,唾壺空擊悲歌缺。”
【唾壺敲缺】 宋·張炎:“嘆千里悲歌,唾壺敲缺。記得巴山,此時懷抱那時說!”
【瓊壺敲缺】 宋·周邦彥:“連環解,舊香頓歇。怨歌永,瓊壺敲盡缺。”
【敲缺唾壺】 明·練高:“敲缺唾壺銀燭短,時人不解隴頭吟。”
【敲缺銅壺】 宋·陳允平:“彩云輕散,漫敲缺銅壺浩歌!”
【醉擊玉壺】 宋·蔡伸:“醉擊玉壺缺,恨烏綠琴哀。”
【擊碎玉唾壺】 清·邵長蘅:“慷慨擊碎玉唾壺,高吟梁父浮云徂。”
【高歌唾壺缺】 清·丘逢甲:“可憐暮年烈士心,夜半高歌唾壺缺。”
上一篇:詩詞典故《響遏行云》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詩詞典故《唾面自干》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