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魯俠
長篇小說。作者胡考。花城出版社1982年6月出版。作品圍繞著三個家庭展開描寫,寫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通過其矛盾糾葛,反映了30年代初期上海之社會生活面貌。大學教授王漢昌一家,是個開明的家庭。身為大學教授的王漢昌,為人持重,因和彭家有親戚關(guān)系,為彭家老太爺所器重。他對兒子王玉所選擇的職業(yè)和道路不加干涉阻攔。王玉是個進步青年,性格比較內(nèi)向,喜怒不形于色,為人正直誠實,思想解放。他認為要根治國家的腐敗,除進行一次革命別無他途。但是,他同時又覺得前途渺茫。他在陳摩的引導和教育下,創(chuàng)辦了刊物《文藝生活》和《飛象》。在《飛象》刊物上,發(fā)表了30年代被捕的“左聯(lián)”進步人士的文章。時過不久,由于國民黨的封刊而失敗。陳摩的影響和自己的經(jīng)歷,使他認識到只有共產(chǎn)黨才能解救中國。愛情的挫折也沒有使王玉灰心,他能克制住自己的感情。八·一三事變后,上海成了全國救亡的中心,王玉和他的伙伴丁丁、李奇等人在革命浪潮的影響下組織一個抗日救亡宣傳隊奔赴延安,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另一個家庭是醬園弄彭老太爺一家。這是一個封建色彩十分濃厚的世襲富豪之家,彭老太爺和他的庶出次子彭良丞居住在一起。彭良丞坐吃山空,和其子彭志飛競相揮霍浪費,雖由彭良丞主辦了一華豐煤墼公司,但由于是手工生產(chǎn),成本高利潤薄,產(chǎn)品質(zhì)量不斷下降,難與當時上海的大托拉斯競爭,終于失敗。彭良丞最后因倒賣祖?zhèn)髡淦范恢鸪黾议T。第三個家庭就是彭老太爺原配所生長子彭鶴齡一家。這個家庭既有資本主義的文明,又有根深蒂固的封建傳統(tǒng)。彭鶴齡是個民族資本家,是上海灘百昌洋行的老板,經(jīng)營上頗有一套,因此生意也比較興隆。他允許兒子出國留學,但卻不同意女兒愛玲與王玉的婚事,原因是王玉不去上大學而去辦雜志,不務(wù)正業(yè),并且門不當戶不對,以致彭愛玲服毒自殺。彭愛玲是個溫文爾雅的姑娘,她對王玉愛得真誠。因此,當她的愛情遭到父母的反對而她又不能服從其父母之命時,便采取自殺的方式進行反抗。小說還描寫了其他許許多多的人物,如畫家丁丁和他的妻子白璧,對王玉關(guān)懷備至自稱為他的“姑母”的李奇,以及王玉的好朋友陳摩等。尤其是陳摩,作者力圖把他塑造為一個黨員的形象。陳摩領(lǐng)導過南通鄉(xiāng)下的暴動,有著動蕩的革命生涯,他不斷地開導王玉,對王玉走上革命道路起著很大的作用。他鼓勵王玉把刊物辦好,并且親自為王玉組稿和寫稿,時常向王玉和李奇講述革命根據(jù)地的事情。丁丁本想請陳摩做宣傳隊長,但陳摩因病重而未去。小說采取了白描的寫法,用清麗明快的語言,描繪了抗日戰(zhàn)爭前夕舊上海的日常生活風貌。同時揭示出一個真理:只有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抗日革命斗爭,才是挽救中華危亡的唯一正確途徑。作品洋溢著濃烈的生活氣息,對三個家庭中的各階層人物的音容笑貌、身份、性格的刻畫,既富于地方色彩,又比較個性化。
上一篇:孫宜君《上海夜歌(一)》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曉舟《上海灘“新大亨”》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