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不疑誣金
典源出處 《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塞侯直不疑者,南陽人也。為郎,事文帝。其同舍有告歸,誤持同舍郎金去,已而金主覺,妄意不疑,不疑謝有之,買金償。而告歸者來而歸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慚,以此稱為長者。”《漢書·直不疑傳》亦載。
釋義用法 漢直不疑任郎官時,同住的人告假歸家,誤將其他人金帶去,金主發(fā)覺,懷疑直不疑,直不疑即承認下來,買金償還。后告假人回來弄清事情真相,金主十分慚愧,直不疑因此被稱為長者。后以此典稱人蒙受冤屈;也指人寬宏大度,能夠忍讓。
用典形式
【偷金】 唐·杜甫:“人皆知飲水,公輩不偷金。”
【不疑誣金】 明·唐寅:“不疑誣金欺也忍,張公九世百般忍。”
【金有誤持】 唐·柳宗元:“璧非真盜客,金有誤持郎。”
【直氏偷金枉】 唐·劉長卿:“直氏偷金枉,于家決獄明。”
上一篇:詩詞典故《不因人熱》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詩詞典故《不識一丁》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