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丙吉問牛
典源出處 《漢書·丙吉傳》:“吉又嘗出,逢清道群斗者,死傷橫道,吉過之不問,掾史獨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駐,使騎吏問:‘逐牛行幾里矣?’掾史獨謂丞相前后失問,或以譏吉,吉曰:‘民斗相殺傷,長安令、京兆尹職所當禁備逐捕,歲竟丞相課其殿最,奏行賞罰而已。宰相不親小事,非所當于道路問也。方春少陽用事,未可大熱,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時氣失節,恐有所傷害也。三公典調和陰陽,職當憂,是以問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體。”
釋義用法 漢代丙吉為丞相,外出遇相斗死傷者不問,而見牛熱氣喘反查問,認為這有關節氣,是丞相應當過問的,而斗殺自有專職官員去管。后以此典表現官員關心百姓疾苦; 也用以借稱丞相等顯官。
用典形式
【問牛喘】 明 ·李東陽:“道旁死人春不管,丞相停車問牛喘。”
【問喘牛】 宋·梅堯臣:“詩書每博約,文酒時獻酬。其間最達者,今已問喘牛。”
【丙吉問牛】 唐·邵謁:“孫弘不開閣,丙吉寧問牛。”
【喘牛必問】 明·徐渭:“吠犬從今無一處,喘牛必問有諸賢。”
【相車問牛喘】 宋·宋祁:“相車問罷同牛喘,大廈成時與燕來。”
上一篇:詩詞典故《不識一丁》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詩詞典故《乘桴浮于海》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