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題《層層生發》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首句,寫林亭。二句,承林亭,寫出一種幽靜之景。崔處士退隱林亭,自少往來者,故地上青苔,日見其厚,不必明言無人走,而自可見無人走,所謂對景興起也。三句,從二句轉寫出遺世獨立之態。“科頭”,見處士之瀟灑;“箕踞”,見處士之高傲;“長松下”,見處士之隔越塵俗。只七字耳,做出如許神境,一句中有層次,耐人尋味。四句從三句發之,寫足睥睨一切之概,神理全在“看他”二字,“他”字尤見處士以青眼看摩詰也。(朱寶瑩 《詩式》卷二)
【詩例】
與盧員外象過崔處士興宗林亭
綠樹重陰蓋四鄰,青苔日厚自無塵。
科頭箕踞長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解析】
這是一首描寫隱逸高趣的七絕。唐玄宗開元末到天寶初,張九齡被排擠,李林甫執政,王維有所不滿,遂在終南山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此詩作于隱居終南別業時。題中的“崔處士”即崔興宗,當時他也在終南山過著隱居生活。王維《崔興宗寫真》詩云: “畫君年少時,如今君已老。今時新識人,知君舊識好。”可見兩人情趣相投,知交很深。“林亭”即林泉,指隱居之所。“過”意謂訪問、探望。按詩題所示,本詩是寫王維與盧象結伴拜訪崔處士的見聞和感受,詩中著意描寫了崔處士棲身之所的幽靜絕俗,把崔處士超曠不羈的逸士風神刻畫得栩栩如生。
開頭兩句描寫崔處士的隱居環境。終南山樹林深邃,古木參天,王維詩中時常寫及,如“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終南山》);“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鹿柴》)。本詩起句寫遠望所見。詩人在茫茫山林尋找崔處士的隱所,他們在蔚然深秀的密林深處依稀看到幾間茅舍,遠遠望去,濃密的樹蔭似乎把茅舍遮蔽得嚴嚴實實。這句重點寫“綠樹重陰”,以此映襯崔處士隱所的深藏幽邃。次句寫低頭所見。沿著荒僻的小徑向茅舍走去,腳下青苔斑駁厚實,詩人不由興起“無塵”之嘆。“無塵”意謂沒有塵世俗間的干擾。這句不僅承上強調了樹林的幽深,而且通過小徑平日無人往來踩踏,以致青苔日厚,暗示崔處士隱所的杳無人跡。“青苔日厚”與上句“綠樹重陰”互相映襯,合起來自成一幅幽深清靜的完整畫面,而在這畫面背后隱藏了一個事實,即崔處士擺脫塵世喧囂,淡泊自守,恬靜自安的生活情趣。這個事實沒有明說,要待細心的讀者仔細尋味才能領悟,這在技巧上可以稱之為 “暗傳”。
第三句由景及人,正面寫崔處士的性情襟懷。“科頭”意為不戴冠帽。唐代官員都戴一種叫幞頭的冠帽,一般文人士大夫也戴頭巾,崔處士則連頭巾也不戴,只是將頭發隨意盤繞在頭頂之上,僅此二字,便表現出他那灑脫不羈的性情。“箕踞”是兩腳伸直岔開的一種坐法,這種坐法十分隨便,若有他人在場則是對對方的不尊重。崔處士箕踞而坐,旁若無人,其桀驁不馴、不拘禮儀的性格可以想見。“長松下”是說崔處士在青松下悠然獨坐,以此表現他耿介絕俗、逍遙自在的情趣。寥寥七字分寫人物的發式、坐姿和坐處,一波三折,轉折層深,寫盡崔處士的遺世獨立之態、灑脫傲岸之精神和超越塵俗之襟懷,頗耐尋味。
第四句 “白眼看他世上人”用晉代名士阮籍白眼看待世俗庸人的典故,惟妙惟肖地表現了崔處士睥睨一切、倨傲不恭的性格特征。句中“看他”二字,活現出人物豪氣縱橫的神情。至此,崔處士的形象已被表現得呼之欲出,便灑然作收,不留蛇足。
全詩上半首寫景,隱者雖未出現,但其精神氣質、生活情趣隱含于景物描寫之中;下半首寫人,通過細節描繪人物形象,展示性格特征,形神俱妙,極富神采。整首詩起承轉合,寫來很有層次,隨著詩人的筆端,崔處士那游心自然的閑適恬淡,鄙夷禮法的超曠不羈,摒棄塵俗的孤高自賞,一一展現在讀者面前,著墨不多而妙趣橫生。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層層說入》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意在詩外》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