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題《拗結扛題》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空囊》,布筆凡四層,寫一空字,最為有法,凡看題無層次,便是思路不開。一二不厭其空,三四乃所以空,五六是空后實境,七與八則拗結扛題法。“不爨井晨凍,無衣床夜寒”,寫空字只用映襯,卻又切摯。(張謙宜《絸齋詩談》卷四)
【詩例】
空囊
翠柏苦猶食,明霞高可餐。
世人共鹵莽,吾道屬艱難。
不爨井晨凍,無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
【解析】
杜甫于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客居秦州,生活困窘,衣食難繼,囊空如洗,遂成此詩。
詩的首聯寫囊空而不厭其空。食柏實,餐明霞,這是虛寫,表達了身處饑餒的苦況,但襯托出詩人的潔身自好、清高為守,有“簞瓢屢空,晏如也”(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的高尚情志。頷聯寫囊空的原因,指出世人粗疏,不辨是非邪正,趨炎附勢,惟稻粱是謀。而詩人自己“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深知“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靈公》)這一道理,因此才囊空,抒發了安貧樂道思想。頸聯承首聯進一步寫囊空的實況:因斷炊而井凍,身上無衣,衾裯不備。這些窘狀,雖未寫囊空,卻映襯出囊之實空。奇特的是尾聯卻一反題意和上文,寫囊中尚留一錢,并不空。當然一文不名的空囊與留得一錢,相差只是毫厘,也可以說直是相等罷了。但留得一錢,就不能說是空。這樣寫,從意義及詩的情趣講,是表達了諧趣。從寫法講,是 “拗結扛題”法。
古人在論述詩的創作方法中,也重視詩的結尾寫法。文彧指出:“詩之結尾亦云斷句,亦云落句,須含蓄旨趣。”(《詩格》)至于結尾的具體寫法,姜夔總結出四種,說: “一篇全在結句,如截奔馬,詞意俱盡;如臨水送將歸,意盡詞不盡;若夫句盡意不盡,剡溪歸棹是已;詞意俱不盡,溫伯雪子是已。所謂詞意俱盡者,急流中截后語,非謂詞窮理盡者也;所謂意盡詞不盡者,意盡于未當盡處,則詞可以不盡矣,非以長語益之者也;至如詞盡意不盡者,非遺意也,詞中已仿佛可見矣;詞意俱不盡者,不盡之中,固已深盡之矣。”(《白石道人詩說》)但以上所講的均是結尾的常法,拗結扛題法與此四法難于吻合。姜夔又曾指出:“篇終出人意表,或反終篇之意,皆妙。”(同上)《空囊》的結尾,與姜夔后面所指出的兩種情況乃相一致。詩題為《空囊》,結尾卻反寫“留得一錢看”,乃是“篇終出人意表”。留得一錢就不是空,乃是“或反終篇之意”。
姜夔所以對“篇終出人意表,或反終篇之意”的類似拗結扛題法等創作方法稱之為“妙”,是在于古人所提出的“別趣”。別趣是詩歌的審美特征。嚴羽說: “詩有別趣,非關理也。”(《滄浪詩話·詩辨》)從理上講,拗結扛題法有時講不通,如在《空囊》中,既是空囊,就不該寫留得一錢,留得一錢就不能說是空囊。但詩歌并非談理,所抒寫的是意象感情以及情趣。談理也要包蘊在意象感情、情趣之中。而拗結扛題法正是表達了詩人在創作中所觸發的一種與眾不同的特殊情趣,也就是別趣。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題后著筆》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點睛欲飛》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