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題《懸想題外,轉(zhuǎn)入題中》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jù)】
《登裴迪秀才小臺》:“落日鳥邊下,秋原人外閑。”寫臺卻以人物襯出,寬遠入妙,方是臺上眼光。“遙知遠林際,不見此檐間。”懸想題外,卻是轉(zhuǎn)入題中, 此法又妙。 (張謙宜《絸齋詩談》卷五)
【詩例】
登裴迪秀才小臺
王維
端居不出戶,滿目望云山。
落日鳥邊下,秋原人外閑。
遙知遠林際,不見此檐間。
好客多乘月,應門莫上關(guān)。
【解析】
“裴迪”,王維隱居終南山時的近鄰好友,兩人常互相趨訪,本詩正寫的是到裴迪家作客的情景:裴家新筑了一個小臺,登此臺上,不必離家出行,也能遠望山景。秋原傍晚,日落鳥還,一派曠逸蒼茫。主人好客,不讓早歸,令人不由得惦念家人,想來從遠處林外我家所在地看不見這里的情況,但愿家人能想到主人的脾性,給將乘月回家的我留下房門。其中第三聯(lián)“遙知遠林際,不見此檐間”,離開登臺遠眺的本題,忽從遠處的林木,想到林外自己的家,并揣測家人向這里遠望的情景,但仔細體味,卻又并未離開登臺的本題,是因出訪作客被留而自然引發(fā)的感想。概言之,前四句是寫登臺所見,后四句是寫登臺所感;前四句是寫作客之樂,后四句是寫思家之念。因為作者不是直接寫登臺思家,而是懸擬家人站在家門往自己立足處遠眺情狀,有一個曲折,故有“離題”之嫌,但終究并未離題,所以才被后世評家以“懸想題外,轉(zhuǎn)入題中”來概括這一寫法。
王維詩用此法者不只一例,《絸齋詩談》即另錄一則:“《山中寄諸弟妹》: ‘山中多法侶,禪誦自為群。城郭遙相望,惟應見白云。’身在山中,卻從山外人眼中想出,妙悟絕倫。”
后世詩人也有用此法者,如清代女詩人倪瑞璿《憶母》云:“河廣難杭莫我過,未知安否近如何?暗中時滴思親淚,只恐思兒淚更多。”本是自己思母,卻從母思女兒落筆,感情更曲更深。
這種寫法,其實由來已古,《詩經(jīng)·周南·卷耳》即從思婦“嗟我懷人”寫起,繼而由思婦的角度,懸想夫君急于歸家的趕路情狀:“陟彼崔嵬,我馬虺隤”;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 “陟彼砠矣,我馬瘏矣”,只是未再轉(zhuǎn)入題中,回到思婦的抒懷上來。至于通篇都從抒情主人公的立場,懸擬特定人物的感受,更屢見不鮮。《九歌》中的《湘君》,是從湘夫人角度落筆;《湘夫人》,則是從湘君角度落筆;杜甫的《月夜》,則在長安懸擬妻子在鄜州如何思念自己。
這種手法,我國古代文人敏銳地注意到了,但未能給予科學的闡釋。近年新興的“敘述學”,則可從“視點”的變化來給予合理的闡發(fā)。按通行的觀點,文藝作品的視點分為零度焦點(無焦點、外在式焦點)和內(nèi)在式焦點(以作品中某一人物的視角為焦點)。內(nèi)在式焦點可以是多元的,也經(jīng)常在變化,內(nèi)在式焦點的變化主要有側(cè)面省略式和側(cè)面加述式。法國學者杰拉爾· 日奈特在《敘述話語研究》中論述道:“在內(nèi)在式焦點中,側(cè)面加述還可以是一個附帶的情報,涉及到非焦點人物的思想,或者是焦點人物不可能看到的一個場面。”顯而易見,懸想題外,轉(zhuǎn)入題中的寫法,正是這種“側(cè)面加述式”焦點變化,寫的是“焦點人物不可能看到的一個場面”。而且,這種變化從整體來看,并不影響全篇的諧和。《敘述話語研究》指出:“一個焦點的變化,尤其是一個孤立的變化出現(xiàn)在連貫的上下文中時,也可以被看成是暫時的犯規(guī),違反了上下文的編碼,而編碼本身的存在并不因此而受到影響,就好像古典音樂中那種暫時的調(diào)性轉(zhuǎn)化,甚至就像一個復現(xiàn)的不協(xié)和和音,以轉(zhuǎn)調(diào)或變音的形式出現(xiàn),而全篇作品的調(diào)性并不受影響。”(著重號為引者所加)具體到懸想題外,轉(zhuǎn)入題中的手法來說,就是敘述人稱沒有變,沒有從一個內(nèi)在式焦點轉(zhuǎn)變到另一個內(nèi)在式焦點,而只是某一抒情主人公的懸擬之詞,假想從另一視角來看會有怎樣的感受,這樣便寫出了他“不可能看到的一個場面”,而又并未改變原來的敘述主體和作品編碼。
上一篇:唐詩藝術(shù)技巧·立意切題《賓主歷然》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shù)技巧·立意切題《借題發(fā)揮》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