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題《順點題面》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題面之字,最好不順點。順點則非落于平,即近于板。《唐詩三百首》中,唯張旭《桃花溪》詩一絕,雖則題面三字順次點出,然而宛轉赴題,并不見其率直之弊。(劉公坡《學詩百法》)
【詩例】
桃花溪
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解析】
所謂“順點題面”,即內容順著題面的次序逐步點題。古代詩家作詩有 “點題”手法,方法也不一。如王績《野望》: “東皋薄暮望”,交代了地點:東皋,時間:薄暮,事件:望,首句點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此詩第一聯(lián)點明題目,“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三秦”、“五津”都是蜀州的代稱。上句對杜少府說,下句從送行者方說。王維《漢江臨眺》、《山居秋暝》也是首聯(lián)點題。這些例子有個共同的特點,不是從題目的字面上點題,而是從題目的含義上點題。宋代以后發(fā)展為“破題”,即在八股文、試帖詩的規(guī)格上,要求第一聯(lián)或第一、二句必須貼到題目。這里“破題”,仍是把題目內容分析開來,用一、二句或幾句詩概括一下,含有分析的意味。這種“點題”法緊扣詩題,有“達意切”之效果。順點題面雖也屬于點題,但完全是順著題目的字面,在詩文中重復出來,而且并不要求在首聯(lián)或第一、二句出現(xiàn)。這種方法不容易處理好,順點既易落于平實,又易造成呆板。而張旭的《桃花溪》運用了非常典型的順點題面法,卻無上述兩種弊端。
“桃花溪”并非東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溪,但詩人神往那種境界,所以暗用其意境。這首詩一個最突出的特點是采用了發(fā)問的形式,用問作引,由遠及近,由實及虛,逐步展現(xiàn)了桃花溪的景觀。正因為采用了這種發(fā)問的形式,才使得這首詩的順點題面成了一種詩意和詩境的自然伸展,而毫無平實呆板之弊。
“隱隱飛橋隔野煙”,這句作者刻畫了一種如夢似仙的境界,這境界幽深、神秘,令人朦朦朧朧:深山野谷、云煙繚繞,透過云煙望去,那橫跨山溪之間的長橋,若隱若現(xiàn),似有似無,恍若在虛無里飛騰。句中的“隔”字對于這種境界的形成起了關鍵作用,“隱隱飛橋隔野煙”,實際上是隱隱的野煙隔住了我們看飛橋的視野,于是,“野煙”給“飛橋”一種若有若無的朦朧美,而“飛橋”又使“野煙”的畫面具有了一種靈氣、仙氣。一個“隔”字使兩種境界交相映襯。上句為遠景,下句為近景,水中露出嶙峋的巖石,溪中有漁船輕搖。景色清幽明麗,“石磯西畔問漁船”,一個“問”字,將人物引入畫面,既見山水之容光,又見人物之情態(tài),使整個畫面活了起來。一個“問”字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兩句:“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前句點出了題中的“桃花”,后句點出了題中的“溪”。這句問話表達了詩人對世外桃源的向往,然而問而不答,當然也無法答,也透露了詩人對理想境界渺茫難求的悵惘心情,同時也留給人們一種美妙的遐想。因有前句的問,自然引出問題,在問題中又很自然地將題面點出,這樣寫既切題意,又毫無率直呆板之感,完全順著詩意詩境的發(fā)展而自然伸展。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劈頭盡題》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側襯題面》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