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書法篆刻·元明書法
元代書法以趙孟頫影響最大,但他的字主要是模仿古人,以精美為尚,創造性不大。鮮于樞、康里巎巎等也大致如此。倒是倪瓚的字頗有特色。此外張雨、楊維楨的字也有些個性。與趙字等形成鮮明對照。
明代書法比較普及。一般文人之書,都頗為可觀。明初以三宋(宋克、宋璲、宋廣)最為著名,其中又以宋克成就最高。稍后二沈(沈度、沈粲兄弟)受到皇帝重視,形成館閣體。中期吳中三子(祝允明、文征明、王寵)繼起,一時有“天下法書皆歸吳中”之語。其實和他們時間相差不多的陳淳和徐渭也是實力很強的一派。草書則有二張(張弼、張駿),成就不算很高。明代晚期,舊稱邢(侗)、張(瑞圖)、董(其昌)、米(萬鐘)四家。其中以董其昌影響最大。另外,黃道周、王鐸的成就和影響亦不亞于前者。王鐸最成熟的時期已入清代。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湖州吳興(今屬浙江)人。他原為宋宗室后裔,官至翰林學士承旨,謚文敏,贈魏國公。元代著名書畫家,對后世影響極大。趙孟頫是個有爭議的人物。有人對其評價極高。如《元史》本傳說:“孟頫篆籀分隸真行草書,無不冠絕古今,遂以名天下。”也有人說其成就“非鐘、王不足與議”。貶之者認為:“世好趙書,女取其媚也”(徐渭語);“妍媚纖柔,殊乏大節不奪之氣”(項穆語);“氣韻不無近俗”(婁堅語)。趙孟頫的作品有《膽巴碑》(圖95)、《洛神賦》等。
康里巎巎(1295~1345),字子山,號正齋、恕叟。祖籍康里(今新疆地區),后以康里為姓。官禮部尚書、翰林學士承旨。他是為數不多的少數民族著名書家之一。《書史會要》云:“巎巎刻意翰墨。正書學虞永興,行草師鐘太傅、王右軍。筆畫遒媚,轉折圓勁,名重一時。評者謂:國朝以書名世者,自趙魏公(孟頫)后,便及公也。”此說大致不錯。他的代表作品有《漁父詞》、《顏魯公述張旭筆法記》、《謫龍說》等。
倪瓚(1301~1374),字元鎮,號云林,無錫人。元代著名書畫家。元末散其家財,往來于太湖之中,人稱“倪迂”。倪瓚的畫境冷逸荒率,字亦有肅殺之氣,和趙孟頫的妍媚一派形成鮮明對比。另外,其結字亦甚有特點:多呈扁形,轉折多垂直而下,斜筆斜度甚大。如“金”字幾成三角形。主要作品有《靜寄軒詩文》、《江南春詞卷》等。
宋克(1327~1387),字仲溫,號南宮生,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官鳳閣同知。為“三宋”之首。據《明史·文苑傳》載:“克杜門染翰,日費千紙,遂以書名天下。”楊慎說:“國朝真行書,當以克為第一。所書《七姬志》真冠絕也。”宋克的章草和小楷,筆力十分堅勁,有索靖余風。也有人貶抑他的書法,如詹景鳳說:“然未免爛熟之譏。又氣近俗,但體媚悅人目爾。”此說有些過分,但也不無道理。他的主要作品有《七姬權厝志》、《急就章》等。
沈度(1357~1434),字民則,號自樂,松江華亭(今屬上海市)人。官侍講學士。與弟沈粲合稱“二沈”。其字十分工穩,人稱“館閣體”。《皇明世說新語》曰:“太宗征善書者,試而官之。最喜云間二沈學士,尤重度書。每稱曰我朝王羲之。”王文治曾有詩云:“沈家兄弟直詞垣,簪筆俱承不次恩。端雅正置書制誥,至今館閣有專門。”沈度作品有《敬齋箴》、《不自棄說》等。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號枝山,南京長洲(今蘇州市)人。官至應天府通判。祝允明能寫恭謹的楷書,但亦有許多草書使用偏鋒,形跡放肆,有驚世駭俗之感。王世貞說他“晚節變化出入不可端倪,風骨爛漫,天真縱逸”。 邢侗則批評說:“第隤然自放,不無野狐。”項穆更說他“晚歸怪俗,竟為惡態”。其實他的字自成面目,成就也是很高的。他的主要作品有《七言律詩》、《閑居秋日詩》等。
徐渭(1521~1593),字文清,更字文長,號天池,浙江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精詩文、曲藝、繪畫、書法。自言“吾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徐渭的書法十分特殊:筆畫恣肆,字、行之間渾然一體,幾乎難于區分,可謂達到了茂密之美的極致。袁宏道曾評其書說:“文長喜作書,筆意奔放如其詩,蒼勁中姿媚躍出。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不論書法而論書神,誠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俠客也。”他的主要作品有《應制詠墨軸》、《七言詩》等。
董其昌(1555~1638),字玄宰,號思白,又號香光,松江華亭(今屬上海市)人。萬歷十七(1589)年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贈太子太傅,謚文敏。明代著名書畫家,對明末清初影響極大。董其昌是一個成就很高的書家,也是一個頗有爭議的書家。他強調書畫家要有廣博的修養,作品中要有精神注入。他的字俊逸飄灑,內涵豐富,十分耐看。傳世書法作品以行書最多,次草書,次楷書,小楷書最為少見。包世臣說他的字“能于姿致中出古淡,為書家中樸學”。但是又說他行筆“空怯”。康有為批評他的字“局促如轅下駒,蹇怯如三日新婦”。這些看法反映了時代和流派間的不同觀點。董其昌的作品甚多,有《王維五言詩》(圖96)、《白居易池上篇》等。另外,許多名帖上都有他的題跋。
張瑞圖(1570~1640?),字長公,號二水、果亭山人、白毫庵道者等,福建晉江人。萬歷三十五(1607)年進士,官至大學士。因為魏忠賢寫生祠,入逆案坐徙,贖為民。書法與邢侗、米萬鐘、董其昌等齊名。他的字筆畫拙重,轉折拗峭,棱角分明,個性十分鮮明。秦祖水說:“瑞圖書法奇逸,鐘、王之外,另辟蹊徑。”他和黃道周、倪元璐等一起,為晚明書壇帶來生氣。他的作品有《后赤壁賦》及楹聯等。
黃道周(1585~1646),字幼玄,一字螭若,別號石齋,福建漳州人。天啟二年(1622)進士,官至禮部尚書。明末帶兵與清軍作戰被俘,英勇就義。臨死前仍如約作書畫,視死如歸。相傳他與同年倪元璐、王鐸相約攻書,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明史》說他為人“嚴冷方剛,不詣流俗”。這也和他書法的風格一致。另外,他主張“書字自以遵媚為宗,加之渾深,不墜佻靡,便足上流”。他自己是作到了這一點的。他的字同王鐸、倪元璐有相通之處,都較峭厲嚴重,和趙孟頫、董其昌等柔媚一派大異其趣。
上一篇:傳統文化·儒家學說·儒釋道的交會與融通
下一篇:傳統文化·詩歌詞曲·元明清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