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題《戒作門面語》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凡做詩亦忌戒門面語,以斷不能有興趣也。此首后半未到潮州,而先說潮州之景,有一字涉門面否?凡行旅作間亦可以隅反。(朱寶瑩《詩式》卷三)
【詩例】
題臨瀧寺
韓愈
不覺離家已五千,仍將衰病入瀧船。
潮陽未到吾能說,海氣昏昏水拍天。
【解析】
“戒作門面語”,是指詩歌創作切忌只是為了迎和題面好看而虛情假意地粉飾或點綴,應在切題的同時抒發作者真摯的情感,以情動人。宋代張戒認為:“其情真,其味長,其氣勝,視《三百篇》幾乎無憾。”(《歲寒堂詩話》卷上)藝術作品只有情真才有意味,才能感染讀者。這樣說,并不是說戒作門面語,作詩就可以淺、露、直,不要含蓄。因為一首情真的好詩也往往是含蓄蘊藉的,作者常把自己真摯深厚的感情,含在所寫的形象里,使作品具有含不盡之意在言外的藝術魅力,而不是走入晦澀、朦朧,缺乏真情,毫無激情的極端。
韓愈的這首《題臨瀧寺》就是一首調高字響,不作一句門面語的詩作。唐代元和十四年(819年),唐憲宗李純要把鳳翔法門寺的一塊佛骨迎入宮中供奉三日,準備了十分隆重的禮儀,要沿路百姓和文武官員焚香頂禮,跪路迎接。一向反對佛教迷信的韓愈,認為佛骨是朽穢之物,不應該迷信它有什么靈驗,因此上表諫諍,在奏書《論佛骨表》中,大膽指斥皇帝的所好所為是“傷風敗俗,傳笑四方”。唐憲宗見奏表,極為惱火,下令殺掉韓愈,多虧裴度、崔群等說情,齊力挽救,韓愈才得免死罪,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韓愈從長安去貶所途中,路經商縣西北的藍關,遇上了一場大雪,使征馬難行,這時他想到自己革除弊政的忠心換來的卻是被貶的厄運,孤忠激憤,加上貶途的阻難,更感悲傷,滿腔怨情無處訴說,偏巧在這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陪他同行,他便悲歌當哭,慷慨激昂地寫下了《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這首詩:“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他向親人傾訴了過去的不平,仍有的忠直,眼前的困阻和未來的希望。《題臨瀧寺》是韓愈去貶所途經臨瀧(今廣東曲江縣)時寫的,他沒在臨瀧寺的題面上大作文章,而是平直淺白地抒寫了自己的真情實意。韓愈第一次因上疏朝廷請寬民徭,被貶斥到廣東陽山縣,這次貶斥又到廣東潮州。在唐代,那里是瘴癘之地,謫宦者都視作畏途,韓愈也不例外。他在詩中抒發了自己亦悲亦豪的情感。詩的第一、二句,詩人說道:自己在貶途中歷經艱阻,不知不覺離開長安已有5000里路了,但“夕貶潮州路八千”,還只過了一半;我還將拖著病弱的身子跋涉窮山惡水,繼續趕路呢! “不覺”、“衰病”四字,可謂寫盡詩人貶途中的痛苦,滿含著無限的悲苦辛酸。“仍將”二字,不僅與 “不覺”相對,而且抒發了詩人被貶斥后無可奈何的心緒。韓愈兩次被貶斥到南荒,他對南方的一切充滿成見。他的詩作,每每寫到 “處處山川同瘴癘”,似火焰地獄一般的可怕,然而同時也寫出一種“可怕的美”。詩的第三、四句筆鋒陡然一轉,詩人說道:到潮州還有一半的路程,但我卻能坦率地說,那里是一個茫茫一片海氣,不見天和地的荒蠻之地。這里,詩人既寫出了他即將去的貶所潮州這個惡地的“可怕的美”,更是在訴說他自己即將面臨的險惡的前途。真可謂是寫真景,抒真情。韓愈是一位善于抒寫自己真情的能手,他繼承了戰國時代屈原“發憤以抒情”的傳統,發展而為“不平則鳴”之說,主張詩人創作要抒發真情,反對“心偽”。可見這種一貫的作風,是他戒作門面語的動力。
總之,此詩雖題曰《題臨瀧寺》,但作者并未正面寫“寺”,“寺”的地理方位、外觀特征,均未著一字,而是寫詩人被貶途經臨瀧寺之時的心情和感受,因戒作門面語,故能真情流溢,收到以情感人的藝術效果。古人作詩非常講究“切題”、“扣題”,為此總結了許多值得借鑒的經驗和方法。然而,一首詩僅僅“切題”、“扣題”未必就是好詩,因為詩的特征首先是抒情的,如白居易所說“詩者,根情”,離開真摯情感的抒寫,只在題面上用力,即僅“作表面語”,是不會寫出“驚天地,泣鬼神”的真正的詩來的。韓愈戒作門面語的創作實踐,向我們昭示了一條重要的藝術原則:碰到一個題材,確定一個題目,首先要考慮怎樣表達這個題材和發揮這個題目的問題,即如何處理“題情”的問題。“題情與否和是不是切題,二者雖有關連卻又不完全是一回事。題情的概念,要大于切題。合乎題情的表現,就無所謂切不切題?!薄澳芮蓄}者未必即是佳詩,因為雖切題而未得題情,遂成死句?!薄白非笪墓P與題材或題目的吻合并不等于要求作家完全被動地為題材或題目所左右,作家不同的才性、修養和構思有時可以在藝術表現中適度改變物性,使之呈現不同的風貌?!?劉衍文、劉永翔《古典文學鑒賞論題情》)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凜凜有生氣》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小題大做》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