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祁彪佳
煙波深處,有蜃結焉。一似峰隨潮涌,岸接天回。客乍見者,驚謂海上三神山乃為魚龍移至此耶。懼不可褰裳以涉,則曲橋是其一葦矣。自橋而亭,得石梁,策杖過之,微徑欲絕,從亂磊中蜂綴猿引,遂穿石門以上,回清弄影,便欲頡頏吾寓,幾于夜郎王不知有漢大者。昔異僧披金山根下云,莖漸孤細,如菌仰托,此嶼似之。當腹罅趾拆水穿入,其下石踞之若浮焉,環回相抱,曳帶煙云,謝康樂“孤嶼媚中川”,便是此中粉本矣。其或怒而斗。水嚙石如追蠡,石不欲北,則出其雄桀者與敵。訇匉鏜答,如三萬浴鐵馬上作鼓吹聲。王季重評潤州兩點,謂金宜游,焦宜隱,金宜月,焦宜雨,配此嶼而為三,試問當置何語?
——《祁彪佳集》
〔注釋〕 褰(qiān)裳:用手提起衣襟。 謝康樂孤嶼媚中川:晉代詩人謝靈運襲封康樂公,世稱謝康樂。他的《登江中孤嶼》詩中有“孤嶼媚中川”句。 粉本:畫稿。清方薰《山靜居畫論》上有云:“畫稿為粉本者,古人于墨稿上,加描粉筆,用時撲入縑素,依粉痕落墨,故名之也。” 追蠡:蠡,本指蟲蛀木,引申為器物經磨損欲斷碎。這里指水沖刷石頭,石頭被激穿。 訇匉(hōng pēng):象聲詞,又作匉訇。匉,亦作砰。 王季重評潤州兩點:指王思任(字季重)在《游焦山記》中的一段:“試以金焦評之,金以巧勝,焦以拙勝;金為貴公子,焦似淡道人;金宜游,焦宜隱;金宜月,焦宜雨;金宜小李將軍,焦則大米;金宜神,焦宜佛;金乃夏日之日,而焦則冬日之日也。”
奇幻的海市蜃樓,縹緲的海上三神山,雖說是杳昧難憑,卻能喚起人們的無限遐想。對于后者,我們今天可以肯定地說,那是子虛烏有,或許是羽客們的幻想,甚或純是神話世界中的景象。而前者,盡管它亦非實相真景,卻的確是一種奇觀。光、影、霧,大氣、潮汐、海濤,總之,水色天光,海上氣象,偶然的綜合作用,奇跡有時會出現在遠方的海面上:樓臺亭閣,宮室車馬,更有人物冠蓋,熙熙攘攘。自然界有時真是難以捉摸,怪怪奇奇,迷離莫測。我們現在當然可以對這一切做出科學的解釋,然而古人呢?他們只知其虛幻,卻解釋不了這種現象,他們以為那是仙山瓊閣,非人世俗塵所能有。這或就是海市蜃樓與海上神山之間的聯系吧。祁彪佳的寓山回波嶼,是實地存在之物,想來島嶼恐不會很大,他何以將它寫得縹緲神奇,無異于神仙所居之地?
“回波嶼”在“煙波深處”,遠遠望去猶同海市蜃樓,海上仙山,被神龍異龜移到寓山之中。游客驚嘆不止,一彎曲橋顯得如同葦葉,過橋之客心懸神散,戰戰兢兢。作品起即巧布懸念,設迷幻,以淋漓奇氣勝場。用筆也很特別,以結蜃和仙山的感覺領起全篇,遂使全篇籠罩在迷離奇詭之中。如此以虛用實,虛實相間的寫法,使全篇俱活。作者手段于此見出一斑。寫嶼之形狀,筆調也很特別。古人一向有山石為云之根的說法,那么“回波嶼”也是“云根”啰。傳說有異僧栽下“云根”,便成金山,其形若蘑菇狀,莖細冠闊,“回波嶼”的形狀與其相似。“云根”之說十分有趣,與前海蜃、仙山并為奇幻。如是者三,使全文充滿迷幻色彩。蘇東坡在詩中也寫到過“云根”。下天竺的惠凈法師贈給東坡一塊奇異的石頭,東坡寫詩云:“還將天竹一峰去,欲把云根到處栽。”又傳說飛來峰原是印度靈鷲山的一個小峰,不知何時飛來與靈隱寺隔溪相望。原來“云根”也能飛,不只是靠高僧們去栽。如此說來,連賈寶玉也是“云根”哩,這塊“媧皇未用”的頑石,竟被栽到青埂峰下,后來演出一部世人難解的《紅樓夢》來。
若一味虛寫,便不見了“回波嶼”,祁彪佳畢竟是一位高明的畫手。他寫自橋而亭,十分細膩真切,微徑之曲轉,絕處又有蜂綴猿引,再幾經尋覓,才得穿石門而達島嶼之上。寫石縫吸水,亂石若浮在百股細流之上。石上水氣氤氳,石叢如羅漢相疊,細流回環其間,使人憶起謝靈運“孤嶼媚中川”的詩句。寫水石相嚙更為精妙,它們像是在惡斗,水欲穿石,卻不能速勝,石亦不甘敗北,以其棱然有芒角者敵之。細得不能再細,卻又非描發畫眉之謹毛之筆,生動傳神之處,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寫法的格調,有些像齊白石草蟲花卉的畫法,大處潑墨如傾,細處可見蚱蜢足上冗毛、蟬翼脈絡。祁彪佳此文高明之處恰恰在此。然而無論縱觀嶼的氣象還是細寫拾路上嶼、水石相搏,都需要細致的觀察和靈動的藝術觸覺。大處虛了,小處亦虛,整個景象便模糊、混沌;小處實了,大處亦實,則總體呆板,了無生氣。這是藝術創造的一般規律,然具體運用起來卻又是靈活多變、相當復雜的。作者在不足三百字中極盡變幻騰挪之能事,誠為不易。
上一篇:《后虱賦并序·〔唐〕陸龜蒙》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回蘇子瞻簡·〔北宋〕王安石》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