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貨幣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中國近代貨幣史》,1955年上海群聯出版社印行,后經作者魏建猷補充修訂,1986年黃山書社重新出版。
此書述及自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中國貨幣的發展過程,從中可見中國近代社會的特征,既有銀兩、制錢等長期封建社會沿襲的舊幣制,又有銀元、銅元和銀行兌換券等資本主義幣制形式。19世紀初,因鴉片輸入逐年遞增,銀兩大量外流造成銀荒,為緩解貨幣供求不平衡平抑制錢惡性貶值,清廷令各省鑄錢,因減低重量成色等原因,更加重銀貴錢賤的趨勢,這成為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因素之一。圓形方孔的制錢隨封建社會而盛行兩千余年,及至鴉片戰爭,隨封建區域經濟日益瓦解而衰落外國銀元涌入國門,雖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中國幣制改革,但墨西哥鷹洋、日本龍洋、英國人洋等與中國現銀不平等交易,終使中國幣制更加混亂且助長了外國資本的經濟侵略。光緒二十三年(1897)商辦中國通商銀行成立,發行鈔票,這是我國近代銀行第一次發行兌換券。但正式由國家銀行所發,則是戶部銀行光緒三十一年(1905)發行的銀兩票、銀元票、錢票三種紙幣,通行全國及至蒙古,被公認為一般支付手段。此書對太平天國幣制、咸豐時興盛的大錢制度及1900年始在廣東開鑄的銅元作了詳盡介紹,對辛亥革命后孫中山像等銀元幣、濫印紙幣等情況也作了簡述。
上一篇:《中國理學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烏托邦》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