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不二門指要鈔》的主要內容,《十不二門指要鈔》導讀
《十不二門指要鈔》,略稱 《指要鈔》,是對湛然所作《法華玄義釋簽》卷14最后一部分“十不二門”的解釋和發揮,共2卷。知禮著。收載于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6卷。
知禮(960—1028)字約言,是北宋時著名的天臺宗僧人。俗姓金,浙江四明(今鄞縣)人。7歲出家,15歲受具足戒。專門研習戒律。20歲時隨天臺宗義通學習天臺教觀。不數年即代師開講。后專以講經、修懺為事。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有日僧寂照等攜日本天臺宗僧人、內供奉源信禪師有關天臺教義的疑問二十七條來詢,知禮依教答釋,作 《答日本國師二十七問》(后由宗曉編入《四明尊者教行錄》卷四)。此外,知禮和錢塘晤恩及其弟子之間有關智顗的 《金光明玄義》廣本真偽問題,以及廣本中所說 “觀心”是 “真心觀”還是 “妄心觀”等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導致天臺宗公開分裂為“山家”、“山外”兩派。以知禮為代表的 “山家”派后來成為天臺學說正統而盛行。
知禮的著述甚豐,主要有 《十不二門指要鈔》、《金光明文句》、《觀音玄義記》、《金光明最勝懺儀》等。此外,四明宗曉還將知禮經疏以外的著述100余篇分類編纂,題為 《四明尊者教行錄》7卷行世。
北宋初年,天臺宗內部因對傳統教義的理解出現歧義,分為山家山外兩派。山家派領袖知禮針對山外派源清所著《法華十妙不二門示珠指》(二卷)和宗昱所著 《注法華本跡十不二門》(一卷),于宋景德元年(1004) 寫作了 《指要鈔》。
該書是從十個方面來闡述“不二法門”。佛教認為真實的精神本體是無分別的,所以稱為“不二”;而對本體的認識,則要通過對種種現象的無分別認識來實現,這種終極認識的途徑稱為 “不二法門”,包括:色心不二門、內外不二門、修性不二門、因果不二門、染諍不二門、依正不二門、自他不二門、三業不二門、權實不二門、受潤不二門。
《十不二門指要鈔》篇幅較長,洋洋萬言,主要是針對作觀想以求得道時依據真心還是妄心來立論的。知禮從“性具”思想和 “妄心觀”兩方面進行了闡述,每一方面都按“十不二門”的順序一一找到例證。其中“性具”思想是作為立論的理論依據,而十個法門的設立又都是為了 “觀心”的宗教實踐。
知禮在本書中所發揮的一個突出論點是 “法性、無明互為因緣”,后人攻擊他的觀點會導致“佛猶有無明未斷盡之嫌”。而這正是知禮運用 “性具”思想的獨到之處,他認為這樣才能向人們提供 “入理之門、趣果之道”。
該書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論述了 “別理隨緣”的觀點,即根據天臺宗的判教標準,天臺宗之外的宗派最高只能達到次一等的程度即 “別教”的水平,而別教宣講的道理是專對少數 (個別)有佛教教養者的,即便講到 “不變隨緣”的道理,也仍不能稱之為最高等級的圓教。知禮認為能否達到圓教水平的理論要求是必須承認 “性具論”。
天臺宗的后世僧侶從宗派斗爭的角度高度評價了知禮的著作,認為對中興天臺宗起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 1. 呂澄:《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中華書局,1979。
- 2. 王志遠: 《宋初天臺佛學窺豹》,今日中國出版社,1990。
上一篇:《十三經音略》的主要內容,《十三經音略》導讀
下一篇:《十六國春秋》的主要內容,《十六國春秋》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