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題《逆挽之法》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五六逆挽之法,如此用筆便生動。溫飛卿《蘇武》詩亦此法也。歸愚嘗論之。(沈厚塽《李義山詩輯評》卷中引紀昀評語)
【詩例】
馬嵬 (其二)
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解析】
紀昀提到的“歸愚”,指沈德潛。查《說詩晬語》,沈氏有評此詩語云:“對句用逆挽法。詩中得此一聯,便化板滯為跳脫”??傊锰幨恰吧鷦印薄懧稍?,板滯乃大忌。律詩有嚴格的形式要求,平仄、對偶、音步都很有一番講究。帶著鐐銬跳舞,弄不好,就變成形式的囚徒,無往而不拘束了。然而中國詩學的發展,到了形式高度成熟的唐代,必然要反人工化,變規矩為自然,變拘限為自由。因而“逆挽之法”,正是詩學內在的一種要求。
李商隱的《馬嵬》,所詠的馬嵬事變,是中晚唐詩中習見的題材。紀昀稱道不已的妙句,正是“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一聯。粗粗一看,“六軍”對“七夕”,“駐馬”對“牽?!?,很人工化的,工整得似乎有些板滯了,但仔細一想,意思卻跳脫極了。為什么呢?因為有一種極強烈的今昔對照。今日是“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白居易《長恨歌》),昔日是“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白居易《長恨歌》),今日之事何等驚心動魄,昔日之情何等悱惻纏綿!詩人抒情的筆觸,由今日之悲劇,延伸到昔日悲劇之根源,這就叫做“逆挽之法”?!澳嫱臁钡姆疵媸恰绊槼小?,順承的寫法,就是順著時間寫下來,如白居易的《長恨歌》,就是順承的寫法。要在56字的一首七律里,概括八九百字的《長恨歌》的內容,絕不可能順承著時間次序來寫,濃縮的形式要求凸顯出最強烈的戲劇性沖突,最精警的悲劇性反思。詩人對悲劇的反思,正是通過逆敘回挽到當初玄宗沉溺聲色所種下的悲劇苦果,所以見識上又勝過了《長恨歌》。所以沈德潛說的“跳脫”,亦包含著思想見識上的高超自然這一層意思。高妙的技巧對內容有一種提升作用,于此逆挽之法中可見一斑。
須指出的一點是,《馬嵬》詩整首都是逆挽的寫法,不止五六句而已。首聯先從“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講起,即從傳說中楊妃死后在海外仙山上成仙講起,然后是馬嵬事變,又從馬嵬事變,追溯到長生殿的密誓幽情。清人何義門說此詩:“逐層逆敘,勢極錯綜”(《瀛奎律髓匯評》卷三),正是比尋章摘句的紀昀、沈德潛更有眼力。這樣一來,通篇都隱含著一種內在的抒情角度,即唐明皇個人追憶的角度,所有的造孽、罪過、懺悔,全都由唐明皇一人承擔,這也是詩人的微意之所在,極須細加玩味的。
至于沈德潛提到的溫飛卿《蘇武》詩,原句為“回日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也是從蘇武回漢時講起,追溯到他丁年奉使,也是用的“逆挽”法。義山、飛卿之前,用此法的詩歌,主要是敘事詩,如杜甫的《哀江頭》等,抒情和詠史中用此法的,極不多見。
劉熙載在《藝概·詩概》中指出逆挽法乃律體中對句的三種常用法之一。他又說:“律詩之妙,全在無字處,每上句與下句轉關接縫,皆機竅所在也。”逆挽法之妙,也全在無字處,妙在句與句的結合方式上。逆挽法正合了“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的中國詩歌美學的要求。中國詩歌藝術的另一要求是忌平直。古人有云:文如看山不喜平。施補華云:“詩猶文也,忌直貴曲?!?《峴傭說詩》)逆挽法可以說就是忌直貴曲的產物。沈德潛因而評《馬嵬》詩道:“五六句逆挽法,若順說便平?!?/p>
逆挽法之運用,并非只用于詩的中間二聯,也有用于結尾的。如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蹦┒浼匆运瓜虢褚梗嗄嫱旆ㄖ畼O佳運用。也有用于起句的,如王維《觀獵》:“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乜瓷涞裉帲Ю锬涸破??!逼鹁浔愕龟耄Y句亦作回顧之筆。沈德潛評道:“起二句若倒轉便是凡筆,勝人處全在突兀也。結亦有回身射雕手段?!?《唐詩別裁》)此外還有整首詩的章法結構用逆挽法的,如孟浩然《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逼浜蠖浔闶乔岸涞牡雇?,故爾委婉曲折,“語淡而味終不薄”(沈德潛《唐詩別裁》)??梢娔嫱旆ㄔ谔圃娭械玫狡毡檫\用。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推人思我》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急語仍緩》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