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律詩絕句等近體詩,是從古體詩中脫化而來,并形成了獨特的格律規范,其間的對仗手法也是嚴格的格律要求,那么古體詩中是否要求對仗,其對仗手法與近體詩有何不同呢?
古體的對仗,并非格律要求,在使用中也有很強的隨意性,具體表現如下:
(1)位置不固定。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開篇即用對仗: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2)平仄不拘。在近體詩中,對仗要求平仄相對;古體詩則不要求平仄相對。如白居易《傷宅》:“攀枝摘櫻桃,帶花移牡丹。”只是內容詞性上對仗,而卻不拘于平仄粘對,如此例子很多如: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白居易《琵琶行》)
(3)不避重字。在近體詩的對仗中,上聯與下聯中,不會出現重復字,而在古體詩中,則沒有這樣的避諱,可以使用重字,只有句中的部分字句對仗,形成對仗與排比的雙重效果。比如《木蘭詩》中“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就屬于此例子,類似情況還有,例如: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杜甫《石壕吏》)
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孔雀東南飛》)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白居易《琵琶行》)
由以上多個例子可見,相對于近體詩對仗的嚴謹,古體詩對仗更不拘于形式,不落窠臼,以拙為美,不求工巧,更易于表達詩人的真性情。
上一篇:對仗最基本特征是什么
下一篇:絕句對仗有什么形式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