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寫景《以諷為贊》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此詩以嘲諷為贊嘆,另是一體。
不言世人早榮,子獨晚遇,卻言世多汩沒,子獨聲名,似慶快之至,而實感傷也。(金圣嘆《唱經堂杜詩解》卷一)
【詩例】
贈陳二補闕
世儒多汩沒,夫子獨聲名。
獻納開東觀,君王問長卿。
皂雕寒始急,天馬老能行。
自到青冥里,休看白發生。
【解析】
《贈陳二補闕》作于天寶十年至十三年(751年—754年)待制長安集賢院期間。和杜甫一同待制的朋友陳二晚年得官,杜甫寫詩祝賀,但這篇賀辭卻是句句嘲諷之言。詩人用“以諷為贊”的技法慨嘆了陳二的遭際,也傾吐了自己的不平之氣。
詩的首聯就語含譏諷,不說和那些早得高位的人比你是遲來者,而說和那些至今默默無聞的儒生比,你是幸運兒,表面上是慶賀,實際上卻充滿傷感。頷聯用了兩個典故,這是借古諷今,當年漢元帝曾在東觀殿博選文學之士授以官職,漢文帝能擢拔司馬相如于草廬之中,不想你陳二也逢上這樣的圣明朝廷了。這圣明朝廷卻是在人才老邁之時才予擢用,豈不是絕妙的諷刺! 詩的頸聯用 “皂雕”、“天馬” 比喻對方老而能行,但一個“急”字,也暗寓年事已高,能供奉朝廷的時日不多了。詩的尾聯表面上是勉勵對方的“壯語”,實際上是嘲語、反語,應作“雖得青冥里,可憐白發生”讀。通篇讀下來哪有一絲一毫可賀之處呢?只讓人覺得其人可悲、可憫、可嘆! 這正是 “以諷為贊”手法達到的審美效應。
魯迅先生指出:諷刺的生命在于真實。這首詩雖句句諷語,卻又處處真情,不但揭示了陳二的辛酸,還蘊含著詩人自身的辛酸。天寶五年(746年)杜甫在長安應試,誰知宰相李林甫從中把持,所有應試者竟無一人錄取,他反而在皇帝面前表賀“野無遺賢”;杜甫呈獻《三大禮賦》,受到唐玄宗的贊賞,叫他待制集賢院,考試錄用,誰知又是李林甫作梗,考試后便永無消息,逼得年過四旬的杜甫不得不發出一封封企求引薦的詩函。他自況“老驥思千里,饑鷹待一呼”(《贈韋左丞丈》),這和“皂雕寒始急,天馬老能行”不是同一心境嗎?所以在《贈陳二補闕》里的諷語中包含著詩人深切的自身感受,是對朋友的善意的揶揄,也是一種自嘲,更是對朝廷昏憒、李林甫等嫉賢妒能、“儒冠多誤身”的現實的抨擊。因為這種以諷為贊的技法中包含著社會真實,所以才具有強烈的震撼心靈的力量。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禪家上乘語》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褒中有刺》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