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相成《夾樂府入歌行》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夾樂府入歌行,掩映百代。(王夫之《唐詩評選》卷一)
【詩例】
灞陵行送別
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問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連綿走西京,紫闕落日浮云生。
正當今夕斷腸處,黃鸝愁絕不忍聽。
【解析】
王夫之對本詩的簡短評語,所講的不是對詩的思想內容、藝術形式或語言技巧的評論,而是他就李白運用樂府歌行體裁于詩歌創作方面所作出的貢獻、所取得的成就作一總的評價。王夫之認為李白是寫作樂府歌行體詩的巨匠和“大宗”。他在評《金陵酒肆留別》中稱:“(供奉)在歌行誠為大宗”;于評《設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辭》中稱:“太白于樂府歌行,不許唐人分半席。”這里說“夾樂府入歌行”,是表明李白熟諳樂府歌行體,技藝精嫻,運用靈活,駕輕就熟,得心應手。他的這類作品在詩歌史上,堪為 “掩映百代”的佳作。
本詩是李白創立新題的樂府歌行,是一首送友人離長安的送別詩。其中友人是誰,因何離開長安以及別后去向,詩中并沒有清楚交待。但是,從詩的聲情色調來體會,別去的當是一位失意于京華、凄然離去的友人。詩人在表述離情別意的同時,對帝都執政者的庸愚暗昧,也有所貶斥和譴責。
開首兩句五言是起興句:“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詩人送客來到灞陵、灞水,這是離人分手的地方。詩人著意點出逝水浩浩、流去不住,既是襯托自己心中不盡的離情別緒,也寫出了離人不可留住京華的感傷和惆悵。接下的詩句全用七言長句展開。“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這是寓情于景的描摹。站在灞陵亭邊,詩人眼中所見只是灞水岸上老樹突兀,枯枝不花;灞陵地下野草無情,春來自青。自然界這枯樹與青草一生一滅、自枯自榮的比襯,更加顯現出景色之冷落,意緒之凄迷。在詩人為聚散而感傷時,這更增添了離人的哀怨和愁思。“我向秦人問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此兩句借問路引出當年王粲凄然離開西京的事典。古語中,“歧路”往往用來暗喻人生道路的岔口。臨當歧路,正是需要再次作出抉擇的時機。王粲生當西漢末年建安時期,董卓及其部將造亂長安,兵禍為害。王粲被迫離開西京,奔赴荊州。灞陵正是王粲南下登程的起點。為紀念這次南征,王粲留有《七哀詩》,其中有“西京亂天象,豺虎方遘患”的詩句,表明自己不得已而離去的原因;又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長安”句,流露出失意后依然眷戀京華不忍離去的愁思。在這里詩人或許是有借王粲南征,表示對失意友人的寬慰和同情。“古道連綿走西京,紫闕落日浮云生。”至此詩人又驟然返回現實,轉寫日暮時與友人回首望長安的景象: 當年王粲走過的古道,如今仍是征人出行的大路,而“紫闕”的情景卻不禁使人心頭罩上一層陰影。此處“落日”、“浮云”當是有寓意的,象征著朝廷執政慘淡、黯然的景象。浮云蔽日,昏庸忌賢,令人心灰失望。已是必須與友人道別的時候了,相互執手作最后話別,詩人唱出了:“正當今夕斷腸處,黃鸝愁絕不忍聽。”這情意悲戚的歌,道出了難以割舍的友誼之情。“黃鸝”一本作“驪歌”。《驪歌》是古逸詩,為友人離別時所唱告別歌。用 “驪歌”似更能表達詩人惜別的深情。
本篇于抒情、寫景、使事皆樸直真切,意深情實,用韻婉轉流暢。李白現存近千首詩中,樂府歌行之作便有140多篇。其中除襲用前代樂府舊題外,李白也多有創立新題的篇章。他熟諳樂府歌行,是他勤心學習、繼承和發展前代優秀詩歌傳統的結果。因此他的作品自然渾厚,生動明凈,婉轉流暢,達到了“情深詞顯”的境地,將樂府歌行的創作推向了新的高度。王夫之的評語鑿鑿不虛,確是評價李白樂府歌行之至言。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相反相成《變化樂府》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相反相成《散文演為樂府》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