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雅堂叢書》的主要內容,《粵雅堂叢書》導讀
《粵雅堂叢書》是清伍崇曜(見“嶺南遺書”)輯刊、譚瑩編校的一部大型綜合性叢書。伍崇曜盡收家藏舊刻,并輾轉借閱各書,輯成此書,自道光三十年(1850)至光緒元年(1875)25年間陸續編刊,先后成3編30集。伍氏在自序中稱:“粵雅堂者,舊輯《嶺南遺書》、《粵東十三家詩》、《楚庭耆舊遺詩》之地,而因以署焉者也。”一說叢書之名即源于此。有清道光、光緒間南海伍氏刊本。
該書共3編,30集,每編各10集,收書208種,1289卷。全書隨刊隨成,編排上未作分類,每集以作者時代為次,首有編者總序,每書之后,間附編者題跋,最后10種之題跋為伍紹棠所撰。是書編刊之大旨,編者自謂粵中雖稱富饒而藏書家絕少,坊間所售,僅學館誦及科場應用之書,自阮元以樸學課士,始漸流通,然稗販而來,售價過昂,寒士無力儲購,因是“同發舊藏,各從轉借”,每得秘本巨梓,即校勘付梓。自道光三十年(1850)至咸豐五年(1855)先刊20集,128種,自咸豐十年(1860)始刊刻3編,期間時有斷續,至光緒元年(1875)3編80種始克告就,據稱3編尚刊有《孝經音義》、《東觀奏記》、《疑龍經》諸書,通行本皆無之,而《中國叢書綜錄》著錄之本前20集僅122種,后10集僅62種,較之原書少24種,或30集匯集重編時原版已有散佚,而缺者究為何書,已不能竟知。
《粵雅堂叢書》匯輯古今著述,仿照鮑廷博的《知不足齋叢書》之例,凡前人已經刊刻流行之書皆不著錄,校讎精審,多存秘本。其所收錄之著作上起漢代,丅逮清世。論述經籍的著作有30余種,其中宋代王安石的《周官新義》、陸佃的《爾雅新義》、賈昌朝的《郡經音辨》、清代胡渭的《易圖明辨》、江永的《古韻標準》、《四聲切韻表》、錢大昕的《聲類》、姚文田的《說文聲系》、孫星衍的《孫氏周易集解》、阮元的《詩書古訓》、褚寅亮的《儀禮管見》、翁方綱的《經義補考正》等,都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這些著作反映了他們研究整理經籍的成果。
該叢書輯錄的史學著作也很豐富。其價值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匯集了不少有史料價值的著作。其中記載唐、五代時期歷史的有《臣規》、《奉天錄》、《兩京新記》、《唐才子傳》、《南部新書》、《九國志》等,如《臣規》一書為武則天規誡群臣的訓條,是研究武周政治的原始資料。記載宋代歷史的有《中吳紀聞》、《咸淳遺事》、《昭忠錄》、《中興御侮錄》、《襄陽守城錄》、《宋季三朝政要》、《乾道臨安志》、《京口耆舊傳》等,如《宋季三朝政要》一書詳述宋末三朝史跡及文天祥等人的抗元活動,所載宋末遺聞佚事,頗詳于他書。記載元明時期歷史的有《毛正直記》、《西洋朝貢曲錄》、《馭交記》等。記載清代歷史的有《國朝漢學師承記》、《國朝宋學淵源記》、《采硫日記》等,其中前兩書對了解清代學術思想的淵源流變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其二是匯集了不少歷代學者,尤其是清代學者對歷代史書進行考辨、注釋、補輯的著作,較重要的有《宋遼金元四史朔閏考》、《后漢書補注》、《后漢書補表》、《歷代帝王年表》、《經元編》、《疑年錄》、《漢書地理志稽疑》、《國策地名考》、《漢唐事箋》、《三國志補注》、《補宋書刑法志》、《補宋書食貨志》等。其中惠棟的《后漢書補注》,博得了“援據博而考核精”,“約而不漏,詳而不繁”的評價。錢大昭的《后漢書補表》,也是一部搜羅廣博,考辨精審的史學著作。
該書所輯子部著作包括了哲學、音樂、游藝、書畫、算法、工藝、筆記雜俎、類書、宗教等方面的內容,如張岱的《陶庵夢憶》不僅文字優美,而且對研究晚明的社會生活有重要的價值。晉戴凱之的《竹譜》是我國第1部寫竹的專書,開中國植物譜志之先河。唐代段安節的《琵琶錄》對唐代樂部管理制度、宮庭和民間各種樂曲、舞蹈、樂器之源流以及藝伎小傳均有記載,對研究唐代音樂有較大的參考價值。宋代李誡的《營造法式》對宋代以前木結構為主的中國古代建筑經驗進行總結,集我國古代營造藝術之大成,是一部古代建筑技術的百科全書。唐魏徵所編《群書治要》,國內久佚,乾隆中由日本傳入,該書保存了許多久佚著作的片斷,有重要的校勘、輯佚價值。此外,還有宋代唐洵的《硯錄》、元熊朋來的《瑟譜》、明代麻三衡的《墨志》等等。
該書輯錄的詩文集,包括唐李觀、呂溫,宋蘇籀、陳元平、羅愿、崔敦詩、李之儀,元揭傒斯、張憲,明吳應箕,清李介、納蘭性德、吳兆騫、馬曰琯、馬曰璐、黃宗羲、程恩澤、阮元、武億、朝鮮李齊賢等人的詩文集,有《草堂詩余》、《陽春白雪》、《西昆酬唱集》、《詞源》等著名的詩詞總集,其中如黃宗羲的《南雷文定集》是作者的詩文集,集中以人物傳略居多,有裨于補史事之闕。
由此可見,該書是一部內容豐富,輯書甚精的叢書,為研究中國古代經、史、詩文、科技、音樂藝術等保留了許多珍貴的資料,正如輯者自序中稱:“念桑梓之邦,敬恭敢后,從事棗梨之役,推廣宜先”,該叢書也的確起到了“推廣宜先”的作用。
上一篇:《粵海關志》的主要內容,《粵海關志》導讀
下一篇:《糖霜譜》的主要內容,《糖霜譜》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