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相生《以虛筆托出實境》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jù)】
藕才芽便算計聽雨,是未來境界,已可希幸。(劉宏煦《唐詩真趣編》)
【詩例】
盆池五首 (其二)
韓愈
莫道盆池作不成,藕梢初種已齊生。
從今有雨君須記,來聽蕭蕭打葉聲。
【解析】
如果說《盆池》第一首,詩人是以記憶中的“舊境”移到目前,突出所希望之境,那么,此詩則是用虛擬之筆托出實境,強調了眼前景的必然性,表現(xiàn)出詩人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及審美情趣。
詩的第一二句從反駁持懷疑態(tài)度者入手,證以眼前事實,以表示堅信不疑。意謂不要認為盆池淺狹不能容物生長,剛種下的茁壯的藕梢便是明證。“莫道”二字口氣不容置疑;“已齊生”則寫出初生藕梢旺盛的生命力。這兩句詩起了有力的鋪墊作用,因而后兩句邀請對方雨中聽荷及對這種未來境界的描繪,便很具有說服力。如同第一首一樣,第三句“從今有雨君須記”一筆折到目前,似乎已成事實,顯得滿懷信心,興味十足。所不同的是這種“雨中聽荷”,不是記憶中移來的舊境,而是虛擬之境。“蕭蕭”二字,形聲描狀,確能傳雨中聽荷之神,既描繪出雨中荷葉欣欣向榮的情狀,又表達出詩人的喜悅心情。藕荷作為一種水生植物,生命力強,同人們生活關系極為密切,既有實用價值,又有欣賞價值。“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早見于漢魏樂府民歌,洋溢著勞動者的豐收與愛情歡樂。文人一般則多著意荷花的綽約風姿。而雨中聽荷賞荷兼有聽覺美的神韻,具有一種不同凡俗的清新閑遠的雅致。在此前似乎還無人寫過,應該說這是詩人所開拓出的一種新的審美境界。“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李商隱《宿駱氏亭寄崔雍崔袞》),稍晚的李商隱的名句,雖說意味有別,但可能由此化出。
“以虛筆托出實境”,指的是詩人以豐富的想象力和表現(xiàn)力創(chuàng)造出真實而生動的藝術境界。也就是詩的意境創(chuàng)造。車爾尼雪夫斯基說,藝術是“想象力的創(chuàng)造物”。詩人的想象力離不開他所體驗的生活原型和表象、離不開他的審美感受和審美情趣。詩中如果表現(xiàn)“未來之境”,更離不開詩人的審美理想和人格情趣。即如本詩雨中聽荷的藝術境界,就反映了韓愈的性格和生活理想一個側面。
用虛筆托出實境,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特點。用虛筆托出“未來之境”,更是唐代詩歌的重要特征,它因詩人的生活感受、個性氣質及審美情趣不同,而顯得多姿多采,其共同特點就是帶有較強的理想主義色彩。唐代著名浪漫主義大詩人李白、李賀及李商隱筆下,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這種“未來之境”。“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這是對未來幻想之想,充滿樂觀主義激情。“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洋溢著平叛戰(zhàn)爭的勝利喜悅,似乎還鄉(xiāng)已成事實。至于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在“未來之境”中移入“舊境”,通過時空回環(huán)交錯、虛實相生,以表現(xiàn)羈旅之情和親人團聚之思更是顯得跌宕曲折,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虛實相生《堪稱詩史》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虛實相生《虛實互見》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