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與日本文化》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日本著名禪宗學者鈴木大拙在美、英各大學開設“禪與日本文化”課程的教程。原系1938年用英文寫成的單行本,后由日本人北川桃雄整理翻譯,收入《鈴木大拙全集》第11卷。中文版本即依照日文本1981年版譯出,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于1989年第一次出版發(fā)行,并被編入《新知文庫》叢書。全書9萬余字,分為7個部分:禪學入門;禪與藝術;禪與武士道,禪與劍道;禪與儒學;禪與茶道,禪與俳句。
這本書原為外國人而作,重在介紹宣揚,較少研究的性質。作者站在禪的立場上,通過對中、印、歐三大文明系統(tǒng)的比較,對“是否可以說禪就是構成日本特質的唯一要素?是否可以說禪的精神就是日本、中國、乃至東方的精神?”等問題,做了十分肯定的回答。本書并未涉及禪與日本文化的全面關系,而是從日本文化生活的幾個典型方面入手。作者總結出日本藝術“體現(xiàn)一種特有的非對稱性和深樸、簡練”,顯然是受禪宗“中一即多,多即一”這種觀念的影響;而在一般人眼中窮兵黷武、嗜殺成性的武士道、劍道,則是根植于禪的“萬物皆空,生死無二”,是為斬除人對生死的執(zhí)著,斬除人自身的貪欲、瞋恚、愚癡;作為日本人文化生活的一種特殊樣式的茶道、與禪的相通之處就在于對事物的純化;而在日本詩歌的代表形式之一——徘句藝術中,起決定作用的恰是“禪不靠任何理性或概念的東西而只靠直覺去體悟生命的神秘以及與實在本源相關的佛理。”本書作者鈴木大拙長期致力于向西方介紹佛教和禪宗,使歐美思想界第一次真正認識到東方思想的精髓,因此被譽為“世界第一禪者”和“東方的圣人”。其著作中的許多論證多出自于某種純主觀的體驗,而且字里行間流露出對日本文化的優(yōu)越感。這些都有待讀者以自己的“智性”在鑒賞獲益之余,作出應有的判斷。
上一篇:《石林燕語》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禹貢錐指》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