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相生《遠近俱足》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慘黯之容,窈渺之思,寫景入微,遠近俱足。(梅鼎祚《唐二家鈔評林·杜詩鈔》卷三)
【詩例】
渼陂行
岑參兄弟皆好奇,攜我遠來游渼陂。
天地黤慘忽異色,波濤萬傾堆琉璃。
琉璃汗漫泛舟入,事殊興極憂思集。
鼉作鯨吞不復知,惡風白浪何嗟及。
主人錦帆相為開,舟子喜甚無氛埃。
鳧鹥散亂棹謳發,絲管啁啾空翠來。
沉竿續蔓深莫測,菱葉荷花凈如拭。
宛在中流渤澥清,下歸無極終南黑。
半陂以南純浸山,動影裊窕沖融間。
船舷暝戛云際寺,水面月出藍田關。
此時驪龍亦吐珠,馮夷擊鼓群龍趨。
湘妃漢女出歌舞,金支翠旗光有無。
咫尺但愁雷雨至,蒼茫不曉神靈意。
少壯幾時奈老何,向來哀樂何其多!
【解析】
遠近是對立而統一的一對美學范疇。在中國古典詩歌美學中,它常常是用作相互映襯、對比的一對概念。它是指詩歌描繪對象位置和距離的遙遠與遙近,或空間的廣漠與狹小,或敘說物象時間的悠遠與在即,或抒發感情的窈渺與直截等。詩歌創作中的構思想像和藝術表現,應是或遠或近,遠與近交相呼應的。“遠近俱足”是唐詩創作中常見的一種藝術手法。它是指描寫山水景物、抒發情志的作品,常常是既寫遠景,又寫近景,做到遠近呼應,交相輝映,從而構成一幅幅富有層次和變化的生動和諧的藝術畫面。例如張繼的《楓橋夜泊》就是一首寫景入微,遠近俱足的佳作,其中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兩句既有遠景,又有近景,遠景有殘月、霜花、古寺,近景有棲鴉、楓林、漁火,景物遠近俱足,交相呼應,渲染出一幅江水湛湛,秋風瑟瑟,霜花燦燦,鳥啼聲聲,漁火點點的秋夜寒江圖,使讀者讀來興味無窮。
《渼陂行》是杜甫于天寶十三年 (754年) 困居長安時,和岑參兄弟游戶縣渼陂后創作的,它是杜甫七言古詩中別具特色的名篇。
“岑參兄弟皆好奇,攜我遠來游渼陂。”詩一開始異軍突起,敘說了渼陂之游的緣由,點出了岑參兄弟喜尋奇訪勝的特點,統攝全篇。“天地黤慘忽異色,波濤萬頃堆琉璃”兩句,詩人運用藝術夸張之筆觸,描繪了游船未出發時遠望渼陂的景象,只見渼陂上空烏云密布,天昏地暗,陂水波涌浪翻,明澈澄凈。接著四句,寫自己和岑參兄弟泛舟渼陂,突然遇上似“鼉作鯨吞”“惡風白浪”的情景,和由此而生發的恐懼和嗟嘆。此中既有對近景的生動描繪,又有詩人強烈主觀感受的抒發。“主人錦帆相為開”八句,詩人描畫他們泛舟陂水中的情景。這時風恬浪靜,船工十分喜悅,只見“錦帆”張開,船歌齊發,絲竹管弦并奏,舟駛中流,把浮游在水中的各種水鳥也驚散了,歌聲、樂聲、蕩槳聲融和成一片,回蕩在陂水的上空。于是,詩人身臨其境,不禁興致勃勃地觀賞起渼陂的湖光山色:湖中的菱葉荷花清秀潔凈,終南山的倒影,黑沉沉地映在陂水中,舟行其中,仿佛來到清澈空曠的海上一樣。從而抒發了詩人由憂而喜的心情。
接著八句寫了游船從陂中移近南岸的景況。“半陂以南純浸山,波動裊窕沖融間”兩句描繪了渼陂以南浸滿了終南山的倒影,波動影搖,湖水蕩漾,山光水色,交相輝映的景色,“使人眼色又一改”(浦起龍《讀杜心解》)。宋代的劉辰翁對這兩句詩備加稱贊,稱之為“寫景入微,煙波遠近,變態俱足”(楊倫《杜詩鏡銓》引) 的佳句。緊接著的“船舷暝戛云際寺,水面月出藍田關”兩句生動傳神地寫出了渼陂從日暮到月出的景象:云際山的大定寺在高山之巔,因而遠影能落于陂水中,游船劃過,船舷與篙槳發生摩擦聲;一會兒一輪明月從渼陂東南的藍田關后冉冉升起,月影映入陂水,仿佛從水面生出似的。
“此時驪龍亦吐珠”四句,詩人以飛動的筆墨,眾多貼切而奇特的比喻,神思飛揚地描繪了月夜泛舟渼陂所見所聞的奇麗景象: 湖上燈火遙映,如“驪龍吐珠”;音樂遠聞,如“馮夷擊鼓”;晚舟移棹,如群龍爭趨:美人在舟,依稀湘妃漢女重現;服飾鮮麗,仿佛黃金的花枝、翠羽的旌旄。在這里,詩人將悠遠的神話傳說與眼前景致溶為一體,遠近俱足,有聲有色,給人以奇麗壯麗的審美感受。
詩最后四句,前兩句敘寫渼陂驟然烏云翻滾,變得一片昏黑,詩人所憂慮的是頃刻之間雷雨復來,自然界的變化渺茫難測。“情隨景生”,詩人的感情也因而由酣暢愉悅轉向不勝的感嘆,最后以“向來哀樂何其多”作結,使全詩氣足神完,題旨明朗。
王維《終南山》也是一首描摹終南山而遠近俱足的好詩。“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二句,展現了自然景物的遠近異觀: “白云”句,或意為 “周回望之,合而為一”(《古唐詩合解》)。“回望”,即環望也。乃詩人自終南山外高遠處環望,但見白云環抱、迷濛閉合。或意為身入白云繚繞之終南山,前路白云彌漫,而回望來路已為白云所閉合;隨著進入山間白云深處,一路上白云自身邊分散,回望身后白云又復閉合。這兩種理解顯示出自然景物遠近異態、變幻奇妙的朦朧美之多樣性,故可統一為自山外遠處而入山內深處游山時所見遠近景物之變態異觀。“青靄”句則是寫終南山霧氣青翠迷濛,遠望之顏色青翠朦朧,入近觀之則霧氣的青翠顏色化為淡淡空無。這只是一種視覺誤差造成的錯覺,卻微妙地描摹出山間青靄遠近景象的差異與變化。王維這兩句詩借詩人從遠近不同距離所看見的白云、青靄的奇妙變態和給予人視覺的不同觀感,烘托出終南山的高遠與氣韻。杜甫《渼陂行》的寫景側重于表現不同時地多種景物的遠近變態,王維《終南山》則側重于表現同一時地特定景物的遠近異觀,都特別注意抓住景物的遠近層次與形態變異加以描摹,多側面地展現景物之宏觀與微觀的特殊魅力。
總之,這種遠近俱足的寫景技巧,能準確而微妙地表現自然景物的層次組合與形態變異的豐富多樣,在今天的詩文創作中仍然有著寶貴的借鑒價值。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虛實相生《貼身寫》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虛實相生《詩中有畫》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