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喻托興《以俗為雅》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詩)有用法家吏文語為詩句者,所謂以俗為雅。坡云:“避謗詩尋醫,畏病酒入務”。如前卷四僧顯萬探支闌人,亦此類也。(楊萬里《誠齋詩話》)
【詩例】
田家詞
元稹
牛吒吒,田確確,
旱塊敲牛蹄趵趵,種得官倉珠顆谷。
六十年來兵簇簇,月月食糧車轆轆。
一日官軍收海服,驅牛駕車食牛肉。
歸來收得牛兩角,重鑄鋤犁作斤劚。
姑舂婦擔去輸官,輸官不足歸賣屋。
愿官早勝仇早覆。
農死有兒牛有犢,誓不遣官軍糧不足。
【解析】
俗和雅,是美學范疇內互相對立又可互相轉化的兩種觀念。這里所說的俗不是庸俗而是通俗,即明白曉暢、平易淺顯;這里所說的雅也不是古奧而是詩體的雅潔和氣韻的清拔。一首出色的詩,往往是俗中含雅,由雅返俗。這類詩,有俗的語言卻無俗的氣質,有雅的神韻卻無雅的形式,這就是黃庭堅在《再次楊明叔韻·序》中所追求的“由俗入雅”。也即《誠齋詩話》 中所說的 “以俗為雅”。
“以俗為雅”或“由俗入雅”實際上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外表的 “俗”,它表現在語言、結構等外在形式上。從語言上看,往往是不入大雅之堂的書吏或百姓的口語,是不加修飾直接道出的大白話。如《田家詞》中的“牛吒吒,田確確,旱塊敲牛蹄趵趵”就是直接采用農家耕田時的叱牛聲和牛蹄聲的象聲詞?!稗r死有兒牛有犢,誓不遣官軍糧不足”更是農民直白的口語,連上下兩句的字數也不一樣多。從結構上看,整首詩是一位老農的自敘,從種田之苦到所收之粟盡作軍糧,而且連牛、車也搭了進去,只好重鑄農具、用人力耕種,交不足官糧只好賣屋,老子死了兒子抵債。完全按照事件的發展順序從發生寫到結局,無波瀾、無逆挽,也無作者的抒情和議論,宛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在“俗”的形式上給人以雅潔之感。《誠齋詩話》中提到的僧顯萬的探支闌人也是如此,詩中寫到: “萬松嶺上一間屋,老僧半間云半間。須臾云去行作雨,回頭卻羨老僧閑”,所敘之意、所達之情極為顯豁,語言明白而曉暢。鐘嶸在《詩品》中極力反對用典,推崇這種自然流走的口語,他列舉“思君如流水”、“高臺多悲風”、“清晨登隴首”、“明月照積雪”等為例,指出它們的佳處皆在 “不用經史,皆由直尋”。這也是形式上的以俗為雅。
要想以俗為雅,僅從形式上努力還是不夠的,還必須具備內在的高潔和深厚,這樣才會言淺意深、形俗質雅。元稹在《上令狐相公詩啟》中說他探求一種“思深語近”的“褊淺之詞”,可見他已意識到內在的思深質厚是以俗為雅的關鍵。如《誠齋詩話》中所舉的蘇軾的兩句詩,表面上像在自我解嘲、尋開心,實際上卻是對政治陷害的牢騷不平和憤怒抗爭。政敵們常從蘇軾詩作中斷章摘句、羅織罪名。蘇軾寫了首“蟄龍”詩,政敵們說龍飛在天,蘇軾卻說蟄龍,這是對皇上的大不敬(《泊宅編》);蘇軾寫了首 《吳中田婦嘆》,舒亶等人又說蘇在攻擊新法,將其逮捕下獄(《吹劍錄》)。搞得蘇軾防不勝防、無所適從,所以蘇軾只好以自我解嘲的方式說:要想避謗,大概只好找個醫生來給我的詩治治病了。下句是說這是種心病、政治上的恐懼癥,非藥不可醫,只好借酒澆愁。詩人的憤慨不平用自嘲、詼諧的通俗形式加以表達,更顯得萬般無奈和憤慨深沉,也更能引起讀者的心靈震撼和深深同情,這是更高層次的“雅”。元稹的這首《田家詞》也是如此。開首五句連用四個疊字,這不僅是形式上的“俗”,也寫出了耕作之艱辛,暗示軍糧的來之不易。下面再寫官軍的收糧殺牛、農民之賣屋抵稅,更覺官軍的貪暴寡恩,農民生活之慘苦,詩人的憂思和憤慨也暗寓其間,內質是很深厚的。詩的最后兩句“農死有兒牛有犢,誓不遣官軍糧不足”,如前所述,是農民直白的口語,但內中又含有農民渴望平叛、國家統一,對官軍又恨又要支援,想為國多盡義務又無力多盡義務等復雜心理,俗白之中實際上處理得極為細膩。正如王安石評價同為“淺切”詩派的張籍詩說的那樣:“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題張司業》)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擬喻托興《苦吟似不經意》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擬喻托興《似諛似諷》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