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盛衰之路,趙國的典型案例·六國年表》鑒賞
選文:
太史公讀《秦記》,至犬戎敗①幽王,周東徙洛邑,秦襄公始封為諸侯,作西畤用事②上帝,僭③端見④矣。《禮》曰:“天子祭天地,諸侯祭其域內名山大川。”今秦雜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義,位在籓臣而臚⑤于郊祀,君子懼焉。及文公逾⑥隴,攘夷狄,尊陳寶,營岐雍之間,而穆公脩政,東竟⑦至河,則與齊桓、晉文中國侯伯侔⑧矣。是后陪臣執政,大夫世祿,六卿擅⑨晉權,征伐會盟,威重于諸侯。及田常殺簡公而相齊國,諸侯晏然⑩弗討,海內爭于戰功矣。三國終之卒分晉,田和亦滅齊而有(11)之,六國之盛自此始。務在強兵并敵,謀詐用而從(12)衡(13)短長之說起。矯稱蜂出,誓盟不信,雖置質剖符猶不能約束也。秦始小國僻遠,諸夏賓(14)之,比于戎翟,至獻公之后常雄(15)諸侯。論秦之德義不如魯衛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晉之強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險固便(16)形埶利也,蓋若天所助焉。
或曰“東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17)”。夫作事者必于東南,收功實者常于西北。故禹興于西羌,湯起于亳,周之王也以豐鎬伐殷,秦之帝用雍州興,漢之興自蜀漢。
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刺譏也。《詩》、《書》所以復見者,多藏人家,而史記獨藏周室,以故滅。惜哉,惜哉! 獨有《秦記》,又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18)。然戰國之權變亦有可頗(19)采者,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異變,成功大。傳曰“法(20)后王”,何也? 以其近己而俗變相類,議卑而易行也。學者牽(21)于所聞,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其終始,因舉(22)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悲夫!
余于是因《秦記》,踵(23)《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國時事,訖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諸所聞興壞之端。后有君子,以覽觀焉。
〔注釋〕 ①敗:打敗。②事:供奉。③僭:僭越。④見:同“現”。⑤臚:通“旅”,祭名。⑥逾:越過。⑦竟:同“境”。⑧侔:相等。⑨擅:專斷。⑩晏然:安然。(11)有:占有。(12)從:同“縱”,合縱。(13)衡:連橫。(14)賓:通“擯”,排斥。(15)雄:稱雄。(16)便:便利。(17)孰:同“熟”。(18)具:同“俱”,完備。(19)頗:略微。(20)法:效法。(21)牽:拘泥。(22)舉:全部。(23)蹱:繼。
公元前476 | 趙簡子 四十二 |
…… | …… |
464 | 五十四 知伯謂簡子,欲廢太子襄子,襄子怨知伯。 |
…… | …… |
457 | 襄子元年 未除服,登夏屋,誘代王,以金斗殺代王。封伯魯子周為代成君。 |
…… | …… |
454 | 四 與智伯分范、中行地。 |
453 | 五 襄子敗智伯晉陽,與魏、韓三分其地。 |
…… | …… |
425 | 三十三 襄子卒。 |
424 | 趙桓子元年 |
423 | 趙獻侯元年 |
…… | …… |
414 | 十 中山武公初立。 |
…… | …… |
續表
411 | 十三 城平邑。 |
…… | …… |
408 | 趙烈侯籍元年 魂使太子伐中山。 |
…… | …… |
403 | 六 初為侯。 |
402 | 七 烈侯好音,欲賜歌者田,徐越侍以仁義,乃止。 |
…… | …… |
399 | 趙武公元年 |
…… | …… |
386 | 趙敬侯元年 武公子朝作亂,奔魂。 |
…… | …… |
383 | 四 魂敗我兔臺。 |
…… | …… |
380 | 七 伐齊,至桑丘。 |
379 | 八 襲衛,不克。 |
378 | 九 伐齊,至靈丘。 |
377 | 十 |
376 | 十一 分晉國。 |
375 | 十二 |
374 | 趙成侯元年 |
373 | …… |
372 | 三 伐衛,取都鄙七十三。魏敗我藺。 |
371 | 四 |
370 | 五 伐齊于甄。魏敗我懷。 |
369 | 六 敗魏涿澤,圍惠王。 |
368 | 七 侵齊,至長城。 |
…… | …… |
362 | 十三 魏敗我于澮。 |
…… | …… |
續表
357 | 十八 趙孟如齊。 |
356 | 十九 與燕會阿。與齊、宋會平陸。 |
355 | 二十 |
354 | 二十一 魏圍我邯鄲。 |
353 | 二十二 魏拔邯鄲。 |
352 | 二十三 |
351 | 二十四 魏歸邯鄲,與魏盟漳水上。 |
350 | 二十五 |
349 | 趙肅侯元年 |
348 | …… |
347 | 三 公子范襲邯鄲,不勝,死。 |
…… | …… |
332 | 十八 齊、魏伐我,我決河水浸之。 |
…… | …… |
325 | 趙武靈王元年 魏敗我趙護。 |
324 | 二 城鄗。 |
323 | …… |
322 | 四 與韓會區鼠。 |
321 | 五 取韓女為夫人。 |
…… | …… |
318 | 八 擊秦不勝。 |
317 | 九 與韓、魏擊秦。齊敗我觀澤。 |
316 | 十 秦取我中都、西陽。 |
315 | 十一 秦敗我將軍英。 |
314 | 十二 |
313 | 十三 秦拔我藺,虜將趙莊。 |
…… | …… |
310 | 十六 吳廣入女,生子何,立為惠王后。 |
…… | …… |
續表
307 | 十九 初胡服。 |
…… | …… |
301 | 二十五 趙攻中山。惠后卒。 |
…… | …… |
298 | 趙惠文王元年 以公子勝為相,封平原君。 |
297 | 二 楚懷王亡來,弗內。 |
296 | …… |
295 | 四 圍殺主父。與齊、燕共滅中山。 |
…… | …… |
288 | 十一 秦拔我桂陽。 |
…… | …… |
285 | 十四 與秦會中陽。 |
284 | 十五 取齊昔陽。 |
283 | 十六 |
282 | 十七 秦拔我兩城。 |
281 | 十八 秦拔我石城。 |
280 | 十九 秦敗我軍,斬首三萬。 |
279 | 二十 與秦會黽池,藺相如從。 |
…… | …… |
271 | 二十八 藺相如攻齊,至平邑。 |
270 | 二十九 秦攻韓閼與。趙奢將擊秦,大敗之,賜號曰馬服。 |
…… | …… |
265 | 趙孝成王元年 秦拔我三城。平原君相。 |
…… | …… |
261 | 五 使廉頗拒秦于長平。 |
260 | 六 使趙括代廉頗將。白起破括四十五萬。 |
…… | …… |
257 | 九 秦圍我邯鄲,楚、魏救我。 |
…… | …… |
續表
251 | 十五 平原君卒。 |
…… | …… |
246 | 二十 秦拔我晉陽。 |
245 | 二十一 |
244 | 趙悼襄王偃元年 |
243 | 二 太子從質秦歸。 |
242 | 三 趙相、魏相會柯,盟。 |
…… | …… |
237 | 八 入秦,置酒。 |
236 | 九 秦拔我閼與、鄴,取九城。 |
235 | 趙王遷元年 |
234 | 二 秦拔我平陽,敗扈輒,斬首十萬。 |
233 | 三 秦拔我宜安。 |
232 | 四 秦拔我狼孟、鄱吾,軍鄴。 |
231 | 五 地大動。 |
…… | …… |
228 | 八 秦王翦虜王遷邯鄲。公子嘉自立為代王。 |
227 | 代王嘉元年 |
…… | …… |
222 | 六 秦將王賁虜王嘉,秦滅趙。 |
鑒賞:
戰國之初,仍如春秋時期,大小國家錯雜林立,戰亂紛飛。各國形勢更迭不一,有的日漸衰亡,有的則蓄勢待發。不過,就整體而言,戰國的形勢是從國家繁多紛亂逐漸走向統一的進程。前期的越、宋、中山等國,其地盤、國力都不弱,他們在戰國的政治舞臺上活躍了相當一段時期,而后這些中小國家,如鄭、魯、衛、莒、鄒、杞、滕、薛、任、郯、蔡等,以及四川的巴、蜀,北方的林胡、東胡,南方的百越,等等,隨著時間的推移,先后為七國所滅。最終,東方六國又被強大的秦國吞并,中國大地歸于一統。
《六國年表》名曰“六國”,實際包括戰國七雄,即齊、楚、燕、趙、韓、魏、秦。只是因為表系根據《秦記》所編成,以秦國為主,所以只在序文中強調了秦國。司馬遷正是以此為主線,將上起周元王,下至秦二世,總共270年的歷史以列表形式編排,六國發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都置于一表,顯示出各國興盛衰敗的頭緒來。
戰國時期,趙國是一個特殊的國家,它曾經能夠單獨與秦國抗衡。本文將探討的,則是趙國由弱漸強,繼而由盛而衰的過程。
綜合年表來看,戰國前期的趙國,在國土、人口、軍事實力方面都不是最強大的。楚國地處南方,國土遼闊;齊國占據東方富饒之地,經濟發達;魏國最早變革,軍事實力強大,還曾多次攻趙;秦國地勢險要,扼居要塞,實力非同一般。而趙國地處北域,南有諸侯攻略,北有異族騷擾,環境惡劣,一直飽受其害。差不多到公元前325年,趙武靈王上臺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后,局面才有所改觀。
為了強大趙國,趙武靈王和他的子孫們做了兩件重要的工作:一是推行胡服騎射,全國士兵改變傳統寬大的戰服為緊小胡服,改步兵為騎兵,這對提升趙國軍事實力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勛;二是北筑長城,僅以全國百萬人口之力筑建長城,增強了自己防御草原民族入侵的能力。
正是由于這兩大政策的施行,使得趙國轉型為軍事強國,與強秦維持百余年的抗爭,且互有勝負。戰國的四大名將,秦、趙平分秋色。趙國由弱變強,其在軍事管理上或許可以給人們一些借鑒。
不過正因為趙國過于強大自己的軍事實力,反而在農業和內政的發展上顯得投入不足,這也為日后長平之戰中趙國糧草兵員匱乏的悲劇埋下了伏筆。也正是長平之戰慘敗后,趙國漸漸由盛及衰,最終滅亡。
趙國和秦國一樣,走的是軍事強國之路,但是兩者在國內改革上還是有差異的。
首先,趙國在政治上的改革并不徹底。秦國自商鞅變法后,涌現了一批能人從政,使秦國成為“道不拾遺,山無盜賊”的強國。而趙國雖然有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筑建長城等壯舉,政改上卻未能廢除貴族制度,宗親對趙國政治仍可說三道四。而在長平之戰前,就是否接受馮亭所獻上黨之地,趙孝成王也只是和他的叔叔平原君等人商議,所以賢能之士并沒有在趙國發揮太多作用。
其次,趙武靈王在推行軍事改革后,很少關注經濟方面的改革,在文獻中幾乎見不到這方面的記載,這便導致了趙國以經濟為基礎的綜合國力沒有得到根本上的加強。相比趙國而言,秦國在商鞅變法后,戶籍、土地等制度得到了徹底的變革,在推動國家的農業生產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
再次,趙國政治的衰落還表現在儲位爭奪上。趙國自立國之初,就一直沒能解決國君繼承人的問題,致使內亂不斷,而這樣的內亂也導致其他方面的發展受到影響。
正是上述改革的缺失,加之所謂的“天意”,即公元前231年趙國發生大地震,公元前230年又遭受大旱,糧食絕收,這些天災也加速了趙國的衰亡。
對比趙國的滅亡和秦國的強盛不難看到,一個國家要真正強大,就必須進行全方位的改革創新,特別是經濟與政治層面相應的配套改革。趙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是其單方面的、淺層次的改革,徒有軍事實力,沒有政治和經濟的保證,最終在競爭中后勁不足,最終落于下風。

- 典故《吳分星牛》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 《一禿似擂槌 于謙 如蘭》
- 《庚道集》的主要內容,《庚道集》導讀
- 兩宋·樓鑰得胡銓贊賞
- 典故《真妃解語》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 遼金元明清·陳維岳挾詩謁名公
- 詩詞研究·詩風流派·同光體
- 《六君子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 典故《丹鳳》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 [中國]聞一多《最后一次的講演》
- 張掄《西江月·瑞香》原文與歷代鑒賞評論
- 《渡黃河·范云》原文|賞析
- 典故《瓶沉金井》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 《劉過·夜思中原》全詩閱讀答案|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 王千秋《賀新郎》原文與歷代鑒賞評論
- 無名氏《侍香金童》賞析|編年|考證|本事|匯評
- 《江上曲·謝脁》原文|賞析
- 《蘇軾·滿庭芳》唐宋詞匯評賞析|原文
- 典故《薪桂炊蒼玉》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 《韓愈》文學成就介紹
- 《史記·李斯列傳第二十七·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陽宮,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頌稱始皇威德[1].》鑒賞
- 《史記·刺客列傳第二十六·太史公》鑒賞
- 《史記·刺客列傳第二十六·遂至秦,持千金之資幣物,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1].》鑒賞
- 《史記·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始皇帝益壯,太后淫不止.》鑒賞
-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屈平既絀[1],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乃令張儀詳去秦[2],厚幣委質事楚[3],》鑒賞
-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1].》鑒賞
-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諺》鑒賞
-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吾聞之,智者不倍時而棄利[1],勇士不怯死而滅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2].》鑒賞
-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其后二十馀年[1],燕將攻下聊城[2],聊城人或讒之燕[3],燕將懼誅,因保守聊城,不敢歸.》鑒賞
- 《史記·田單列傳第二十二·頃之[1],燕昭王卒[2],惠王立[3],與樂毅有隙[4].》鑒賞
- 李煜詩詞意象
- 毛澤東詩詞賞析
- 蘇軾詩集鑒賞
- 愛國詩詞集鑒賞
- 朱自清散文賞析集
- 文學詞典
- 小令詞精華
- 詩學詩律
- 詩體
- 詩詞平仄
- 詩詞格律
- 詩詞韻律
- 詩詞對仗
- 詩詞修辭
- 詩詞創作
- 詩詞鑒賞
- 家庭教育
- 小學詩詞
- 宋詞三百首
- 唐宋詩選
- 古詩鑒賞
- 初中詩文
- 演講名篇鑒賞
- 現代詩文
- 楚辭鑒賞
- 金瓶梅文學鑒賞
- 古詩文閱讀
- 漢魏古詩
- 論語鑒賞
- 四書五經
- 道德經讀后感
- 莊子名篇
- 詩經賞析
- 經典詩詞
- 文學掌故
- 明清小說
- 名畫欣賞
- 詩人小傳
- 經典短文
- 詩詞典故
- 歷史典故
- 文學典故
- 宋詞典故
- 詞牌格律
- 宋詞藝術
- 唐宋詞評
- 唐詩鑒賞技巧
- 古文小說
- 作品簡析
- 小說辭典
- 史記鑒賞
- 人間詞話
- 金剛經鑒賞
- 法華經鑒賞
- 西游記鑒賞
上一篇:《趙世家》鑒賞
下一篇:《史記·盛衰之路,趙國的典型案例·趙世家》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