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孫臏馬陵道計殺龐涓》鑒賞
(節自 《孫子吳起列傳》)
臏生阿、鄄之間,臏亦孫武之后世子孫也①。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②。龐涓既事魏,得為惠王將軍,而自以為能不及孫臏,乃陰使召孫臏③。臏至,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④,欲隱勿見。齊使者如梁,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⑤。齊使以為奇,竊載與之齊⑥。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⑦。
忌數與齊諸公子馳逐重射⑧。孫子見其馬足不甚相遠,馬有上、中、下輩⑨。于是,孫子謂田忌曰: “君弟重射⑩,臣能令君勝。” 田忌信然之,與王及諸公子逐射千金。及臨質(11),孫子曰: “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 既馳三輩畢,而田忌一不勝而再勝,卒得王千金。于是,忌進孫子于威王(12)。威王問兵法,遂以為師(13)。
其后,魏伐趙,趙急,請救于齊。齊威王欲將孫臏(14),臏辭謝曰: “刑余之人不可。” 于是,乃以田忌為將,而孫子為師,居輜車中,坐為計謀(15)。田忌欲引兵之趙,孫子曰: “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捲,救斗者不搏撠(16)。批亢搗虛,形格勢禁(17),則自為解耳。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于外,老弱罷于內;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據其街路(18),沖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于魏也(19)。” 田忌從之,魏果去邯鄲,與齊戰于桂陵(20),大破梁軍。
后十三歲,魏與趙攻韓,韓告急于齊。齊使田忌將而往,直走大梁。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既已過而西矣(21)。孫子謂田忌曰: “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 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22)。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23)。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24)。” 龐涓行三日,大喜,曰: “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25)。”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并行逐之(26)。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27)。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砍大樹白而書之曰(28):“龐涓死于此樹之下。” 于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曰(29): “暮見火舉而俱發。” 龐涓果夜至砍木下,見白書,乃鉆火燭之(30)。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31)。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 “遂成豎子之名(32)!” 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太子申以歸(33)。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 《兵法》。
【譯文】 孫臏生于齊國阿、鄄之間的一小地方,是春秋時兵家孫武的后世子孫。他曾經和龐涓一起學習兵法。龐涓在魏國謀得一職位,成為魏惠王的將軍,他自認為能力不及孫臏,便悄悄派人招孫臏,做他的輔佐。他又怕孫臏的才能勝過自己,深深地妒忌孫臏。于是,他假借罪名,處孫臏以刖刑,斷其雙足的膝蓋骨,又施以黥刑,刺其面,使孫臏不能行走,不得見人。后來,齊國的使臣到了魏國,孫臏以罪犯的身份悄悄見到齊使,并向他游說兵法之術。齊國的使臣很驚奇他的才能,偷偷地將孫臏同載在車中,帶回齊國。齊國的宗親大將田忌很欣賞孫臏的才能,以客禮款待他。
田忌多次與齊國的多位公子打賭,進行賽馬比賽,勝者可獲得豐厚的賭金。孫臏觀察馬的足力相差不是很大,但也有上、中、下三等的區別。于是,他對田忌說: “你盡可以下大賭注,我可以令你取勝。” 田忌聽從孫臏的指導,與齊王和諸位公子賽馬,下千金的賭注。到臨場比賽時,孫臏對田忌說: “現在,你先用下等馬去對他們的上等馬,再用你的上等馬去對他們的中等馬,然后用你的中等馬去對他們的下等馬。” 三類馬比賽完畢,田忌輸一場,贏兩場,得到齊王的賭金千金。于是,田忌就向齊威王推薦孫臏。齊威王問孫臏的兵法,他應答如流,齊威王就尊他為師。
后來,魏國進攻趙國,趙國很危急,請齊國出兵援助他。齊威王打算任命孫臏為將,孫臏辭謝說: “遭受過刑戮的人,不可為將。” 于是,齊威王任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坐在大篷車中,暗中策劃指揮。這時,田忌想直接帶兵去趙國救援。孫臏說: “解決雜亂糾紛,如同理亂絲一樣,只能用手慢慢解開,不能握緊拳頭去猛擊; 勸解斗毆打架之人,也不能插手幫忙打,只能善為分解。我們避開敵人兵力集中的地方,去襲擊敵人兵力空虛之地,這樣就會引起敵人的內部矛盾,他們的行動必然有所顧忌,那末趙國之危自然會解。現在,魏、趙相攻,他們行動疾速且精銳的軍隊必然疲勞在外,而老弱殘兵也疲乏在內;你不如帶兵快速逼近大梁 (魏),截斷他的交通補給線,沖擊他的兵力空虛之地,魏兵必然放棄攻趙而回來自救。這樣,是我軍一舉而解趙國之危,又坐收魏軍自弊之效。” 田忌按照孫臏的計策行事,魏軍果然放棄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與齊軍在桂陵大戰,結果齊軍大敗魏軍。
過了十三年后,魏與趙聯合攻韓國,韓國又派使臣去齊國求救。齊國派田忌為將,帶兵前去救韓國,他們直奔大梁 (魏國) 而去。魏國大將龐涓聽說后,立刻從韓國撤兵回來自救,此時齊國奔向大梁的兵已經跨出齊國的邊界,西入魏境了。這時,孫臏對田忌說: “魏國的兵從來強悍勇敢,輕視齊國的兵,稱為膽小的齊軍; 既然魏軍以為我軍膽怯,我軍就假裝膽怯逃亡,誘使魏兵上當,從而擊之。這就是善于用兵者因勢利導的戰術。兵法上講,一日一夜追逐勝利于百里之外,士卒疲乏不堪,掉隊很多,給養供應不上,即使是上將也有挫敗的危險; 即使一日一夜追逐五十里,尚恐前后不相接,士卒一半能趕到,另一半便不能趕到。我們進入魏地后,第一天造十萬灶,第二天減少為五萬灶,第三天減少為三萬灶。” 龐涓行軍三日,發現齊軍的灶一天天減少,大喜,說:“我本來知道齊軍膽怯,你看他們進入我國境內后,軍灶一天天減少,由十萬減少到三萬,說明齊軍已逃亡一半多了。” 于是,他放棄步兵,帶領輕兵銳卒,以一天趕兩天路程的速度,快速窮追齊軍。孫臏估計龐涓追兵的行程,當晚可到馬陵。馬陵這地方,道路狹窄,兩旁多險峻的阻隘,可以埋下伏兵。于是,他令士兵削掉一棵大樹上的樹皮,在露出的白木上寫上一行字: “龐涓死于這棵樹下。” 又選擇善射的弓箭手一萬人,分頭埋伏在近旁的險隘之處,并和大家約定: “晚上以火舉為信號,看見火舉就一齊發射。” 這天晚上,龐涓果然趕到這棵削皮的樹下,看見白木上有字,就叫取火來照看樹上書寫的內容。龐涓還未讀完樹上的字,只見齊軍萬箭齊發,魏軍慌忙逃避,亂成一團,潰散奔竄,彼此失去聯系。此時,龐涓自知智不如孫臏,中計兵敗,拔劍自刎,說: “我成就了孫臏這小子的名聲了!” 齊軍乘勝追擊,大破魏軍,并俘虜了魏國太子申,帶回齊國。從此,孫臏名顯天下,后世一直傳誦他的 《孫臏兵法》。
【鑒賞】 孫臏,戰國時兵家,齊國阿 (今山東陽谷東北) 人,孫武的后代,大致與商鞅、孟子 (軻) 同時。傳說他與龐涓一起師從鬼谷子學習兵法,后龐涓為魏惠王將軍,忌其才能,騙他到魏,處以臏刑 (去其膝蓋骨),故稱孫臏。后經齊國使者秘密載回,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他先后設計大敗魏軍于桂陵和馬陵。他主張“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矣”,提倡 “賞不逾日,罰不還面 (轉臉)”,認為采取“營而離之(迷惑敵人,使之兵力分散),并卒(集中兵力) 而擊之”等方法,寡可以敵眾,弱可以勝強。強調具體分析敵我雙方的條件,做到“內得其民之心,外知彼敵之情”。這些軍事觀點集中在他的著作《孫臏兵法》 內。
本文通過孫臏被龐涓加害逃齊,指導田忌賽馬和取得桂陵、馬陵之戰的巨大勝利,表現了孫臏堅毅倔強的性格和卓越的軍事才能。文章分以下四層:
(一)龐涓加害。孫臏與龐涓本是同門師兄弟,但龐涓妒忌其才能,在他任魏國將軍后,便騙孫臏至魏,假借罪名對他施以臏刑 (去其膝蓋骨) 和黥刑(刺面),使之不能行走和見人。孫臏受此奇恥大辱,并未心灰意冷,而是等待時機,以求逃亡。后來在齊國使臣的幫助下逃回齊國,為齊國宗親大將田忌所賞識。
(二) 指導田忌賽馬。孫臏觀察了田忌與齊諸公子賽馬后,發現馬的足力雖相差無幾,但也有上、中、下三等之分。他運用其軍事思想,指導田忌為了取得戰略的勝利,可犧牲某一戰役。即巧用戰術,用己之下等馬去對彼之上等馬,己之上等馬去對彼之中等馬,己之中等馬去對彼之下等馬,這樣雖有一負,但二勝已取得戰略上的勝利。田忌照此法取勝后,便向齊威王推薦,孫臏被尊為師。
(三)桂陵之戰。即圍魏救趙的故事。魏伐趙,趙急,求援于齊。田忌任將軍,孫臏為軍師,帶兵救趙。孫臏不直接去趙,與魏軍進行正面交鋒,而是采用迂回戰術,叫田忌帶兵直奔魏國,擊其兵力虛弱之地。果然,魏將龐涓立刻從趙撤兵回魏自救,與齊軍戰于桂陵,大敗,齊軍大勝。這是孫臏運用避實擊虛的戰術取得的勝利。
(四) 馬陵之戰,計殺龐涓。桂陵戰后十三年,魏與趙又聯合攻韓,齊又應韓之請援韓。仍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他們仍用桂陵的戰法,直取大梁(魏),龐涓果然自韓國撤兵回國自救。孫臏鑒于魏兵長期輕齊,認為齊兵膽怯的心理,便采用減灶法,三天內將十萬軍灶減至三萬,造成齊軍逃亡過半的假象,以迷惑敵人。然后在山高路狹的馬陵道埋下伏兵,以待龐涓。龐涓果然中計,在馬陵道兵敗自殺。這是孫臏運用 “兵不厭詐,攻其不備,出奇制勝” 的戰術取得的勝利。
全文圍繞孫臏的經歷,精選其受龐涓之害及幾則軼事,充分展示其受辱不餒和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敘議結合,有敘有議,結構自然,順勢順理。孫臏之倔強堅韌,毅然奮起,龐涓之妒賢忌能,冷酷殘忍,作者鮮明的愛憎洋溢在字里行間,令人深思。
注釋
①臏: 即孫臏,戰國時兵家,孫武的后代,他因被龐涓截去兩足膝蓋骨而后成就顯名,故以 “臏” 為其代號。臏,斷足之刑。阿、鄄 (juan): 阿,今山東陽谷縣東北五十里的阿城鎮。鄄、衛邑,后入齊,今山東鄄城縣北舊城。孫武: 春秋時兵家,字長卿,齊國人。②龐涓: 戰國時魏將,曾與孫臏同學兵法。③惠王: 即魏惠王,因他將都城從安邑 (今山西省的一個縣) 遷到梁 (今河南開封市),改國號為梁,故又稱梁惠王。史書上梁、魏混稱。陰使召孫臏: 暗地派人招孫臏,做他的輔佐。④疾之: 妒忌孫臏。以法刑斷其兩足: 假借罪名,處孫臏以刖刑。黥: 刺面,即墨刑。即斷其足,刺其面,要他不能行動,不得見人,即所謂 “欲隱勿見”。⑤以刑徒陰見: 以罪犯的身份暗地里見到齊使。說齊使: 以兵法、技能游說齊使。⑥竊載: 悄悄載于車中,帶回齊國。⑦田忌: 齊國宗族,將軍。善而客待之: 信服孫臏之能,以客禮接待他。⑧馳逐: 賽馬。重射: 即很豐厚的賭注。⑨馬足: 馬的足力。上、中、下輩: 上、中、下三等。⑩弟重射: 弟,但,盡管之意。弟重射,盡可以下大賭注。(11)臨質: 臨場比賽。(12)進: 舉薦。(13)以為師: 尊以為師。(14)欲將孫臏: 欲以孫臏為將。(15)孫子為師: 以孫臏為軍師。居輜車中: 坐在有車篷的車中,不讓敵方知道。坐為計謀: 暗中策劃。(16)控捲: 控,抓緊; 捲,與 “拳”通,即握緊拳頭用力出擊。搏撠: 撠,同擊。搏撠,參與搏斗。(17)批亢搗虛: 避開敵人力量充實之地,沖擊敵人力量空虛之地。即避實擊虛。形格勢禁: 言敵人內部有了矛盾,在行動上必然有所顧忌。(18)竭、罷: 均為疲憊、枯竭之意。據其街路: 截斷他的交通線。(19)收弊于魏: 坐收魏軍自弊之效。(20)去邯鄲: 魏果然撤離趙都邯鄲。桂陵: 魏地,在今山東菏澤縣東北處。(21)已過而西: 言齊軍已過齊界,進入魏境。(22)三晉之兵: 本指韓、趙、魏之兵,此專指魏兵。因其勢而利導之: 因魏兵以為齊兵膽怯,齊兵遂偽裝膽怯逃亡,誘令魏兵上當。(23)趣: 同 “趨”。蹶: 挫折、跌落。全句意為: 一日一夜追逐勝利于百里之外,則兵卒疲乏不堪,掉隊多,供應不及,雖上將必有挫折之意; 即使追逐五十里,尚恐前后不相接,士卒一半能到,一半不能到。(24)此句意為逐日減灶,佯示膽怯而撤退。(25)亡者過半:指逃亡的士兵已過半。(26)倍日并行逐之: 兩日的路程并作一日趕路,意窮追奔逃的敵人。(27)馬陵: 魏地,在今河北省大名縣東南十里。(28)白而書之: 削去大樹之皮,在露出的白木上寫字。(29)期曰: 叮囑部屬按約行事。(30)鉆火燭之: 取火來照亮這樹上的字。(31)相失: 彼此失其聯系。(32)遂成豎子之名:猶言成就了這小子的名聲。(33)太子申:魏惠王之太子。
上一篇:《史記·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梁孝王武者[1],孝文皇帝子也,而與孝景帝同母.》鑒賞
下一篇:《史記·伍子胥出亡》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