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旻天疾威,敷于下土。謀猶回遹,何日斯沮?謀臧不從,不臧覆用。我視謀猶,亦孔之邛。
(二)潝潝訿訿,亦孔之哀。謀之其臧,則具是違。謀之不臧,則具是依。我視謀猶,伊于胡厎。
(三)我龜既厭,不我告猶。謀夫孔多,是用不集。發言盈庭,誰敢執其咎?如匪行邁謀,是用不得于道。
(四)哀哉為猶,匪先民是程,匪大猶是經。維邇言是聽,維邇言是爭。如彼筑室于道謀,是用不潰于成。
(五)國雖靡止,或圣或否。民雖靡,或哲或謀,或肅或艾。如彼泉流,無淪胥以敗。
(六)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注釋〕 旻(mín)天:秋天,此指蒼天、老天。 疾威:暴虐。 敷:遍布。 下土:人間。 謀猶:謀劃、計謀。猶、謀為同義詞。 回遹(yù):邪僻,不正確。 沮(jǔ):停止,改變。 臧:好的。 覆用:反而采用。 孔:大。 邛(qiónɡ):毛病、錯誤。 潝(xì)潝:小人黨同而相和的樣子。 訿(zǐ)訿:小人伐異而相毀的樣子。 具:同“俱”,都。 依:依從,采納。 伊于胡厎(zhǐ):歸于何地。 龜:指占卜用的靈龜。 猶:策謀。 集:成就。 匪:彼。行邁謀:關于如何走路的謀劃。 匪:非。先民:古人,指古賢者。程:效法。 大猶:大道、常規。經:經營、遵循。 邇言:近言,指讒佞的膚淺言論。 潰:通“遂”,順利、成功。 靡止:不大。 圣:圣明的人。否:不圣明的人。 靡(wǔ):不多。 哲:明哲的人。謀:有權謀的人。 肅:嚴肅公正的人。艾(yì):干練的人。 淪胥:相率而至于(污濁)。 暴虎:空手打虎。 馮(pínɡ)河:徒步渡河。
〔鑒賞〕 《小旻》是《小雅》中一首著名的政治諷刺詩,《毛詩序》說:“《小旻》,大夫刺幽王也。”此說可信。周幽王(前781—前771年在位)是一個殘暴荒淫的君主,他任用奸佞,肆無忌憚地掠奪百姓;盲目對外用兵,遭致殘敗;寵愛褒姒,廢除太子宜臼及其母申后,從而造成宮廷內亂。西周王朝就是在內外交困中走向滅亡的。在這種險惡的政治環境中,許多有正義感的人都受到了奸佞的排擠,而且時刻處于意想不到的危險之中,但是詩人懷著對于國家的強烈的責任感,寫下了這一詩篇,揭露君主重用邪僻,朝廷種種謀劃禍國殃民(“謀猶回遹”)的黑暗政治,表達了他對朝中腐朽勢力的憤恨和對國家前途的憂慮心情。
全詩共六章,前三章每章八句,后三章每章七句。在第一章中詩人首先控訴上天的罪行。在古人心目中上天是極其神圣的,但是作者竟然開口就將其批判的矛頭直指上天,說天啊,你怎么這樣的殘暴,你的罪惡行徑的流毒遍布下界人間(“旻天疾威,敷于下土”)!這種激憤的言辭反映了詩人對統治者罪行的痛恨強烈到無所顧忌的地步。當然,這里所說的“旻天疾威”是指桑罵槐,實際上是譴責地上的最高統治者周王,這是明眼人立即能夠看出的,由此可以看到詩人批判現實政治的勇敢無畏的精神。第三、第四句“謀猶回遹,何日斯沮”道出了全詩的主旨。“謀猶”即謀劃,指朝廷實行的政策;“回遹”意為邪僻,乖戾不正。“謀猶回遹”一句一針見血地指明了周王種種舉措全屬倒行逆施,對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全詩對昏君和黑暗政治的批判是圍繞政策展開的,這是此詩的一大特點。與《詩經》和儒家其他經書主要關注統治者的道德品質顯著不同,此詩這樣的寫法能夠更直接地觸及當時政治的癥結所在。
在第二章中詩人明確地指出,政策之所以如此乖戾不正,是因為朝廷的掌權者黨同伐異,以一己之私心、喜好隨意處理政務,對于不合他們喜好的意見,即便是很好的意見均不予采納;對于迎合他們意愿的,即便是一無是處的建議也全盤接受。作者意識到,制定政策如不以國家的根本利益為重,不考慮百姓的欲望和要求,當時的黑暗政治就不可能得到改變,國家的前途就沒有一點希望。因此詩人憂心忡忡地寫道:“我視謀猶,伊于胡厎。”這樣下去,國家將會是怎樣的局面啊!此句與第一章“何日斯沮”一句相呼應,進一步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和人民的命運的深切的擔心和憂慮。
第三章指出了朝廷已經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靠自欺欺人的辦法根本無濟于事。朝廷里雖然“謀夫孔多”,表面上看起來出謀劃策的人不少,但是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中,大臣謀士再多也不能解決問題;“發言盈庭”,實則所提出的都是些不著邊際的空談,沒有人能夠負起責任,就像討論如何行路,雖然議論紛紛,卻不能引導人們向前邁出一步。這樣的局面怎不讓詩人憂心如焚?
在第四章中詩人深刻地指明了政事日非的思想根源。朝廷的政策既不遵循古圣先賢,又不符合固有的政治道德規范,君主偏聽偏信近臣佞幸之言,隨心所欲地決定大政方針,這樣當然要把國家引向危險的境地。
盡管朝廷危機四伏,但是詩人對于人民懷有深厚的感情,并不希望國家就此陷于萬劫不復的絕境,他仍要竭盡自己所有的力量,利用一切的可能性來拯救周王朝,因此苦口婆心地勸說統治者要改弦更張,親君子遠小人。作者說國家雖然不大,人民雖然不多,但是,朝廷并不缺少各種人才,關鍵在于君主要擇善而從,使各種人才得以盡其用,而不要使他們流散、消亡,最后導致“淪胥以敗”的局面。
最后一章再次告誡統治者,沒有正確的政策作為依靠,朝廷就將面臨極大的危險,就像空手打虎、徒步渡河(“暴虎”、“馮河”)那樣,會遭致覆亡的命運。詩歌提出,統治者要有憂患意識,對待政事要“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切不可視為兒戲。作者救國救民的懇切之心、拳拳之意溢于言表。
《小旻》在藝術上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全詩主題明確,思想的表達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此詩情感深沉、誠摯而又強烈,又善于使用比喻,詩歌的主旨與藝術意象融為一體。“暴虎”、“馮河”的比喻讓人真切地感受到治國理政中的巨大的危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三句非常生動而又傳神地描繪了對于國家大事的謹慎心態,它們已經成為千古名言,在任何時代無論對于人們的立身還是行事,都具有指導意義。
上一篇:《憲問》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堯典》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