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景媒情胚
古代詩學概念。原是明謝榛關于詩歌創作中情景關系的論述,語見其《四溟詩話》:“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凡登高致思,則神交古人,窮乎遐邇,系乎憂樂,此相因偶然,著形于絕跡,振響于無聲也,夫情景有異同,模寫有難易,詩有二要,莫切于斯者。觀則同于外,感則異于內,當自用其力,使內外如一,出入此心而無間也。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情與景是詩歌內容最重要的兩個方面,古代詩論于此早有觸及。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篇云:“情以物遷”,“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指出了外界環境的變化對詩人主觀感情的影響。至唐王昌齡《詩格》云:“事須與景與意相兼始好。”南宋姜夔《白石道人詩說》云:“意中有情,景中有意。”其后隨著對律詩中景聯、情聯的探討,情與景相對應的概念便逐漸地明確起來。宋范晞文《對床夜語》在分析杜甫律詩的情聯景聯后便指出:“景無情不發,情無景不生。”元楊載《詩法家數》云:“寫景,景中會意”;“寫意,要意中帶景”。明都穆《南濠詩話》敘陳嗣初語云:“作詩必情與景會,景與情合,始可與言詩矣。”他們均注意到情與景在詩歌創作中的密切聯系,謝榛著《四溟詩話》則就此作了更進一步的發揮。他首先同樣地肯定情與景為詩之“二要”,“孤不自成,兩不相背”。進而提出“觀則同于外,感則異于內”的看法。“觀”為景觀,春花秋月,高山流水,景物的存在有其客觀性,并不因人而異,此為“同于外”;“感”為詩人的情感振蕩和審美感受,由于各人的心境不同,對同樣的景物,其感受亦異,此為“異于內”。謝榛強調情與景的內、外之別,強調不同作家對同一景物的不同感受,無疑是突出了內在之情的主導作用。他要求“內外如一”,即情景交融,然此交融的契機乃在“出入此心而無間”,也即是作者的一點靈心。由此他歸結出“景媒情胚”之語。情胚早孕,“情融乎內而深且長”,然無媒則不發,必待“景耀乎外而遠且大”,然后“情景交融”,得“神龍變化之妙”,詩于是乎成(均見《四溟詩話》)。這樣的詩,“同而不流于俗,異而不失其正”,意謂它描寫的景物雖與別人相同,然因為其情不一,故不會流于一般化;或者雖把同一景物寫得和別人不一樣,但因為是感情的體現,故也不會失其正。謝榛此說與后來王夫之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其精神是相通的,在情與景的關系中,均突出了作者主觀感情的主導作用。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晦庵先生集
下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曹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