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彼鳴鳩,翰飛戾尺。我心憂傷,念昔先人。明發(fā)不寐,有懷二人。
人之齊圣,飲酒溫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各敬爾儀,天命不又。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蜾蠃負之。教誨爾子,式谷似之。
題彼脊令,載飛載鳴。我日斯邁,而月斯征,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交交桑扈,率場啄粟。哀我填寡,宜岸宜獄。握粟出卜,自何能谷。
溫溫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臨于谷,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
這是一首質(zhì)樸哀傷的勸勉詩。作者是與周王室同姓的文人,大概還是個小官吏。他遭人構(gòu)陷,將受責罰。在官府裁定之前的一個耿耿難眠的夜里,他思前慮后,寫下了這首充滿小人物的憂懼心情的詩篇。盡管作者沒有直接指斥朝政,但是,詩中對小人物終日忙碌仍不能茍活度日的境況的描寫,無聲地控訴了社會黑暗給下層人民帶來的痛苦,也是西周末年,周王室大廈將傾之時,社會生活某個側(cè)面的真實反映。
全詩結(jié)構(gòu)非常嚴謹,開頭兩章抒發(fā)了對祖先及父母的懷念之情。在絕望與哀傷之中,人們自然而然地會求助于祖先在天之靈。《史記屈賈列傳》所說:“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可算是這兩章詩的最好解釋。長夜難眠之時,想到了祖先的訓誡,明發(fā)是黎明的意思。第二章便是祖先對飲酒的訓誡。在今天看來,這似乎很奇怪,但在當時,這種訓誡則被看作是非常重要的。周初,統(tǒng)治者認為,商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滿朝文武溺于美酒而不能自拔,因此,周公姬旦特別作了《酒誥》,嚴禁周族人飲酒過量。這章詩,作者特別地未用比興的句子,以此造成象《頌》詩一樣的莊嚴效果,而全詩其它各章都以比興句起首。這強烈的對比使讀者仿佛面對祖先那溫和嚴厲的面孔,親耳聆聽他的教誨;一個聰明睿智的人飲酒,應(yīng)溫和而有節(jié)制。那昏庸愚癡的人才會沉湎酒漿,一發(fā)而不可收拾。因此,大家要行動謹慎有節(jié)制,遵循上天的意志。
中間兩章是對兄弟的勉勵。詩人以中原采豆起興。用蜾蠃負子來勉勵兄弟們好好教誨自己的后代;蜾蠃是細腰蜂,螟蛉是棉鈴蟲,本來細腰蜂是拿螟鈴幼子作食物,古人誤認為它是為螟鈴撫養(yǎng)后代,于是才有了這種比喻,希望兄弟們象蜾蠃那樣善待自己的兒女。谷,善的意思。而后作者又以鹡鸰起興,談到自己與兄弟們?nèi)杖找挂沟貫樯疃济ΓM麄兦趹﹦谧鳎蝗铔]自己的父母。題,通睼,視,看的意思。邁、征都是行的意思。而,通爾,第二人稱,指兄弟。忝,辱。
詩人在第五章里談到了自己的冤層。他說自己就象桑扈鳥一樣,只不過沿著場邊啄食農(nóng)民遺漏的粟粒過活。但是,人們并未同情他的孤獨生活,到官府告了他,他想拿著家中的粟米出去占卜,看能不能有一個好的結(jié)果。桑扈,蠟嘴鳥。交交,即咬咬,鳥鳴的聲音。馬瑞辰認為宜通且,連詞。毛傳說,岸借為訐,訴訟的意思。填,應(yīng)通矜,古同在真部,矜寡,就是鰥寡之義。
最后一章,作者連用三個比喻勸告兄弟們小心謹慎地生活;溫和謙恭的人要象小鳥棲在樹上,象站在深谷邊,象腳踩在薄冰上,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生活。詩人謹小慎微的形象如在目前。
全詩由祖先到家人再到自己,最后結(jié)束,條理井然,其詞句并不夸飾張揚,但正象朱熹所說,“意極懇至”,諄諄告誡,不厭其煩,體現(xiàn)了詩人溫和而又懦弱的性格。詩中的比喻豐富多彩,增加了詩歌的感染力。
上一篇:《子衿》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干旄》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