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鳳記》的主要內容,《鳴鳳記》導讀
《鳴鳳記》是明代傳奇劇本。作者佚名。最早見于明呂天成《曲品》著錄。今主要傳本有:明萬歷間寶晉齋刊本(一題湯海若評本);明李卓吾評本;明末汲古閣原刻初印本(即《六十種曲》本),《古本戲曲叢刊初集》據以影印;另有中山大學中文系55級明清傳奇校勘整理本,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9年出版。
關于此劇作者,相傳王世貞所作,清焦循《劇說》卷3,則云 “弇州門人作,唯 《法場》一折,是弇州自填詞。”《曲海總目提要》卷5著錄,亦認為系王世貞門客作。一說唐鳳儀撰(見 《民國太倉州志》卷27)。均缺乏確證,今仍《曲品》及諸家曲目,定為無名氏作品。
《鳴鳳記》2卷41出:家門大意,鄒林游學,夏公命將,嚴嵩慶壽,忠佞異異,二相爭朝,嚴通宦官,仙游祈夢,二臣哭夏,流徙分途,驛里相逢,桑林奇遇,花樓春宴,燈前修本,楊公劾奸,夫婦死節,島夷入寇,林公避兵,鄒慰夏孤,端陽游賞,文華祭海,鄒林會試,拜謁忠靈,世蕃奸計,南北分別,二妻思望,幼海議本,吳公辭親,鶴樓赴義,三臣謫戍,陸姑救易,易生避難,鄢趙爭寵,忠良會邊,秋夜女工,鄒孫準奏,雪里歸舟,林遇夏舟,林公埋冤,獻首祭告,封贈忠臣。
此劇直接取材于當時的現實生活。寫明嘉靖年間,華蓋殿大學士夏言,力圖恢復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土木之變”中喪失的河套,便推薦都御史曾銑總制三邊。嚴嵩欲奪夏言的大權,又忌妒曾銑成功,竭力反對,并勾結總兵仇鸞,阻撓出兵河套,排斥曾銑。兵部車駕司主事楊繼盛,上本彈劾仇鸞交通馬市,按兵不動,反被貶為邊荒小吏。嚴嵩又買通內監,先誣陷曾銑,將他處死,進而陷害夏言,妻妾徙邊。楊繼盛在廣西驛站遇到夏妻,聽她痛述,義憤填膺。因仇鸞陰謀敗露,繼盛赦歸,官兵部武選司員外郎。他雖非諫官,但為除逆賊,連夜修本,冒死痛陳嚴嵩父子罪惡,夫人劉氏勸阻不聽,結果慘遭殺害,劉氏亦殉節。不久,鄒應龍、林潤會試及第,未去拜謁嚴嵩,卻去掃祭夏言的亡靈,激怒了嚴世藩,認為二人是夏言同黨,把他們分發到外地。董傳策、吳時中和張翀等,又聯名劾奏嚴嵩,被杖擊從軍。鄒林的老師郭希言陳言極諫,也遭到毒手。后來奸黨內部矛盾,趙文華的鄢懋卿爭寵,互相傾軋,自相擾亂。最后,鄒應龍、林潤聯合孫丕揚等,朝野結合,前仆后繼,終于斗倒嚴嵩奸黨,贏得了勝利!
據清人褚人獲《堅瓠集》廣集卷3載,嚴世藩家的海鹽優人張金鳳,在嚴家勢敗以后,曾粉墨登場,扮演過《鳴鳳記》中的嚴世藩。嚴世藩被腰斬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這個戲大約寫在此時或稍后,及時反映了現實政治斗爭,當它一搬上戲曲舞臺,就引起廣大觀眾的共鳴,“紀諸事甚悉,令人有手刃賊嵩之意” ( 《曲品》卷下)。它是戲曲史上最早表現當代重大政治事件的作品,后來類似《鳴鳳記》的現代戲大量涌現,祁彪佳《遠山堂明曲品》就收錄有40來本,其中揭露明末權珰魏忠賢的傳奇,有劇名可考者至少有11種,像范世彥的《磨忠記》、清嘯生的《喜逢春》和李玉的《清忠譜》,至今還有存本流傳。孫尚任《桃花扇》第42出,引用了《鳴鳳記》的部分情節,題材的選擇和人物的塑造,也或多或少地受其影響。丁耀亢的《表忠記》,一名 《蚺蛇膽》,劇中 《修本》、《后疏》諸出,均采自《鳴鳳記》。至于無名氏的《鳳和鳴》和《丹心照》,在寫作上都參考過《鳴鳳記》。與該劇同題材者,尚有明朱瀨濱的《鸞筆記》、清吳綺的《忠愍記》,以及周韻亭的 《忠憫記》等。
全劇41出,有二生(楊繼盛、鄒應龍)、二旦(楊妻劉氏、鄒妻沈氏),楊繼盛與劉氏的戲,在第16出就結束了,而鄒應龍和沈氏的活動,卻從戲一開始就斷斷續續貫穿終場,這就打破了以一生一旦為主的傳奇格局。塑造不少憂國憂民、剛直耿介、不畏強暴的忠臣義士的形象,其中以楊繼盛的性格鮮明突出,描寫他的幾出戲,如第5出 《忠佞異異》 (即 《吃茶》)、第14出《燈前修本》 (即 《寫本》)、第16出 《夫婦死節》 (即《斬楊》,一名《法場》),感人至深,都是膾炙人口的昆劇折子戲。京劇又據以改編成 《楊椒山》上演。然而《鳴鳳記》中人物繁多,結構松散冗長,語言駢儷,也為人所病詬。
參考文獻
- 1. 蘇寰中: 《關于鳴鳳記的作者問題》,見《中山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1980年第3期。
- 2. 徐扶明: 《試論 〈鳴鳳記〉 的藝術構思》,收入作者 《元明清戲曲探索》 一書,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 3. 吳書蔭、薛若琳: 《 〈寶劍記〉〈浣紗記〉〈鳴鳳記〉 與明代政治斗爭》,見沈達人、顏長珂主編《古典戲曲十講》,中華書局,1986。
上一篇:《駢字類編》的主要內容,《駢字類編》導讀
下一篇:《齊民要術》的主要內容,《齊民要術》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