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jīng)鑒賞·大荒四經(jīng)·大荒南經(jīng)》鑒賞
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東,有獸,左右有首,名曰䟣踢①。有三青獸相并,名曰雙雙②。有阿山者。
南海之中,有氾天之山,赤水窮焉③。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④。爰有文貝、離俞⑤、久、鷹、賈⑥、委維⑦、熊、羆、象、虎、豹、狼、視肉。
有滎山,滎水出焉。黑水之南,有玄蛇食麈⑧。有巫山⑨者,西有黃鳥⑩,帝藥、八齋⑪。黃鳥于巫山,司此玄蛇⑫。
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⑬,榮水窮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⑭,生此三身之國⑮,姚姓,黍食,使四鳥。有淵四方⑯,四隅皆達(dá),北屬黑水,南屬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淵,南旁名曰從淵,舜之所浴也⑰。
又有成山,甘水窮焉。有季禺之國⑱,顓頊之子,食黍。有羽民之國⑲,其民皆生毛羽。有卵民之國,其民皆生卵。
〔注釋〕①䟣(chù)踢:獸足跡。䟣踢類似并封。②雙雙:類似比翼鳥。三青獸相并。③赤水窮焉:“窮”字是指河流流經(jīng)于此或人工渠道引流于此的意思。此處赤水,袁珂認(rèn)為即《西山經(jīng)》昆侖丘“赤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氾天之水”,如其不謬,那么此節(jié)內(nèi)容則不應(yīng)屬于《大荒南經(jīng)》,而應(yīng)屬于《大荒西經(jīng)》。④舜與叔均之所葬也:叔均疑原本作“菽均”,意思是“均勻地播種菽類作物”,顯然這是農(nóng)業(yè)技術(shù)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⑤離俞:離朱,墓前雕塑的神鳥。⑥賈:烏鴉,或謂鷹。⑦委維:稱委蛇、延維,形貌為人面兩頭蛇。⑧玄蛇食麈:麈,鹿類,玄蛇食麈與巴蛇食象類似,表明古代我國南方多食肉類大蛇。⑨巫山:古代凡是巫師舉辦巫術(shù)活動之山,均可稱為巫山或靈山,由于各地各族都有巫師,因此其地不一定均指一處。⑩黃鳥:袁珂注:“古黃、皇通用無別,黃鳥即皇鳥,蓋鳳皇屬之鳥也。《周書·王會篇》云:‘方揚以皇鳥。’《爾雅·釋鳥》云:‘皇,黃鳥。’即此是也。”⑪帝藥、八齋:從字面來說,“帝藥”既可理解為“名字為‘藥’的帝”,也可如郭璞所說“天帝神仙藥在此也”。齋,指祭祀或舉行典禮儀式前,當(dāng)事人清心潔身以示莊敬虔誠,據(jù)此“八齋”當(dāng)指巫師在采集、配制帝藥時所舉行的一整套巫術(shù)宗教活動或儀式。⑫司此玄蛇:袁珂注:“或謂黃鳥司察此‘食麈’之貪婪玄蛇,防其竊食天帝神藥也。”⑬不庭之山:不,通丕,大也。庭,建筑物,院子;直。不庭山既可指大而直立之山,亦可指人造的大型建筑物。 ⑭帝俊妻娥皇:帝俊即帝舜,娥皇即帝舜之二妃娥皇、女英。⑮三身之國:《海外西經(jīng)》三身國“在夏后啟北,一首而三身”,尚未言其身世。⑯有淵四方:經(jīng)文“有淵四方”疑當(dāng)作“有臺四方”。其四個方向均有臺階可登,而此臺之名即不庭。⑰舜之所浴也:即帝俊之所浴,郭璞注:“言舜嘗在此澡浴也。”⑱季禺之國:疑原作“系羽國”。 ⑲羽民之國:以生產(chǎn)羽毛制品為生的部落。
大荒之中,有不姜之山,黑水窮焉。又有賈山,汔水①出焉。又有言山。又有登備之山②。有恝恝之山③。又有蒲山,澧水出焉。又有隗④山,其西有丹,其東有玉。又南有山⑤,漂水出焉。有尾山。有翠山。有盈民之國⑥,於姓,黍食。
又有人方食木葉。有不死之國⑦,阿姓⑧,甘木是食⑨。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去痓⑩。南極果,北不成,去痓果。
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兩青蛇,踐兩赤蛇,曰不廷胡余⑪。
有神名曰因因乎⑫,南方曰因乎,夸風(fēng)曰乎民,處南極以出入風(fēng)。
有襄山。又有重陰之山。有人食獸,曰季釐⑬。帝俊生季釐,故曰季釐之國。有緡淵⑭,少昊生倍伐,倍伐降處緡淵。有水四方⑮,名曰俊壇。
有臷民之國⑯。帝舜生無淫⑰,降臷處,是謂巫臷民⑱。巫臷民朌姓⑲,食谷。不績不經(jīng),服也;不稼不穡,食也。爰有歌舞之鳥,鸞鳥自歌,鳳鳥自舞。爰有百獸,相群爰處。百谷所聚。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天,海水南入焉。有人曰鑿齒⑳,羿殺之。
〔注釋〕①汔水:其本字即汽,汔有接近的意思。②登備之山:郭璞認(rèn)為即《海外西經(jīng)》登葆山。③恝恝(qì)之山:恝,不經(jīng)心、無動于衷。以其為山名,或有所指。④隗(wěi):高峻的樣子。⑤又南有山:疑應(yīng)作“又有南山”。⑥盈民之國:盈有豐滿、圓滿之義,或許該國以體型豐滿為美、為貴。⑦不死之國:已見于《海外南經(jīng)》不死民。⑧阿(ē)姓:以阿為姓。⑨甘木是食:郭璞注:“甘木即不死樹,食之不老。”⑩去痓:痓音赤(chì),又音廁(cè),風(fēng)疾。去痓山當(dāng)是巫師給病人治療風(fēng)疾的場所。⑪不廷胡余:此處不廷胡余的形貌與禺京、禺䝞幾乎如出一轍,以此推知不廷胡余當(dāng)是南海之神,而其名則可能出自當(dāng)?shù)厣贁?shù)民族的語言譯音。⑫因因乎:為南方之神兼南風(fēng)之神,系《大荒四經(jīng)》所記四方神之一。⑬季釐(lí):郝懿行認(rèn)為此處季釐即八元之一的季貍,《左傳·文公十八年》曰:“高辛氏(帝嚳)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忠肅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謂之八元。”袁珂認(rèn)為帝嚳即帝俊,亦即帝舜。⑭緡(mín):釣魚用的線繩,琴弦用絲,穿錢的繩子。“倍伐降處緡淵”,意即倍伐遷徙到緡淵。⑮有水四方:郭璞注:“水狀似土壇,因名舜壇也。”其實,“有水四方”乃“有臺四方”或“有丘四方”之訛。⑯臷民之國:臷,通耋,年老貌。⑰無淫:不要有連日霖雨。⑱巫臷民:經(jīng)文“巫臷”之名與其行為方式不符,疑當(dāng)作“無臷”,意為年青不老。⑲朌:音焚(fén),頭大貌;又音斑(bān),頒賜;亦通盼。⑳鑿齒:《海外南經(jīng)》羿殺鑿齒之地在北方昆侖,此處鑿齒民或系鑿齒族南遷之后裔。
有蜮山者,有蜮民之國①,桑姓,食黍,射蜮是食。有人方扜弓射黃蛇②,名曰蜮人。
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③。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④。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⑤,是為楓木。
有人方齒虎尾,名曰祖狀之尸⑥。
有小人,名曰焦僥之國⑦,幾姓,嘉谷是食。
大荒之中,有山名朽涂之山⑧,青水窮焉。
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欒⑨。禹攻云雨⑩,有赤石焉生欒,黃本,赤枝,青葉,群帝焉取藥。
有國曰顓頊⑪,生伯服,食黍。
有鼬姓之國⑫。有苕山⑬。又有宗山。又有姓山。又有壑山。又有陳州山。又有東州山。
又有白水山,白水出焉,而生白淵,昆吾之師所浴也⑭。
有人曰張弘⑮,在海上捕魚。海中有張弘之國,食魚,使四鳥。
有人焉,鳥喙,有翼,方捕魚于海。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頭⑯。鯀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生驩頭。驩頭人面鳥喙,有翼,食海中魚,杖翼而行。維宜芑苣⑰,穋楊是食⑱。有驩頭之國。
帝堯、帝嚳、帝舜葬于岳山。爰有文貝、離俞、久、鷹、延維、視肉、熊、羆、虎、豹。朱木,赤枝,青華,玄實。有申山者。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天臺高山,海水入焉。
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⑲。
有蓋猶之山者,其上有甘柤,枝干皆赤,黃葉,白華,黑實。東又有甘華,枝干皆赤,黃葉。有青馬,有赤馬,名曰三騅。有視肉。
有小人,名曰菌人⑳。
有南類之山,爰有遺玉、青馬、三騅、視肉、甘華,百谷所在。
〔注釋〕①蜮民之國:《說文》:“蜮,短狐也,似鱉,三足,以氣射害人。”《漢書·五行志》:“蜮在水旁,能射人,射人有處,甚者至死,南方謂之短弧。”顏師古注:“即射工也,亦呼水弩。”《博物志·異蟲》:“江南山溪中,水射工蟲,甲類也,長一二寸,口中有弩形,氣射人影,隨所著處發(fā)瘡,不治則殺人。”②有人方扜(yū)弓射黃蛇:扜,拉,張,引。此處經(jīng)文蜮人方拉弓“射黃蛇”的場景與《海外南經(jīng)》臷國人“能操弓射蛇”相似。 ③育蛇:未詳。④楓木:楓,楓香樹,亦指樹葉多叉歧的樹,亦指秋令時節(jié)紅葉之樹。⑤桎梏:古代木制刑具,在手曰梏,在足曰桎。⑥祖狀之尸:或作柤狀之尸。所謂“方齒”,應(yīng)是一種修飾牙齒的習(xí)俗。⑦焦僥之國:已見于《海外南經(jīng)》周饒國。所謂“嘉谷是食”,表明當(dāng)?shù)鼐用褚呀?jīng)選育出更好吃的營養(yǎng)更豐富的谷物品種。⑧朽涂之山:郝懿行認(rèn)為朽涂即丑涂,已見于昆侖丘。⑨欒:又稱欒華、燈籠樹,落葉喬木,夏季開花,黃色,秋季果熟,蒴果囊三角狀卵形,花可制黃色顏料、入藥,葉可制青色顏料,種子可榨油,木材可制小器具。所謂赤石生欒、群帝焉取藥,可能與祭祀欒樹之神的巫術(shù)活動有關(guān)。⑩禹攻云雨:袁珂指出此即大禹在巫山治水的故事。其實,禹攻云雨之山,似乎不單純是為了治水,同時也是勢力的擴張、資源的占有(取藥)。⑪有國曰顓頊:袁珂認(rèn)為原文應(yīng)作“有國曰伯服,顓頊生伯服”。吳任臣引《世本》云:“顓頊生稱,稱字伯服。”⑫鼬姓之國:以鼬為圖騰的族群。⑬苕山:苕,葦花,可作笤帚,又指凌霄草、紫葳草;苕山當(dāng)以苕草茂盛為名。⑭昆吾之師所浴也:與前文“舜之所浴”類似,同樣為宗教巫術(shù)活動。⑮張弘:揚帆出海、張網(wǎng)捕魚的部落。⑯驩頭:鯀的后裔,或謂即《海外南經(jīng)》記述的讙頭國。⑰苣(jù):黑黍,亦指蔬菜萵苣,用葦稈等草木扎成的火炬。⑱穋(lù)楊是食:穋,生長期短的早熟谷類。根據(jù)《楚辭·天問》的記載,它是鯀部落遷徙時帶走并傳播、改良的谷種。⑲“東南海之外”至“生十日”:此節(jié)內(nèi)容應(yīng)屬于《大荒東經(jīng)》。⑳菌人:古代有關(guān)小人國的傳聞,特指具有人形的小動物、小植物和菌類。
【鑒賞】《大荒南經(jīng)》記述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既包括自然地理信息,也包括人文地理信息。遺憾的是,其中的自然地理信息大多變成了“記憶碎片”,大多數(shù)只剩下了一個個山名、地名,例如第24節(jié)記述的一連串山名。
在商代神廟南墻的壁畫上描繪的場景有:南方的巫山上,出產(chǎn)許多種名貴的藥材,有一只黃鳥(實際上是戴著黃鳥羽毛的衛(wèi)士)負(fù)責(zé)為天帝守護這些藥材,以防備青蛇來偷盜——《白蛇傳》白娘子盜仙草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大荒南經(jīng)》的記載。南方還有一個卵民國,據(jù)說那里的人都是從卵里出生的,生孩子就好像是孵小雞一樣——如果我們今天能夠掌握這種技術(shù),把人類的受精卵變得像雞蛋一樣,攜帶在宇宙飛船上,那么人類的宇宙航行、星際移民就容易多了。
第5節(jié)的成山,可能是一處標(biāo)志性景觀,也可能是一座人造建筑物。這里是甘水的發(fā)源地或流經(jīng)地,其地有季禺國。季禺國為顓頊后裔,而甘水源頭甘山附近的少昊國則是少昊孺帝顓頊之處。據(jù)此可知,甘水是從北向南流的一條河,少昊部落居住在甘水的上游,顓頊部落的季禺國則居住在甘水的下游(其地屬《大荒南經(jīng)》,方位在南)。
按《山海經(jīng)》慣例,每一個國名、族名、人名都包含著相應(yīng)的信息,因此季禺國之名亦當(dāng)有所指。季,指季節(jié),亦指兄弟排序,例如伯、仲、叔、季。禺,獸名,狀如獼猴;區(qū)域,每里為一禺;通偶,木偶,《史記·封禪書》:“木禺龍欒車一駟。”顯然,根據(jù)季、禺二字的上述含義來看,由它們組成的季禺一詞,于理不通。
眾所周知,古籍出現(xiàn)訛字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音同字相替,二是形近字筆誤。由于此處季禺國與羽民國、卵民國屬于同一場景或相鄰場景,據(jù)此可以推知,季禺國之名,可能是系羽國、委羽國之誤。也就是說,季禺國是采集羽毛、加工羽毛并用羽毛裝飾自己的國家。依此推知,所謂羽民國“其民皆生毛羽”,不是說這里的人身體上長出了鳥的羽毛,而是說這里的人以加工生產(chǎn)毛羽制品為職業(yè)。同理,所謂卵民國“其民皆生卵”,也不是郭璞注“即卵生也”,而是說當(dāng)?shù)厝艘允占B卵及生產(chǎn)卵制品為職業(yè)。當(dāng)然,這并不排除,羽民國的人高興時會跳起模仿鳥的舞蹈,卵民國人在春天鳥開始下蛋的時候舉行模擬鳥下蛋、抱窩、孵卵的巫術(shù)活動,以祈禱鳥卵豐收。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今天飼養(yǎng)的雞、鴨、鵝等家禽,就是季禺國及其屬國馴化而成的。在歷史上,進行羽毛貿(mào)易的例子很多,例如周穆王西游就是用絲綢交換西王母領(lǐng)地的羽毛,而產(chǎn)于美洲瑪雅山區(qū)的奎特查爾鳳鳥羽毛也是瑪雅人最主要的三種商品之一(其他兩種是碧玉、可可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至少在宋朝時就把長期居住在狹小船艙里的漁民稱為“蛋戶”,至今廣東省東莞地區(qū)仍然稱呼這種水上人家為“蛋家人”,他們在陸地沒有立足之地,幾乎一生都居住在船上,依靠在珠江出海口的獅子洋一帶捕魚為生,其族源可能是古越族。《山海經(jīng)》關(guān)于卵民國的記載,或許也與這種狹小居住空間的生存狀態(tài)不無關(guān)系。此外,在民居建筑里,也有人把自己的住房設(shè)計制造成卵的結(jié)構(gòu),他們也可以被稱為“卵民”。
第15節(jié)提到了臷民之國。此節(jié)經(jīng)文大意是,無淫民為帝舜的后裔,他們遷徙到一個名叫臷的地方,遂改稱為巫臷民。他們不用紡線織布,就有衣服穿;也不用耕田種莊稼,就有谷物可食;而且他們還擁有能夠歌舞的鳥,整日與百獸和睦相處,百谷百物都匯聚到他們那里。對此,論者多謂此處巫臷民即《海外南經(jīng)》提到的臷國,但是臷國“其為人黃,能操弓射蛇”,與此處巫臷民的生活場景相差甚遠(yuǎn)。其實,巫臷民應(yīng)是以歌舞表演來謀生的族群,其人性格活潑,心態(tài)永不老,有點兒像是吉普賽人的大篷車馬戲歌舞團,因此無需織布種地就有穿有吃。理由如下:其姓“朌”暗示他們戴著大頭面具,企盼著觀眾給賞賜;其名“無淫”,是希望在表演時不要遇上連日陰雨;所謂歌舞之鳥與百獸,既指馴鳥獸表演,也指人裝扮成鳥獸進行表演。
第18節(jié)提到了宋山。蚩尤為我國先夏時期最著名的部落或人物之一,曾長期與黃帝部落爭奪勢力范圍,后被黃帝收服。蚩尤墓在今山西壽張縣,至今晉、冀民間仍然流行“蚩尤戲”,游戲者頭戴牛角而相抵,或一腿搭在另一腿膝上,單腿蹦跳而相抵。此處經(jīng)文所述蚩尤事跡位于南方,或系蚩尤后裔南遷者,為了紀(jì)念蚩尤而種植楓樹;宋山上的赤色育蛇,當(dāng)與紀(jì)念蚩尤的巫術(shù)活動有關(guān)。
第20節(jié)的焦僥國,當(dāng)指身材矮小的農(nóng)耕民族。《國語·魯語》:“焦僥氏長三尺,短之至也。”《史記·大宛列傳》正義引《括地志》:“小人國在大秦南,人才三尺,其耕稼之時,懼鶴所食,大秦衛(wèi)助之,即焦僥國,其人穴居也。”《法苑珠林》卷八引《外國圖》:“焦僥國人長尺六寸,迎風(fēng)則偃,背風(fēng)則伏,眉目具足,但野宿。一曰,焦僥長三尺,其國草木夏死而冬生,去九疑三萬里。”所謂草木夏死冬生,符合赤道以南的氣候,北半球的夏天即南半球的冬天。
第23節(jié)的伯服,伯,除指親屬稱謂外,亦指古代地方長官、爵位;又指馬祖,《詩·小雅·車攻》:“既伯既禱。”毛傳:“伯,馬祖也。謂天駟房星之神也。”此外,伯又通霸,通陌。服,除指衣服、服事、順服、服食等意之外,又指駕馭牛馬,《易經(jīng)·系辭下》:“服牛乘馬。”并特指駟車居中的兩匹馬,《詩·鄭風(fēng)·大叔于田》:“兩服上襄,兩驂雁行。”此外,服又通鵬,通匐,通服(竹箭筒)。據(jù)此伯服或指駕馭馬并祭祀馬祖的族群。又,《大荒四經(jīng)》屢言某國人食黍或黍食,似可表明當(dāng)時農(nóng)業(yè)處于剛剛興起至開始推廣普及的階段,許多地方的人都開始吃谷米,但是能夠吃上谷米仍然屬于新鮮事,否則就沒有必要特別記述了(古代文字書寫不易,故文字使用極為簡潔珍惜)。
第25節(jié)中的昆吾為古代著名諸侯國,今本《竹書紀(jì)年》夏仲康六年記有“錫昆吾作伯”。《世本·帝系篇》云:“陸終娶于鬼方氏之妹,謂之女嬇,是生六子。孕三年而不育,剖其左脅,獲三人焉;剖其右脅,獲三人焉。其一曰樊,是為昆吾;其二曰惠連,是為參胡;其三曰篯鏗,是為彭祖;其四曰求言,是為鄶人;其五曰晏安,是為曹姓;其六曰季連,是為羋姓。”并稱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昆吾后裔居衛(wèi)(今河南濮陽),參胡后裔居韓,彭祖后裔居彭城,鄶人后裔居鄭,曹姓后裔居邾,季連后裔居楚。
所謂“昆吾之師所浴”,當(dāng)亦非尋常澡浴,而是與前文“舜之所浴”類似,同樣為宗教巫術(shù)活動。多少令人有些奇怪的是,經(jīng)文記述的沐浴活動主角不是“昆吾”,而是“昆吾之師”;由于古代“師”可指軍官和軍隊,因此不能排除這種沐浴活動與軍事有關(guān)的可能。
《海外南經(jīng)》曾記有讙頭(朱)國“其為人人面有翼,鳥喙,方捕魚”,與本篇第27節(jié)提到的驩頭國的名稱及生活方式非常相近,袁珂認(rèn)為兩者實為一國,亦即丹朱國。但是,在古史中,丹朱乃帝堯之子,而此處經(jīng)文則稱驩頭為鯀之后裔;對于上述矛盾,袁珂解釋為“蓋傳聞不同而異辭也”。其實,古史傳說中的“父子”關(guān)系,并不一定僅指血親上的父子,而亦可指部落聯(lián)盟大酋長(類似春秋戰(zhàn)國時的霸主國)與部落酋長(類似諸侯國)之間的關(guān)系。
《呂氏春秋·行論》:“堯以天下讓舜。鯀為諸侯,怒于堯,曰:‘得天之道者為帝,得地之道者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為三公。’以堯為失論。欲得三公,怒甚猛獸,欲以為亂。比獸之角。能以為城;舉其尾,能以為旌。召之不來,仿佯于野以患帝。舜于是殛之于羽山,副之以吳刀。”據(jù)此可知,鯀與堯為同時代的強勢部落,因爭奪部落聯(lián)盟領(lǐng)導(dǎo)權(quán)失敗而遭到嚴(yán)重打擊,其族裔不得不遷徙到遠(yuǎn)方,其中一支便是此處記述的驩頭國,所謂“杖翼而行”當(dāng)指駕帆船在海上捕魚。
丹朱是帝堯部落聯(lián)盟的重要成員,他反對舜繼任部落聯(lián)盟最高領(lǐng)導(dǎo)職位,失敗后遷徙到南方,其后裔即《海外南經(jīng)》記述的讙頭國,也可能是此處的驩頭國。或許這可表明,丹朱曾與鯀結(jié)盟,而此處經(jīng)文“炎融”實際上就是丹朱的別名。
第28節(jié)中提到帝堯、帝嚳、帝舜葬于岳山。郭璞認(rèn)為此處岳山即《海外南經(jīng)》中的狄山(又名湯山),堯葬之地在東阿縣(今山東省)城次鄉(xiāng)等處。《呂氏春秋·安死篇》:“堯葬谷林。”高誘注:“傳曰:堯葬成陽,此云谷林,成陽山下有谷林也。”畢沅注謂:“《墨子》(節(jié)葬篇下)云:‘堯北教八狄,道死,葬蛩山之陰。’則此云狄山者,狄中之山也。”《皇覽·冢墓記》:“帝嚳冢在東郡濮陽頓丘城南臺陰野中。”《海內(nèi)經(jīng)》等記有舜葬于九嶷山。
根據(jù)古史記載,帝舜為帝堯的繼任者,帝堯為帝嚳后裔,《尚書·舜典》稱帝堯讓帝位于舜,《大戴禮·帝系篇》記有:“黃帝產(chǎn)玄囂,玄囂產(chǎn)蟜極,蟜極產(chǎn)高辛,是為帝嚳;帝嚳產(chǎn)放勛,是為帝堯也。”此處經(jīng)文稱帝堯、帝嚳、帝舜同葬于岳山一地,疑是其后裔設(shè)立的祭祀先帝的祠堂或衣冠冢;由于先帝后裔可能遷徙到不同的地方居住,因此類似的祠堂也會在不同地區(qū)設(shè)立。所謂“爰有”者,即祠堂內(nèi)陳列的供品(包括實物或塑像、壁畫);其中朱木,當(dāng)有某種巫術(shù)象征價值,例如寓意靈魂不死、提供靈魂升天的通道(天梯),或者還有致人迷幻的作用,以促使祭祀者進入巫術(shù)活動所需要的心理和生理狀態(tài)。第31節(jié)的蓋猶山和第33節(jié)南類山的場景及其物品表明,它們也是祭祀先帝的場所,只是經(jīng)文已經(jīng)缺失被祭祀對象的名稱。
第32節(jié)中名曰菌人的小人,與前文周僥國、焦僥國的小人,當(dāng)均屬古代有關(guān)小人國的傳聞。不過從其名稱來看,似乎菌人特指具有人形的小動物、小植物和菌類,例如人參、人形何首烏、人參果之類。《神異經(jīng)·西北荒經(jīng)》:“西北荒中有小人,長一分,其君朱衣玄冠,乘輅車馬,引為威儀。居人遇其乘車,抓而食之,其味辛,終年不為物所咋,并識萬物名字。又殺腹中三蟲,三蟲死,便可食仙藥也。”《抱樸子·仙藥篇》:“行山中見小人乘車馬,長七八寸,捉取服之,即仙也。”《述異記》:“大食王國,在西海中。有一方石,石上多樹干,赤葉青枝。上總生小兒,長六七寸,見人皆笑,動其手足,頭著樹枝。使摘一枝,小兒便死。”吳任臣《山海經(jīng)廣注》引《南越志》:“銀山有女樹,天明時皆生嬰兒,日出能行,日沒死,日出復(fù)然。”《西游記》里孫悟空吃人參果的故事可能源于此。
上一篇:《山海經(jīng)鑒賞·大荒四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鑒賞
下一篇:《山海經(jīng)鑒賞·大荒四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