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鑒賞·大荒四經·大荒北經》鑒賞
東北海之外①,大荒之中,河水之間②,附禺之山③,帝顓頊與九嬪葬焉④。爰有久、文貝、離俞、鸞鳥、皇鳥⑤、大物、小物⑥。有青鳥、瑯鳥、玄鳥、黃鳥、虎、豹、熊、羆、黃蛇、視肉、璇瑰、瑤碧,皆出衛于山⑦。丘方圓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為舟⑧。竹南有赤澤水,名曰封淵。有三桑無枝⑨。丘西有沈淵,顓頊所浴⑩。
有胡不與之國⑪,烈姓,黍食。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⑫。有肅慎氏之國⑬。有蜚蛭⑭,四翼。有蟲,獸首蛇身,名曰琴蟲⑮。
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國⑯,釐姓⑰,黍食。有大青蛇,黃頭,食麈。有榆山。有鯀攻程州之山⑱。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衡天⑲。有先民之山。有槃木千里⑳。
〔注釋〕①東北海之外:據此可知《大荒北經》描述的諸場景是從東北隅向西北隅依次排列。②河水之間:指附禺山位于東北方向的黃河下游一帶。在三四千年前,黃河下游的出海口比今日偏北偏西,大約在河北省武強至交河附近。③附禺之山:又稱“務隅山”、“鮒魚山”。河北省內黃縣的民間傳說稱,縣西南古時有黃水怪,顓頊將其制服,把大沙崗變成一座山,名叫付禺山。④帝顓頊與九嬪葬焉:已見于《海外北經》務隅山。⑤皇鳥:或作“鳳鳥”。⑥大物、小物:王崇慶注:“大物小物,皆殉葬之具也。”⑦皆出衛于山:原文應作“皆出于衛丘”,衛丘又稱“平丘”。⑧大可為舟:帝俊竹林的竹子高大,一節即可成船。郝懿行注:“《初學記》(卷二十八)引《神異經》云:‘南方荒中有沛竹,其長百丈,圍二丈五六尺,厚八九寸,可以為船。’《廣韻》引《神異經》云:‘篩竹一名太極,長百丈,南方以為船。’《玉篇》云:‘蕁竹長千丈,為大船也,生海畔。’即此類。”⑨三桑無枝:已見《北山經》洹山和《海外北經》務隅山。⑩顓頊所浴:顓頊族的沐浴巫術,其內容已見《大荒西經》魚婦。⑪胡不與之國:“胡”在中國古代可泛指西方人,因此胡不與國可能是從西方遷徙來的部落。⑫有山名曰不咸:咸是《易經》六十四卦之一卦名,卦象艮下兌上,即山上有澤,與長白山上有火山湖天池的地貌景觀相符。⑬肅慎氏之國:肅慎為我國古代東北地區的著名部落,帝舜時曾貢弓矢,其后裔又稱挹婁、勿吉、襪褐、栗末。《海外西經》記有肅慎國在白民北,當地有雄常樹。唐朝冊封其族建渤海國,地域囊括日本海,后被契丹所滅。⑭蜚蛭:或作“飛蛭”。蜚,小飛蟲,蝽類,體橢圓,有惡臭,食稻花;蜚蠊即蟑螂。蛭,環節動物,體長而扁平,通常為二十七節,前后有吸盤,寄生,常見的有螞蟥、水蛭等。⑮琴蟲:當系一種能發出類似琴聲的蛇類。⑯大人之國:已見于《海外東經》。⑰釐姓:防風氏族裔。⑱鯀攻程州之山:程州之名可能是指制造度量衡器具的地方。所謂鯀攻程州,可能是要爭奪控制度量衡的權力,結果兵敗被帝舜“殛于羽山”。郝懿行注:“程州,蓋亦國名,如禹攻共工國山之類。”⑲有山名曰衡天:衡天山可能是一處天文觀測的場地,而后文所述的先民、槃木或許亦與天文觀測活動有關。《大荒北經》多記述有顓頊及其后裔事跡,而顓頊族有觀測天文的傳統。⑳槃木千里:《論衡·訂鬼篇》引《山海經》(今本無)云:“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于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郁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兇。”袁珂認為度朔山屈蟠三千里的大桃木即“槃木千里”之屬。
有叔歜國①,顓頊之子,黍食,使四鳥:虎、豹、熊、羆。有黑蟲如熊狀,名曰獵獵②。
有北齊之國③,姜姓,使虎、豹、熊、羆。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檻大逢之山④,河濟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積石⑤。
有陽山者。有順山者,順水出焉。有始州之國⑥。有丹山⑦。有大澤方千里,群鳥所解⑧。
有毛民之國⑨,依姓,食黍,使四鳥。禹生均國,均國生役采⑩,役采生修鞈,修鞈殺綽人⑪。帝念之⑫,潛為之國,是此毛民。
有儋耳之國⑬,任姓,禺號子⑭,食谷。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禺強⑮。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天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鳥身,名曰九鳳⑯。又有神銜蛇操蛇,其狀虎首人身,四蹄長肘,名曰強良⑰。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⑱,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于此。應龍已殺蚩尤⑲,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
〔注釋〕①叔歜(chù)國:叔歜有心平氣和之意。②獵獵:大黑熊,其名“獵獵”可能取自其叫聲。③北齊之國:北齊國的名稱,含有不追求整齊劃一的意思,亦可理解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④先檻大逢之山:先檻或作“光檻”。⑤禹所積石:已見于《西山經》積石山、《海外北經》禹所積石之山。⑥始州之國:位于北方的一個方國。⑦丹山:郭璞注:“此山純出丹朱也。《竹書》曰:‘和甲西征,得一丹山。’今所在亦有丹山,丹出土穴中。”⑧群鳥所解:郭璞注:“《穆天子傳》(卷四)曰:‘北至廣原之野,飛鳥所解其羽,乃于此獵鳥獸絕群,載羽百車。’《竹書》亦曰:‘穆王北征,行流沙千里,積羽千里。’皆謂此澤也。”《北山經》、《海外北經》、《海內北經》均記有大澤,它們是候鳥換羽時棲息的地方,而羽毛對古人是重要的資源。⑨毛民之國:以加工制作皮毛產品為特征,已見于《海外東經》。⑩均國生役采:禹之后裔均國,可能與施行井田制有關,或者與制陶、作樂器等活動有關。役采或作“役來”,可能是發明禾苗成行播種的人,這樣不僅有利于通風,而且方便采收。⑪修鞈(gé)殺綽人:修鞈當是以制革為職業的部落或方國。綽人,其名或與紡織和服裝樣式有關,修鞈與綽人的沖突,可能與毛皮服裝向麻絲服裝的轉變有關。⑫帝念之:此處之帝,通常都理解為是禹,其所念之人則理解為是被殺的綽人。其實,此帝當指天帝,而所念之人亦可指修鞈,意思是說修鞈犯了殺人罪過,其后裔遷徙到遠方另立毛民國,繼續以制作毛皮用品為業。⑬儋(dān)耳之國:此處儋耳國即《海外北經》聶耳國,以耳大著稱,實際上是戴著防寒的護耳。郭璞注:“其人耳大下儋,垂在肩上;朱崖、儋耳,鏤畫其耳,亦以放之也。”⑭禺號子:東海海神禺號的后裔,禺號已見于《大荒東經》。⑮禺強:北方之神,已見于《海外北經》;北海海神,亦即《大荒東經》的禺京。⑯九鳳:九個以鳳鳥為圖騰的部落所共同信奉的保護神或先祖神。⑰強良:袁珂注:“《列子·湯問篇》說愚公事云:‘操蛇之神聞之,告之于帝。’操蛇之神或本此。”⑱后土生信:信是后土的后裔,后土是古史傳說里著名的部落或人神。⑲應龍已殺蚩尤:已見于《大荒東經》兇犁土丘。
又有無腸之國①,是任姓,無繼子②,食魚。
共工之臣名曰相繇③,九首蛇身,自環④,食于九土⑤,其所歍所尼⑥,即為源澤,不辛乃苦⑦,百獸莫能處。禹湮洪水⑧,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⑨,乃以為池⑩,群帝因是以為臺⑪,在昆侖之北。
有岳之山,尋竹生焉⑫。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句,海水入焉⑬。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臺⑭,射者不敢北鄉。
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⑮。蚩尤作兵伐黃帝⑯,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⑰。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⑱,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⑲,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魃時亡之⑳,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
〔注釋〕①無腸之國:已見于《海外北經》。②無繼子:無腸國人是無繼的后裔,任姓屬于黃帝后裔十二姓之一。③相繇:即《海外北經》相柳。④自環:或作“蟠旋”。⑤九土:或作“九山”。⑥所歍所尼:歍,嘔吐物。此處“尼”疑是“尻”之誤。尻,脊椎骨的末端、臀部,代指排泄物,而尼的本義是阻止,與經文之意不符。⑦不辛乃苦:指鹽堿水、鹽堿地的味道。⑧禹湮洪水;湮,阻塞,埋沒。⑨三仞三沮:仞意為滿,沮意為敗壞;郭璞注:“言禹以土塞之,地陷壞也。”⑩池:除指池塘、城池外,池亦通“陀”,意為山岡。⑪群帝因是以為臺:已見于《海外北經》,疑此處原文應作“因是以群帝為臺”,意思是禹建造眾帝之臺,以鎮壓住相繇制造的洪水鹽堿沼澤。 ⑫尋竹生焉:郭璞認為尋竹為大竹,袁珂認為尋竹為長竹。由于竹類不耐寒,而岳之山的方位在北方,不太可能生長高大的竹類。因此經文“尋竹生焉”疑原作“尋木生焉”,亦即《海外北經》所述“尋木長千里”。⑬海水入焉:海峽地貌或海峽之中的島山。⑭共工之臺:此處內容原本屬于“共工之臣名曰相繇”一段,共工之臺已見于《海外北經》。⑮女魃:民間俗稱旱魃,黃帝族的旱神。女魃穿青衣應當有著特殊的巫術文化涵義,或許意在通過象征萬里無云的藍天,以達成其“晴空無雨”的功能。⑯蚩尤作兵伐黃帝:蚩尤族最早制作專用兵器并用于與黃帝族的戰爭中。⑰冀州之野:太行山以東的華北平原。⑱風伯、雨師:風伯是蚩尤族的風神,由巫師裝扮;雨師是蚩尤族的雨神,由巫師裝扮,即《海外東經》的雨師妾。⑲叔均言之帝:叔均向天帝禱告。⑳魃時亡之:旱魃時不時會離開赤水以北的地方,她到哪里就會把干旱帶到哪里。
有人方食魚,名曰深目民之國①,昐②姓,食魚。
有鐘山者。有女子衣青衣,名曰赤水女子獻③。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順水入焉④。有人名曰犬戎⑤。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⑥,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⑦,是為犬戎,肉食。有赤獸,馬狀無首,名曰戎宣王尸⑧。
有山名曰齊州之山、君山、鬵山⑨、鮮野山、魚山。有人一目⑩,當面中生。一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
有繼無民⑪,繼無民任姓,無骨子⑫,食氣、魚。
西北海外,流沙之東,有國名曰中䡢⑬,顓頊之子,食黍。
有國名曰賴丘⑭。
有犬戎國⑮,有神,人面獸身,名曰犬戎。
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⑯。顓頊生驩頭,驩頭生苗民,苗民釐姓,食肉。有山名曰章山。
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陰山、灰野之山,上有赤樹,青葉,赤華,名曰若木⑰。有牛黎之國⑱,有人無骨⑲,儋耳之子。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⑳。
〔注釋〕①深目民之國:即“深目國”,已見于《海外北經》,郭璞注謂深目民屬于胡類,黃帝時遷徙至此。②昐(fēn):日光。③赤水女子獻:居住在鐘山和赤水附近的部落女酋長或女巫師,據此可知赤水指今日黃河的上游河段;或謂赤水女子獻即黃帝女魃。④順水入焉:“入焉”指順水流經融父山,或者指順水流入融父山的地下溶洞里。⑤犬戎:即犬戎族,參閱《海內北經》犬封國。⑥弄明:或作“并明”、“卞明”。⑦白犬有牝牡:疑原文應作“白犬自牝牡”,意思是犬戎族實行族內婚。⑧戎宣王尸:乃盤瓠所殺之“房王”,房王即戎王,而房即“天駟星”、“馬祖”。⑨鬵(xín)山:此處諸山場景似是君子在舉行齋祭,烹制著鮮美的獵物和魚。⑩一目:即“一目國”,已見于《海外北經》。⑪繼無民:王念孫、郝懿行均校作“無繼民”,不確。 ⑫無骨子:繼無民是無骨的后裔。所謂食氣即調節呼吸或直接從空氣中獲取生命所需元素。⑬中䡢:“中”字有不偏不倚之意,“中䡢”意為校正車䡢使其正圓。⑭有國名曰賴丘:賴丘國人可能是依賴別人施舍的人,或者在廢墟里討生活的人,也可能是最早的盜墓者。⑮犬戎國:此處經文原本屬于“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一段。犬戎國即上文白犬后裔犬戎,又稱“狗國”。⑯苗民:郭璞認為即《海外南經》三苗國。⑰若木:此處若木,郝懿行認為指西方日入之所的神樹。⑱牛黎之國:即《海外北經》柔利國,該族人以擅長柔術著稱。⑲有人無骨:疑原文應作“有人名曰無骨”。⑳燭龍:即《海外北經》鐘山之神燭陰。燭龍以風雨為食,具有開天辟地之神力。郭璞認為直目即縱目,袁珂認為正乘指燭龍“目合縫處直也”。所謂“是燭九陰”,郭璞注:“照九陰之幽陰(隱)也。”
【鑒賞】《大荒北經》記述的內容相當豐富,其中有些內容亦出現在《北山經》、《海外北經》、《海內北經》里,這是因為許多部落、族群其文明與文化都有著比較長期的延續性,因此能夠被不同時期的考察者或關注者記錄下來。在商代神廟北墻的壁畫上,東北方有一座規模盛大的帝顓頊陵墓,那里埋藏著極其豐富的隨葬品,既有多種多樣的動物雕塑,還有各式各樣精美的玉器。北方有一座成都載天山,據說夸父逐日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夸父為什么要追趕太陽?事情是這樣的,大約在5000—10000年前,地球捕獲了一顆路經地球附近的小行星,并把它變成自己的臨時小衛星,由于這顆臨時小衛星的軌道不斷下降,因此與地球大氣層發生劇烈的摩擦,發出強烈的光芒,變成一個新出現的“妖日”,這個妖日在高溫高壓下爆炸分裂成十來顆“太陽”,夸父就是為了驅趕妖日而壯烈犧牲。
第1節中帝顓頊與九嬪葬于附禺山的記載如果屬實,乃是我國有關帝王嬪妃的最早文獻之一。這里涉及兩個問題,其一,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的帝王配偶大軍,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而是有著一段發展演變的過程,顓頊擁有九嬪當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階段。其二,從帝顓頊葬于陽、九嬪葬于陰來看,九嬪屬于陪葬性質,她們可能是帝顓頊的人殉,也可能是死后陸續埋葬到帝顓頊陵墓內;比較而言,九嬪是人殉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此顓頊有可能是我國最早采用人殉的帝王(九為大數,九嬪可指九個嬪妃,也可指許多個嬪妃)。在此之前,相傳帝嚳有四妃,而所謂四妃實際上有可能是指長期與帝嚳族通婚的四個部落。
第4節提到了大人國,釐姓。郝懿行注:“《晉語》司空季子說黃帝之子十二姓中有僖姓,僖、釐古字通用,釐即僖也。《史記·孔子世家》云:‘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為釐姓。’索隱云:‘釐音僖。’是也。”《國語·魯語下》記有:“吳伐越,墜會稽,獲骨焉,節專車。”為此,吳國派人向孔子請教,孔子仔細觀看后云:“丘聞之,昔禹致群神于會稽之山,防風氏后至,禹殺而戮之,其骨節專車,此為大矣。”并介紹防風氏的來歷:“汪芒氏之君也,守封嵎之山者也,為漆姓;在虞、夏、商為汪芒氏,于周為長狄,今為大人。”袁珂注:“汪芒氏即汪罔氏,漆姓即釐姓也。則大人者,防風之后,亦黃帝之裔也。”
《述異記》:“今吳越間防風廟,土木作其形,龍首牛耳,連眉一目。昔禹會涂山,執玉帛者萬國。防風氏后至,禹誅之,其長三丈,其骨頭專車。今南中民有姓防風氏,即其后也,皆長大。越俗,祭防風神,奏防風古樂,截竹長三丈,吹之如嗥,三人披發而舞。”《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云:“防風氏廟,在(武康)縣東南封、禺二山之間,祀夏時防風氏之神。”武康即今浙江省德清縣武康鄉,相傳防風氏后裔即《海外南經》中記述的貫胸國。不過,此處所述釐姓大人國位于北方,而封禺山又與附禺山音相近,或許防風氏曾從北方遷徙到南方。
第10節記有毛民國,《海外東經》中亦記有毛民國。《國語·晉語四》云:“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陽與夷鼓皆為己姓。青陽,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魚氏之甥也。其同生而異姓者,四母之子別為十二姓。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佶、儇、依是也。唯青陽與蒼林氏同于黃帝,故皆為姬姓,同德之難也如是。”據此,依姓之毛民國,屬于黃帝后裔。袁珂注:“然禹亦黃帝族,則毛民者,雖非其直接裔屬,亦其同族子孫也。故禹之曾孫修鞈殺綽人,禹乃‘念之’而‘潛為’此毛民國,以此也。”也就是說,袁珂認為毛民乃綽人之后裔。
此處經文“禹生均國,均國生役采,役采生修鞈,修鞈殺綽人。帝念之,潛為之國,是此毛民”,乃是有關禹之后裔的重要文獻。眾所周知,在古史傳說里,禹之子為啟,而啟則出生于石頭中(相傳為禹妻涂山氏所化)。但是,在《山海經》里卻沒有記述禹和啟的血緣關系,也沒有明確記述禹之葬所或帝禹之臺等基本內容。因此,如果不是現存《山海經》版本遺失相關內容的話,或可表明所謂禹為啟父的傳聞乃系后起之說。事實上,《山海經》僅稱夏后啟“三嬪于天”,根本就不提與禹有什么瓜葛,在啟的眼里,其權力的基礎是得到上天的認可,而不是來自禹的恩澤。
至于古人為什么會產生啟父為禹的說法,一是受到“禪讓論”的束縛,需要用“禹傳位于啟”來結束禪讓制;二是我國有明確帝王世系的朝代始自夏后啟(其名稱含義類似秦始皇),在此之前則為時間不確定的三皇五帝時期,而夏后啟與帝禹時代相對來說在時間上最接近,為了使歷史能夠連貫起來,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把禹啟說成是父子關系。有鑒于此,為了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為了重建中國上古文明史,有必要認真對待《山海經》關于禹、啟的記載。這是因為,如果禹啟非父子關系,那么在帝禹時代與夏后啟之間,就有可能存在著上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歷史演變過程,而這段過程我們今天并不清楚,它很可能是打開先夏史秘密大門的一把非常重要的鑰匙。
第11節提到了儋耳國,禺強。在古史傳說里,禺強曾受天帝之命,負責維護太平洋五座島嶼的穩定。《列子·湯問》云:“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而無增無減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其山高下周旋三萬里,其頂平處九千里。山之中間相去七萬里,以為鄰居焉。其上臺觀皆金玉,其上禽獸皆純縞。珠玕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種,一日一夕飛相往來者,不可數焉。而五山之根無所連箸,常隨潮波上下往還,不得暫峙焉。仙圣毒之,訴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極,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強,使巨鰲十五舉首而戴之;迭為三番,六萬歲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動。而龍伯之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鰲,合負而趣歸其國,灼其骨以數焉。員嶠二山流于北極,沉于大海,仙圣之播遷者巨億計。帝憑怒,侵減龍伯之國使阨,侵小龍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農時,其國人猶數十丈。”
上述岱輿、員嶠二仙山沉沒的傳聞,類似西方人所說的大西洲、太平洲的消失,而人類居住地被海水淹沒的災難很可能多次發生過。此外,我國古代關于海上仙山的傳說,也可能與北極冰山穿過白令海峽漂至東海并長時間存在的現象有關;大冰山上會有海豹、海獅、海牛以及北極熊等動物棲息,這些動物又會吸引人類到冰山上捕獵和棲息。由于冰山消融后留不下痕跡,因此有關的故事也就難以被后人理解了。
《大荒四經》記述有多處“海水注焉”的現象,它們可能指的都是海峽地貌。例如第12節北極天柜山“海水北注焉”,即太平洋(白令海)的海水向北穿越白令海峽流入北冰洋(楚可奇海)。這種兩大洋之間的海水流動是經常發生的,而且往往伴隨著氣候的變化和魚類的遷徙。在一萬多年前的冰川時期,海平面比今日低100米左右,白令海峽出露為地,成為連通亞洲和美洲的陸橋,生活在亞洲東北部的人類(包括我國先民)很容易從這里遷徙到美洲生活。此后,全球氣候發生變化,在七八千年前氣溫回升到一萬年來的最高點,大量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海岸線向陸地擴張,導致大陸架地區洪水泛濫;與此同時,也有大量北極冰山解體,并漂流至太平洋上,成為一種獨特的景觀。
《山海經》記述有許多珥蛇、踐蛇、操蛇、銜蛇之神,其中既有真蛇,亦有蛇狀耳環、蛇狀繪身或其他象征蛇的替代物。一般來說,由于蛇屬于冷血動物,因此多棲息在中原和南方地區,在北方地區比較少見,而在高緯度寒冷地區則極為少見。因此,居住在北極天柜山的強良,不大可能口銜真蛇、手操真蛇;而從其形貌來看,更像是一個頭戴虎皮帽的人在操縱狗拉或鹿拉的雪橇,這些操縱繩就像是蛇(繩子在古代具有神秘的力量)。同理,所謂禺䝞、禺強踐兩青蛇、赤蛇,也可能是站在雪橇上的形貌,在古人眼里這已經是相當神奇的事情了。
第13節提到成都載天山。成,除指成功、成為、成熟等意外,亦指重、層,九成之臺即九層臺;又指面積,方圓十里為一成。都,上古行政區劃名。依夏制,《廣雅·釋地》:“八家為鄰,三鄰為明,三明為里,五里為邑,十邑為都,十都為師,州有十二師焉。”依周制,《周禮·地官·小司徒》:“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據此,成都載天山像是建筑在高山上的城堡,或是城內有高大的祭天臺。
《海內經》記有:“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表明后土具有天文巫師身份。此處經文“后土生信,信生夸父”,表明信(有守時之意)和夸父亦有天文巫師身份,或者信即噎鳴。
對比《海外北經》所記:“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不難看出,此處《大荒北經》的記述,已經將“逐日”變成追太陽的影子,把“入日”改成抵達太陽西落的禺淵,并給了一個評價“不量力”。顯然,《大荒四經》的作者已經不能理解夸父逐日故事的本意(為了驅逐天空多出的妖日而舉行的巫術禳災活動),同時也說明《大荒四經》的撰寫時代要遲于《海外四經》的撰寫時代。
經文“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袁珂注:“應龍殺蚩尤與夸父事已見《大荒東經》。夸父,炎帝之裔,與蚩尤并肩作戰以抗黃帝者也,以不幸兵敗而為應龍所殺。”對比《大荒東經》所記:“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兇犁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可以發現,同一事件的地點,在古人的記述中有兩個名稱,即兇犁土丘和成都載天,前者之名具有悲劇色彩,或許是指夸父兵敗城毀之狀,而后者之名則指戰爭前的夸父城雄偉之狀,述者所謂夸父“不量力”似亦有惋惜之意。
《山海經》記有多處古代城池和大型建筑物,惜尚無人深入確考其遺址遺跡。據任式楠先生《中國史前城址考察》一文(《考古》雜志1998年1期),中國已發現4000年至6000年前的古城遺址50余座,其中華北平原及黃河中游地區6座,山東半島18座,黃河河套地區18座,成都平原及四川盆地6座,江漢地區6座,此外太湖及其周邊地區亦有大規模的古代都邑建筑遺址。有理由相信,隨著考古新發現,先夏時期古城數量還會不斷增加。根據夸父北飲大澤,其城地望當在今日河套(古為湖澤)地區,或許就在已經發現的黃河河套古城遺址之中。與此同時,應龍與夸父的沖突,或許與水資源的爭奪有關。事實上,在中國古史傳說里,黃帝與炎帝的沖突,黃帝與蚩尤的沖突,禹與共工之臣相柳的沖突,以及應龍與蚩尤、夸父的沖突,都與生存環境條件(對農業社會來說,水資源是第一位的條件)的變化密切相關。
第15節所述禹殺相繇事件,與《海外北經》的記載基本相同,唯有關共工臺的描述被誤移至后兩節文字之后。所謂相繇所到之地“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相繇之血“腥臭,不可生谷”云云,均為土地嚴重鹽堿化現象。其原因或是海水倒灌,或是河道被阻塞,水位抬升,淹沒上游兩岸農田,并造成土地鹽堿化(多因排水不暢所致)。我國20世紀50年代修建三門峽水庫后,因其上游黃河水位抬升,導致渭水的水位亦隨之抬升,西安附近的農田亦受鹽堿化之累。或許,相繇是一個只顧自己筑壩引水灌溉而不管上游農田鹽堿化的族群(所謂九首,當指九個氏族),其行為引起上游居民嚴重不滿,雙方由此爆發戰爭。
禹戰勝相繇后,為了排除農田積水,幾番努力都沒有取得成效,不得已只好將土堆積成山岡。于是,群帝(或其后裔)紛紛在這些土岡上建造起祭祀臺(不排除也有觀星臺或其他功能的臺),其方位就在昆侖之北。由于《五藏山經》記述的昆侖丘位于今日黃河河套以南,因此上述眾帝之臺(《海內北經》記其名為帝堯臺、帝嚳臺、帝丹朱臺、帝舜臺,其實還應有共工臺、軒轅臺)很可能在黃河北側的河套地區,這里也正是先夏時期古城遺址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對比古埃及的金字塔,以及美洲瑪雅人的金字塔,帝禹時代的眾帝之臺當亦有一定的規模;遺憾的是,可能是由于建筑材料等原因,我國古代的金字塔式建筑物,沒有能夠留存下來。
關于第16節與第17節的斷句問題,現存版本《山海經》將此處經文“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臺,射者不敢北鄉”與下文“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云云斷句為一節,于意不妥。這是因為,共工臺的內容本應與上文“共工之臣名曰相繇”以及禹殺相繇、眾帝建臺的內容為一節,它們敘述的是一段完整的故事,而下文黃帝女魃、應龍殺蚩尤則是另外的一段獨立完整的故事。因此,如果把共工臺的文字與黃帝女魃的文字連成一段,容易使人誤解為共工與黃帝女魃曾處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但是,在《山海經》與其他古籍里,并沒有這樣的記載。因此今天不應當由于錯用標點符號和斷句,而使遠古信息再一次發生歧變。事實上,《海外北經》中記述禹殺相柳、眾帝建臺、共工臺,即連句在一起。
第17節提到了黃帝與蚩尤。蚩尤與黃帝一樣都是一個龐大的部落聯盟體,蚩尤族首先發明使用戈、矛、戟等青銅兵器和頭盔。民間相傳蚩尤“闞姓”,“闞”意為“望”、“虎怒貌”。《太平御覽》卷78引《龍魚河圖》稱:“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述異記》稱蚩尤“食鐵石”、“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鬢如劍戟,頭有角。”《皇覽·冢墓記》:“蚩尤冢,在東平壽張縣闞鄉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氣出如匹絳帛,民名為蚩尤旗。肩脾冢,在山陽郡巨野縣重聚,大小與闞冢等。傳言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黃帝殺之,身體異處,故別葬之。”蚩尤旗是一種天文氣象景觀,包括彗星、北極光,《史記·天官書》:“蚩尤之旗,類彗而后曲,象旗,見則王者征伐四方。”
黃帝族與蚩尤族的戰爭,可能持續了一段很長的時期,其戰場大體在太行山一線,北起涿鹿,南越黃河。所謂“黃帝令應龍攻之(蚩尤)冀州之野”,表明冀州原屬蚩尤族的領地。《禹貢》九州之首為冀州,其范圍約包括今日山西省中南部、河北省大部,以及河南省的北部。春秋時尚有古國名冀,在今山西省河津縣。《淮南子·地形訓》:“少室、太室在冀州。”冀的字形可能指一種特殊的服飾裝束或某種地形地貌(古代地名之字,往往就是一幅地圖),其下半部的字形“異”相當于“黃”字里的“田”字符被移到了上面,兩者極為相近。或許“冀”字的本義是與“黃”相背,意為居住在這里的族群與黃帝族不同。據此可知是黃帝族的人發明了“冀”字,這也符合黃帝之臣倉頡造字的傳說。
經文“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云云,在記述黃帝族與蚩尤族發生的一場水利氣象戰的同時,也在客觀上記錄了先夏時期的自然氣候變遷。第一階段為“應龍畜水”,即上游的人筑壩截留水資源,不給下游的人用(不排除抬高水位后再突然放水,以沖毀下游農田、城池)。第二階段為“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即天降大雨,沖毀水利設施,淹沒農田。第三階段為“黃帝乃下女魃,雨止,遂殺蚩尤”,即氣候由潮濕多雨轉變為干旱少雨,黃帝趁勢出兵,一舉擊敗蚩尤。事實上,在歷史上某種氣候變化對甲地區有利而對乙地區有害的情況經常發生,嚴重時可導致民族、國家力量的此消彼長。第四階段為“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即氣候變得更加干旱,嚴重影響到農業生產和人民的生活。第五階段為“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女魃被安排到赤水之北居住,即赤水以北為干旱區,其他地區的氣候和降雨量恢復正常。所謂“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意思是當旱災發生時,要進行驅逐旱魃的巫術,并提前疏通排水渠道。
《五藏山經》記有許多能夠呼風喚雨的神人,此處風伯當系蚩尤族的巫師或以風為圖騰的部落,亦即羿射日除害之大風(鳳)。后世又傳風伯名姨,風神又名風姨或封十八姨。此處雨師或即《海外東經》中提到的雨師妾。女魃屬于黃帝族的旱神,由巫師裝扮。這些能夠呼風喚雨的巫師,其行為大體與“諸葛亮借東風”類似,即對氣象變化的規律有所認識,因此能夠預見到氣象變化,并選擇有利的氣象條件展開軍事行動。
綜上所述,蚩尤族應該是以種植水田農作物為主要謀生方式的族群,而黃帝族則是主要以種植旱田農作物為主要謀生方式的族群。因此,在雨水充沛的歷史階段,蚩尤族的勢力范圍就會擴展;而在降雨較少的歷史階段,黃帝族的勢力范圍就會擴展。相傳黃帝與蚩尤九戰九敗,這個階段當是雨水充沛時期,也是蚩尤族擴張時期。此后,黃帝一戰而勝蚩尤,表明氣候轉為干旱期,蚩尤族難以生存,不得不退回雨水多的南方。也就是說,根據先夏時期古氣候變遷信息,就可以推算出黃帝與蚩尤因水而戰的時間,估計其時間段大約在公元前7000年—前3000年之間。
第20節與第25節均提到犬戎國。犬戎國在《海內北經》里又名犬封國,其場景為“有一女子,方跪進柸食”。苗龍、融吾、弄明的形貌及其事跡不詳。苗有因由之意(苗裔),又指夏季田獵,苗龍或即龍的傳人。融意為火、光明,弄為戲耍、作事、扮裝,融吾與弄明意相近。郝懿行注謂:“(《漢書·匈奴傳》索隱引此經)又云‘黃帝生苗,苗生龍,龍生融,融生吾,吾生并明,并明生白,白生犬,犬有二壯,是為犬戎。’所引一人,俱為兩人,所未詳聞。”
袁珂認為此處犬戎神話蓋盤瓠神話之異聞,并進一步指出:“此一神話,或又與《海內經》所記‘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有關,或亦同一神話之分化也。此經‘馬狀無首,名曰戎宣王尸’之‘犬戎之神’,其遭刑戮以后之鯀乎?不可知已。”
其實,戎宣王尸乃盤瓠所殺之房王,房王即戎王,而房即天駟星、馬祖。《搜神記》稱,高辛氏為帝時,房王作亂,眾將不敵,高辛帝有五色犬名盤瓠,潛入敵營,咬房王首級而還,高辛帝妻以三公主,后生三男三女,男初生尚有犬尾,遂為犬戎國。《廣異記》稱,高辛時有人家生一犬,狀如小牛,主人怪而棄于道下,七日不死,主人復收之,以盤盛之獻高辛帝,遂名之盤瓠,后立戰功,帝妻以公主,生有七男。瑤族盤護王故事稱,龍狗盤瓠殺番王有功,高辛妻以三公主,俗稱狗王。畬族民間故事稱,高辛生于鳳凰山,隨風而長,成年后懸松枝火把為日,編柳條球為月,釘寶石補天裂而成星,后又創生植物、動物、人類,教人穿衣、牧羊、耕田;一日高辛耳癢,三年后爬出一條金蟲,置金盤上化為龍狗,此后事跡與盤瓠相類。
《淮南子·地形訓》云:“燭龍在雁門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見日,其神人面龍身而無足。后稷垅在建木西,其人死復蘇,其半魚在其間。流黃、沃民在其北方三百里,狗國在其東。雷澤有神,龍身人頭,鼓其腹而熙。”據此,犬戎國約在今日我國北方的陰山山脈一帶。
第26節提到了苗民。袁珂注:“驩頭國亦見《海外南經》,即丹朱國也。此云‘驩頭生苗民’者,蓋丹朱與苗民神話之異傳,明此兩族關系密切也。”并認為苗民厘姓亦黃帝之裔也。《世本·帝系篇》云:“堯娶散宜氏之子,謂之女皇,女皇生丹朱。”該族生活在秦嶺以南的丹水一帶,與三苗(又稱有苗、南蠻)關系密切。后來,因丹朱和三苗反對帝堯傳位于舜,被流放到南方,其后裔即驩頭民。但是,此處經文卻稱“顓頊生驩頭”,而且驩頭居住在“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或可表明該族群曾經從北方遠距離遷徙到丹水地區,后又再次遷徙到更偏遠的南方。《竹書紀年》稱:“后稷放帝朱于丹水。”《太平御覽》卷63引《尚書逸篇》云:“堯子不肖,舜使居丹淵為諸侯,故號曰丹朱。”《漢學堂叢書》輯《六韜》云:“堯與有苗戰于丹水之浦。”這是因為丹水乃南北交通要道,歷來均為兵家必爭之地。
俗話說勝者王侯敗者賊,丹朱、三苗也被丑化了。《神異經·西荒經》稱:“西方荒中有人,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胳下有翼,不能飛;為人饕餮,淫逸無理,名曰苗民。”民間傳說丹朱墓名單珠固堆,在今河南省范縣濮城黃河北岸的一個地勢高的村子里;丹朱本名叫麻,因瞎了一目,故名單珠;單珠欲害其父堯奪取帝位,就建了一個宮殿,想騙帝堯進去;帝堯識破其陰謀,讓單珠先進去,然后立即關上大門,命人運土將宮殿埋住,這里就成了單珠墓。丹朱城相傳在今河南省內鄉縣西南百三十里的丹水畔,民間故事稱丹朱來到丹水后,改邪歸正,為當地人做了許多好事,后在與發洪水的惡龍斗爭中不幸遇難,民眾將其葬在山崗,墓如羅圈椅子,坐北朝南。
《大荒四經》記有四方神與四方風,并稱東方曰折(應作析),南方曰因乎,西方曰夷,北方曰鹓。可以與之對比參照的是《尚書·堯典》的相關記載,即帝堯時代設有天文機構,其總管名曰羲和,其下屬有四名天文副官羲仲、羲叔、和仲、和叔,他們分別被派到東南西北四方,負責觀測四季之星(鳥、火、虛、昴),以預報節氣頒布節令,指導民眾的生產與生活,其中亦稱東方春季之民“析”、南方夏季之民“因”、西方秋季之民“夷”、北方冬季之民“懊”。不難看出,《大荒四經》的四方名稱與《堯典》的四方名稱乃同一體系,折與析字形相近而訛變,鹓當原作懊,意為冬季取暖之貌。根據歲差現象,如果堯典四星為中星觀測,其時在四千年前左右;如系偕日沒觀測,其時則在七八千年前。所謂歲差是一種天文現象,是指地球自轉軸環繞垂直黃道面的軸線作緩慢的圓錐運動,周期約為25800年(大約每71.6年移動1度),它導致北天極在恒星背景中的周期位移變化,以及地球赤道和黃道的交點(即春分點和秋分點)沿黃道向西移動;用通俗的話來說,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北極星,在相同的季節里古人所看到的恒星區域與今人所看到的也不同。
縱觀《大荒四經》的內容,好像是對著一幅幅壁畫進行的文字解說。事實上,中國至少在殷商時期就已經有了壁畫,《說苑·反質篇》引《墨子》佚文云:殷紂時期“宮墻文畫”、“錦繡被曾”,而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殷墟小屯考古時亦曾發現建筑壁畫的殘片。因此,《大荒四經》所謂“有神,人面獸身”云云,很可能就是對壁畫內容的文字描述。其大概是在一處廟宇里,東南西北四壁分別繪有《大荒東經》、《大荒南經》、《大荒西經》和《大荒北經》內容的壁畫。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屈原在觀看神廟里四壁的壁畫時創作出《天問》。《拾遺記》卷四記有,秦始皇元年,騫宵國獻刻玉善畫工名裔,“工人以指畫地,長百丈,直如繩墨。方寸之內,畫以四瀆、五岳、列國之圖”,其畫面內容亦類似《山海經》,充分表明中國壁畫歷史源遠流長。
上一篇:《山海經鑒賞·大荒四經·大荒東經》鑒賞
下一篇:《山海經鑒賞·大荒四經·大荒南經》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