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聽途說
清代文言短篇傳奇小說集。十二卷一百十三則。作者潘綸恩(1796—1855),字煒玉,又字葦漁,號籜園,室號籜月山房,安徽涇縣人。成書于清咸豐三年(1853)。
現存主要版本有清光緒上海“申報館叢書”排印本。1996年黃山書社“筆記小說名著精刊”排印本。
此書作者潘綸恩一生功名坎坷,年屆而立才考中秀才,此后,屢試不第,以生員終老。三十歲后,離家游幕,浪跡各地,漫游大江南北,十余年不歸。在此期間,他豐富了閱歷,熟悉了社會,品味了人生,并收集了大量素材。對此,他解釋為:“將藉以有成。”為后來的小說創作打下了基礎。他身處清朝由盛轉衰之際,目睹世風愈下,自然感慨萬分。首篇《屠鈐》,以調侃之筆寫書生屠鈐,屢次赴試,連秀才也無法撈到,表明他對科舉制度的忿然不平。書中所寫故事以當時的市井傳聞為主,描寫吏治、民風和人倫種種不堪之狀,多數是行兇、奸殺、行騙等社會畸形之態。不少小說對吏治黑暗,官場腐敗予以揭露和抨擊,把當官的愚昧貪婪,荒淫好色,枉法徇私,殘暴酷虐,推諉塞責各種丑行暴露無遺。《董琳》寫茶商董琳在旅店殺死了一只幼狐,后受狐精報復,發了神經病,犯下“謀逆”案,結果家破人亡,絕了宗嗣。影射當時的封疆大吏制府陳公為保烏紗帽,草菅人命,把一個瘋子的行為,釀成大獄,株連幾十家,官場黑暗,令人齒冷。《旅店冤鬼》中,周某得官上任,夜宿旅舍,有冤魂告狀,且已發現尸體。他竟連夜束裝,三漏即發,逃之夭夭。當官的不能盡心于民,認為事不關己,誰肯于黑暗獄中撥云見日呢? 《江本直》中,酷吏臬使周公,既兇狠又愚蠢,他打人用的竹篦厚一寸許,“每自下公案,親自行刑,杖二十,犯人無不斃命。又曾以兩指挖出人犯的眼珠。”如此父母官,衙門直似虎口了。當時社會民風每況愈下,在金錢的驅使下,爾虞我詐,屢見不鮮。《焦德新》篇,敘焦德新攜帶萬金,往蘇州經商,花重金買妾受騙之事。新娘是一個洋制假人,他憤而將“她”投之于水。不料,“女方”得訊,又以殺人滅尸罪要挾,直至萬金蕩盡才罷休。《盜僧》篇中,佛門凈地變成了淫窟,袈裟之下包藏了盜賊之心。作者對當時這一人欲橫流的末世社會,進行了廣泛的刻畫與描寫。從通奸、偷情、賣淫、嫖娼及吸食鴉片而引出的奸殺、仇殺、搶劫、偷盜、詐騙等等惡行,層出不窮。
全書故事結構完整,語言敘述半文半白,曲盡委婉。作者善塑社會眾生之相,筆法細膩,刻畫不同人物的性格,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扶路傒童
孤兒某甲,為算命瞎子的導盲童子。他生性狡黠,多巧思。用木板刻制兩條龍形,晚上仰臥在上面,日久,背上有清楚的龍形印痕。又把來找瞎先生算命人的年庚八字登記在冊子上,積了一大本,把自己的名字列在冊首,注上“當立某甲為教主”。把名冊裝進石匣,埋在城外一棵大樹下。效學當年陳勝、吳廣的篝火狐鳴之法,燃燒硫磺來引人注意。老百姓晚上看見火光,大為驚異,更在樹下挖得石匣,發現了名冊,一時哄動,吃素入教的人很多,某甲立為教主。官府恐其作亂,擬發兵收捕。新任江西某縣令銳身請任,率兵圍而捕殺。教民驚起,慘泣悲啼,而重圍似鐵桶,逃竄無門。官兵不論老幼,見一個殺一個。為逃過斷頭之慘,上吊投繯的不計其數。村落間的一池一沼,無不填滿尸首。唯教主某甲漏網,雖派兵四處搜捕而未得。
金陵騙
南京多拐騙之徒。一日,有湖南客商來,戴五品頭銜,服飾華麗,車馬顯赫。隨從二仆,皆俊美少年。至昆和綢緞莊購買綾錦,指名選貨,確是行家。從上午開始,直至傍晚,才選定貨物,談好價格,總值銀子三千兩。湖南客取出銀票一張交給店主。店主派人去銀號照驗,不假。于是,店主設宴,留客晚膳。客之二仆又向店主索要袍褂服裝,說:“主人本來不到你店購買,是我倆極力拉他才照顧你們的生意。”喋喋爭執不休,店主不允。二仆也怒:“你昆和莊不做這筆買賣,我們可以去別處買,你把銀票還出來。”店主交還銀票,即去告訴湖南客。客大怒,斥責二仆無禮,又打了耳光,命他們交出銀票,還給店主,立即逐出店門。于是賓主繼續飲酒盡歡而散。湖南客從容裝貨,揚長而去。次日,店主持銀票去銀號兌銀,不料,銀票已被調包為假票,等于廢紙一張。
盜僧
章太史未第時,偕同邑書生章圖珊同赴秋闈,到達省城,借住在聚寶門外雨花寺里。寺廟宏敞,和尚再三關照:“長老厭煩嘈雜,請以佛殿為界,勿去殿后亂走。”一日,兩生悄悄地走到殿后去看,寂靜無人,不覺直達方丈室。正在張望之間,忽然發現佛樓上有婦女蹤跡,不覺大驚失聲。樓上和尚亦已發覺有人竊窺,厲聲大呼:“送死鬼,是自投羅網也!”章圖珊素有膂力,膽壯不懼,但動武沒有兵器,見僧廚有鍘草之巨刀,遂去鍵抽刀,奮身沖上樓梯。和尚不及提防,被砍斷一條手臂,跳墻而去。二人上樓搜索密室,找出四個女子。廟里和尚聞訊,齊來跪地求恕。蓋兇僧乃大盜削發,強占寺廟以避風也。章曰:“盜僧已逃走,可以不報官。應當追捕兇僧歸案。”眾僧受命而出。又召集涇縣客商數十人去追捕盜僧。實際上,兇僧逃出寺院,覓舟求渡,因斷一臂,形跡可疑,已落入公差捕快之手,終于伏法。四女子被詢明鄉里而送之歸家。
枕乾庵
城西南八十里有枕乾庵。庵中老頭陀善居積,藏金巨萬。后遭盜劫,乃設防御盜。但盜患可御,家賊難防。頭陀死后,弟子法寶乃是一個敗家子,不數年,廟產殆盡。幸后繼者勤于農業,寺院才免于荒蕪。偶遇暴雨,佛壁倒塌,露出藏金千錠,廟里以此銀蓋書舍數十間,供近村讀書人作攻書之地。外人皆以為老頭陀的藏金未盡,只是不知埋在哪里罷了。近村有學究包某,年已三十,一日,進庵訪僧不遇,隨堂吃齋后,偶步佛堂。見兩只白鼠爭逐至蓮花座之側而失其所在。包某竊喜,以為已探知頭陀藏金之所,隱而不發,欲圖獨占巨金。歸家后,借故與妻子尋釁,忿而離家,到枕乾庵落發為僧。進庵后,晨夕留意窖藏;夜闌人靜時,搜索幾遍。數年不得,意興亦淡然矣。因復蓄發,重歸紅塵,然妻孥已非所有。兼之筆墨俱無,無生業可理。只得一筐一杖,往來市肆間,學伍子胥吹簫故事。
逆子
城北有個地方叫山門。山門姥姥,丈夫早死,僅有一子,忤逆不孝。媳婦倒是賢惠,孫子剛滿周歲。一日,姥在家熬粥,火力正旺,沸湯騰涌。姥抱幼孫急急上前,要掀開鍋蓋,止住沸涌。不料,沸湯上揚,抱中幼兒驚跳,墮于釜中而死。媳知逆子快要回來,急遣姥回外家暫避。逆子歸家,問及兒子。妻稱幼兒暴疾夭殤,婆母年邁,過度傷心,已讓她回外家暫住。逆子怏怏不樂。鄰婦無知,在旁嘆息道:“老人失手,竟斃隹兒,深可憫也。”逆子得知真相,暴怒,然不露于形色,懷刀去外家,欲殺老母。外家表妹見他神色不善,私下對自己母親說:“姥姥回去,必無好事。不如拖遲些日子,讓他怒氣平一下才好。”舅母卻認為不妨。女兒又請派傭工護送。舅母說:“兒子能把母親怎么樣?”就放姥姥隨逆子歸家。逆子竟在路上把老母殺死了。事發到官,官以情節嚴重,有礙自己做官前程,不欲詳決。命鞭逆子八百,皮肉盡碎,而氣猶未絕,因掘坎,倒身而埋之。
上一篇:《通天樂》介紹|賞析
下一篇:《郭青螺六省聽訟錄新民公案》介紹|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