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歸莊圖
明·張路作
絹本淡設色
縱一八三.五厘米
橫一一○.五厘米
藏故宮博物院
張路的山水畫,繼承并發展了馬遠、夏圭和戴進的畫風,筆墨健拔淋漓,氣勢壯闊,生氣勃勃,是浙派中的重要畫家。《風雨歸莊圖》是其代表作之一。
此圖旨在描寫“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景象,讓人體味到狂風大作、烏云滿天、山雨欲來的景象。中國傳統山水畫對風和雨的表現,不像西洋畫那樣直接用筆觸描繪,也不像現代山水畫用灑礬水等技法表現,而是采用含蓄喻意的表現手法。作者十分重視環境和氣氛的描寫,以獲得風雨之感。山雨欲來風先起,張路抓住了這一規律,在“風”字上作了精心刻畫。請看:樹木被狂風吹彎了腰,枝葉齊向右方傾倒,尤其是近處巖石上的兩株大樹,雖然粗壯挺拔,似乎已經不住狂風的襲擊而彎腰低頭。遠山上的小樹,由于山高風大,有的被風吹折,有的快被連根拔起……
此圖人物雖小,但有點睛之妙。圖中共繪三人,左邊石橋上為一漁夫,由于狂風大作,山雨欲來,正肩荷漁網,急切而歸。右邊山道上為一琴童,也預感到山雨來臨,抱琴頂風而回。屋內臨窗坐著一長者,被狂風所驚,正探身張望窗外。三者雖身份不同,但作者通過對各自神態的逼真描寫,成功地渲染了“山雨欲來”這一特定環境和氣氛,這對于主題和畫意的充分表達是至關重要的。
此圖在筆墨形式上亦有獨到之處,充分利用絹不易暈化的特性,多用濕筆和濃墨,水墨淋漓,筆墨勻和,加上淡墨大片渲染,顯得墨氣森然,煙云滿紙。山石畫法,近似馬、夏及戴進的帶水斧劈法,但又有所不同。他將皴與染,線與面,筆、墨、水,以及酣暢的濕墨與干渴的飛白相結合,且多用臥筆橫向揮掃,筆力雄健,水墨渾然,具有風感和動勢,與環境的描寫是相協調的。樹的畫法,多以短筆道橫向畫出,疏密、交錯、遠近、濃淡十分自然。遠山上的小樹,由于烏云籠罩,故用濃墨,亦以橫筆點出,與整個山體的用筆相和諧。
風雨歸莊圖
浙派是我國明代初期興起的一大山水流派,它是在南宋馬遠、夏圭畫派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創始者為戴進,嫡傳有吳偉、張路、蔣嵩等。吳偉、張路學戴進又有所變,又被稱為“江夏派”。浙派山水蒼勁壯拔,水墨淋漓,獨具風貌,但由于其氣勢外露,少含蓄,且作者多為民間畫工出身,故不為后世墨林所重,以至褒貶不一。張路的山水畫較之戴進、吳偉更為狂悍,劍拔弩張,故備受董其昌、莫是龍等人責難,斥為“野狐禪”。盡管如此,浙派作為中國山水畫史上的一個重要流派,有其功績,影響亦是深遠的。張路作為浙派中的重要一員,在藝術上的成就和地位是不容抹殺的。
上一篇:《漁樂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漁舟讀書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