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答問》的主要內容,《書目答問》導讀
《書目答問》是一部指導治學門徑的舉要目錄。清張之洞撰。書成于清光緒元年(1875)張之洞任四川學政期間,次年在四川成都精刻出版,并附有光緒元年九月的作者自序。該本幾經修補,多次印刷,后又有光緒五年(1879)湘鄉成邦干刻本、貴陽王秉恩校刻本,光緒二十一年(1895)上海蜚英館石印本,光緒二十三年(1895)盧靖《慎始基齋叢書》本,光緒三十年(1904)江人度箋補本。1931年由南京國學圖書館排印出版的《書目答問補正》,是范希曾依據四川精刻初印本所撰,它使《書目答問》的面貌起了較大的變化。1935年黎錦熙的《新書目答問》則是《書目答問》的索引本。以上各本中,以王秉恩貴陽校刻本、江人度箋補本為好,而長期通行的是王秉恩的貴陽本。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一字香濤,號壺公,又號無競居士,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同治二年(1863)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浙江鄉試副考官、湖北學政。同治十二年(1873)任四川學政。次年在成都創建尊經書院。后歷任兩湖、兩廣、兩江總督,至體仁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兼管學部。他主張“舊學為體,新學為用”。大力提倡經史實學,在兩湘總督任內創辦了京漢鐵路、漢陽鐵廠、萍鄉煤礦等,是清末洋務派代表人物。 著有《壺公師考證金文稿》、《勸學篇》、《輶軒語》、《廣雅堂詩集》、《書目答問》等。
《書目答問》全書5卷36類,有附錄,約二十萬字,共收書2200種左右。書前有《書目答問略例》。卷一“經部”分“正經正注”、“列朝經注經說經本考證”、“小學”3類。卷二“史部”分為“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古史”、“別史”、“雜史”、“載記”、“傳記”、“詔令奏義”、“地理”、“政書”、“譜錄”、“金石”、“史評”14類,為區別古今學術,在本卷中列“古史”類,以辨明源流。卷三“子部”分為“周秦諸子”、“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算法”、“術數”、“藝術”、“雜家”、“小說家”、“釋道家”、“類書”13類,按學術發展源流,在本卷專立“周秦諸子”一類,也稱“古子”,以別于后之諸子;并按學術發展實際,分儒家為“議論經濟”、“理學”、“考訂”3小類;根據張之洞主張的“中學為體”,在“天文算法”類首先列出“古天算書”,分為“中法”、“西法”、“兼用中西法”。卷四“集部”分為“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4類,清人別集按各家學派細分為“理學家集”、“考訂家集”、“古文家集”、“駢體文家集”、“詩家集”、“詞家集”6小類。卷五“叢書部”分“古今人著述合刻叢書”、“清代一人著述合刻叢書”2類。書后有附錄二:1、別錄,記初學之書;2、“清代著述諸家姓名略”,將清代學者分隸于經學家、史學家等10余類中,從中可以約略窺見清代學者治學專長及所屬流派。著錄各書,均列出書名、卷數、作者、通行易得本,間有簡明按語,指示易讀本、善本、別名,并簡介內容。
該書是為答復學生“應讀何書”、“書以何本為善”而撰寫的,作者的目的是很明確的,因此本書在選擇收錄圖書時往往具有“馭繁就簡”的特點。如歷代有關研究《詩經》的著作不下數百種,張氏選取了50余種,如孔穎達《毛詩正義》、陳奐《詩毛氏傳疏》、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等一些主要著作均包括在內。歷代研究李白、杜甫的著作為數極多,而本書中僅選取王琦注《李太白集》及仇兆鰲《杜詩詳注》、楊倫《杜詩鏡詮》等數種。除收錄歷史上流傳下來的重要古籍和它們的主要注本外,本書還收錄了若干天文術數及克虜伯《炮說》、《行軍測繪》等應用科學方面的翻譯著作。這種提綱挈領式的介紹方法,對一般初學者來說,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參考作用。
該書的第2個特點是在分類方面,突破傳統的四部分類法,在經、史、子、集四部之外,新增“叢書”部,成為經、史、子、集、叢五分法。“叢書”部列舉古今合刻及清代一人自著叢書一百余種,在圖書分類方面表示了作者自己的觀點。
該書的第3個特點是每書之下均列舉若干比較重要和常見通行的版本和注本,并加以適當的比較和評論。版本方面,如卷一“四書考異”條下說:“原刻本總考、條考各半,學海堂本止條考36卷”。卷二“欽定二十四史”條下有“北監本、掃葉本、陳本、坊繙毛本有脫誤。”有的指出各本的差異,有的指出各本的優劣,的確可以幫助讀者節省不少摸索時間。注本方面,如卷一郝懿行“爾雅義疏”條下注“郝勝于邵”。在錄出注本的同時,本書還注意介紹和分析其特點,如卷四“杜詩詳注”與“杜詩鏡詮”條下云:“杜詩注本太多,仇、楊為勝。”又如卷四蔣之翹“柳河東集輯注”條下云:“此本通行。宋人柳文音辨五百家注已括此書內。”也有的提示書籍內容,如卷二圖理琛“異域錄”條下云:“多紀俄羅斯地理。”這些對讀者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該書的第4個特點是錄書重學術、重實用、重后出。《書目答問·略例》說:“凡無用者,空疏者、偏僻者、淆雜者,不錄。古書為今書所包括者不錄。注釋淺陋者、妄人刪改者、編刻訛謬者,不錄。舊槧舊鈔偶一有之,無從購求者,不錄。”本著這個原則,《書目答問》向讀者不但推薦必讀之書,而且只要有學術價值,縱然還未刊行或已刊而未見,也要推薦,使讀者知道這門學問還有哪些值得參考的書。在著錄版本時,不求古不古,只求善不善。
當然,該書還存在著一定問題,如在選錄圖書時繼承了《四庫全書》的正統觀念,排斥了對戲曲、小說的收錄,以及對《四庫全書》修書時被禁毀的一些書籍沒有作應有的補充。但是瑕不掩玉,《書目答問》在目錄學史上仍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早在《書目答問》問世以前,清高宗弘歷曾下令修纂了一部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叢書——《四庫全書》,并為所收各書撰寫了提要,編成《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從此到《答問》問世的100多年里,又出現了大量有價值的著作,這樣就需要進行新的探索,需要一部簡約并反映新成果的目錄著作,《書目答問》擔負起了這個任務,它是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后出現的影響最大的目錄書,在擴大讀者知識面、指導治學門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書目答問》書出,使當時一般“聲名不出里巷”的“讀書士子”的眼界大為開闊。
該書的成就和價值,從它問世以來既深受學者重視,對它的研究經久不衰。校、注、釋本大量出現,范希曾的《書目答問補正》在前人校、注、釋的基礎上,補錄大量新書,并做了糾誤補闕工作,是最有影響的著作。本書主要補《答問》問世后“五十年間新著新雕未及收入”者,并正其“小小訛失”,它收錄圖書1200種左右,其中部分為《答問》未收而加以補充的,此類書籍其性質往往與原書相近,經補充后,讀者對此可得到一個較完整的認識。還有部分書籍為《答問》成書后清人及近人研究成果,其成就超過前人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答問》至《補正》這50年間學術研究的主要成果。《補正》最重要的一點還在于增補了未刊刻的稿本材資達145種,并詳加著錄,盡量提供有關線索,對治學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另外,《補正》還補足或糾正了《答問》漏略或訛誤的書名、卷數、作者姓氏、刻書年代等近百處,并繼承《答問》的傳統,在部分書籍下附加了按語,這些按語或對書籍加以評論,或提示大致內容,或指出《答問》訛誤,均給予讀者以有益的啟示。
經過《補正》的大量補充,豐富了《答問》的原有內容,在擴大讀者知識面和進一步提供更多研究線索等方面做出了它應有的貢獻,有著較高的使用價值。
除此而外,袁行云還就《書目答問》的性質、特點及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門研究,為對本書的宏觀研究開辟了新路。
參考文獻
- 1.范希曾:《書目答問補正》,中華書局,1963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 2.袁行云:《〈書目答問〉和范希曾的〈補正〉》,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
上一篇:《書法正傳》的主要內容,《書法正傳》導讀
下一篇:《書譜》的主要內容,《書譜》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