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政治的倫理范疇?!凹椤迸c“忠”相對,也是就人品而言?!凹槌肌币话闶蔷鲗櫺诺慕迹彩峭媾幱?、媚惑君主、結黨營私、陷害忠良、搞亂朝政,甚至“挾天子以令諸侯”者,都在“奸臣”之列。《管子·明法》:“奸臣之敗其主也,積漸積微使主迷惑而不自知也。”《韓非子·奸劫勢臣》:“凡奸臣,皆欲順人主之心,以取信幸之勢者也?!笨梢姟凹槌肌倍际蔷鞯膶櫝?,所以古代有“大奸似忠”的說法。一般而言,“奸臣”這一惡謚并非當道君主贈給寵臣的,而是輿論或史論對君主寵臣的“蓋棺定論”。事實上,“奸臣”是昏君或庸君造成的,但輿論或史論對于昏君或庸君總是持寬容的態度,而將種種罪惡歸咎于“奸臣”,古人有非常形象的說法,叫作“浮云蔽日”。這樣,“奸臣”就成了昏君的替罪羊,如楊國忠之于唐玄宗,丁謂之于宋真宗等。事實上,“奸臣”有罪,昏君或庸君也罪責難逃。不過,古人卻很難接受這種觀念,尤其是忠厚善良的中國百姓,絕不愿或不敢懷疑被奉為神圣的帝王會犯什么錯誤,一切罪惡都是“奸臣”造成的。在傳統的戲曲小說中,“奸臣”都是十惡不赦的反面形象,就說明了這一點。
上一篇:什么是《忠臣》
下一篇:什么是《貳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