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典故·吳鉤
【出典】 東漢·趙曄《吳越春秋》卷四《闔閭內傳》:“(闔閭)命于國中作金鉤,令曰:‘能為善鉤者,賞之百金。’吳作鉤者甚眾,而有人貪王重賞也,殺其二子,以血釁金,遂成二鉤。獻于闔閭,詣宮門而求賞。王曰:‘為鉤者眾,而子獨求賞,何以異于眾夫子之鉤乎?’……鉤師向鉤而呼二子之名:‘吳鴻、扈稽,我在于此,王不知汝之神也。’聲絕于口,兩鉤俱飛,著父之胸。吳王大驚……乃賞百金。遂服而不離身。”
【釋義】 傳說春秋時,吳王闔閭命國人作金鉤,懸以重賞。有人殺二子,以血涂鉤鑄成兩口彎形寶劍獻上。雙劍神異,呼名相應。后因用“吳鉤”作為詠寶劍的典故。
【例句】 ①春山斂黛低歌扇,暫解吳鉤登祖宴。(歐陽修《玉樓春》[春山斂黛低歌扇]132)這里以“吳鉤”喻指自己腰間寶劍。②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1869)這里用看吳鉤揭示作者急于殺敵立功的情懷。
上一篇:典故《吳蠶三眠》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吳霜點鬢》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