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番國志》的主要內容,《西洋番國志》導讀
《西洋番國志》是一部海外聞見錄。全書1卷。鞏珍著。鞏珍號養素生,南京人,生卒年不詳。航海家,士兵出身。宣德五年(1430)至八年(1443),鄭和最后一次下西洋時,他作為幕府書記,往還3年,歷國20余個,憑通事(這里指馬歡)轉譯,記錄了各國風土民俗。歸后于宣德九年 (1434)撰成此書。同《瀛涯勝覽》、《星槎勝覽》一起,并為有關“鄭和下西洋”的最初史料。全書共20則,卷首收有永樂至宣德年間的詔書三篇。今有1961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向達校注本(1982年重印。)
《西洋番國志》記述了20多個國家的地理情況、人民生活及貿易交往。所記之國有占城國、爪哇國、暹羅國、歸港國、婭嚕國、滿剌加國、蘇門答剌國、那姑兒國、黎代國、喃勃里國、溜山國、榜葛剌國、錫蘭國、小葛蘭國、阿枝國、古里國、祖法兒國、忽魯謨斯國、阿丹國、天方國。名稱和先后次序,與《瀛涯勝覽》大致相同,但內容略異。記述方式,仍以鄭和船隊經歷的國家分篇。
《西洋番國志》對明王朝與南洋各國(今東南亞各國)的交往,有著較詳記載,如提到貿易聯系,記有爪哇國“買賣俱用中國銅錢”,歸港國“行市交易用中國錢并布帛之類”等。對于中國人去南洋謀生、居住,《西洋番國志》云: “杜板,番名賭班,此地約千余家,中國廣東及漳州人多逃居于此,以二頭目為主。”又云:“杜板向東行半日許至新村,番名革兒昔。此地原為枯灘,因中國人逃來,遂名新村,至今村主廣東人也。”又云:“爪哇國”“人有三等”,“一等唐人,皆中國廣東及福建漳、泉州下者逃居于此”。這些移民的記載,是15世紀我國人民參與開發南洋地區的證明。
《西洋番國志》也是研究15世紀航海史的重要資料。如本書“自序”云:當時下洋,“惟觀日月升墜,以辨東西,星斗高低,度量遠近。皆斫木為盤,書刻干支之字,浮針于水,指向行舟,經月累旬,晝夜不止”。這種“牽星過洋”,以水羅盤定向的方法,表明我國在航行術方面已能夠運用 “海洋航行法”,即在見不到地面目標(山、島或其他標志)的情況下,在大洋大海中航行,可依靠羅盤和特定的星座(如北極星、華蓋星等)的高度和位置判斷航向,指導遠洋航行。本書還記載了航隊出航之前,先要預航福、廣、浙,先取駕船民梢中有經驗下海者,稱為火長,用作船師。火長的職掌,為領執“針經圖式”(類似于航海針經的書或圖)。船師皆講究行海之法,“要在更數(將1天分為10更,作為計時單位。也可用來表示航行距離,1更約60里)起止,計算無差”。出航船只的規模很大,其所乘之“寶船”,“體勢巍然,巨無與敵,篷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
本書在記事上,還參考了《島夷志略》、《真臘風土記》等書一些資料,文字瞻雅,則過馬 (歡)書一籌。書中關于水羅盤、針經圖式在航海中的應用,以及寶船規制與積貯淡水方法等,尚可補馬書、費書之不足。《瀛涯勝覽》、《星槎勝覽》脫文誤字亦賴本書比勘得實。
參考文獻
- 1. 楊正泰:《中國歷史地理要籍介紹》,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 2. 宋正海、郭永芳、陳瑞平: 《中國古代海洋學史》,海洋出版社,1989。
- 3. 王成祖:《中國地理學史》(先秦至明代)(增訂本),商務印書館,1988。
- 4.鞏珍:《西洋番國志》,中華書局1961年向達校注本。
上一篇:《西漢會要》的主要內容,《西漢會要》導讀
下一篇:《西游錄》的主要內容,《西游錄》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