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氣
釋義
意為作戰要靠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第二次、第三次擊鼓時,士氣就衰弱、消失了。比喻趁勁頭大時一下子把事情做完,不間斷。
出處
春秋·左丘明《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故事
春秋時期,齊國發兵攻打魯國。魯莊公打算迎戰,平民曹劌前來拜見,提出了取信于民方可以戰的觀點,并請求前往觀戰。于是,魯莊公請他與自己同車而行。當時,兩軍已經在長勺擺好了陣勢。魯莊公見齊軍擊鼓進軍,便要出兵迎戰。曹劌急忙阻止他說:“不行,現在還不到出擊的時候!”直到齊軍擊了三次鼓以后,曹劌才說:“現在可以出擊了。”魯莊公立即下令進軍,結果大獲全勝,齊軍狼狽而逃。魯莊公正想下令追擊齊兵,曹劌又說不可以。他下車仔細觀察齊軍留下的車轍印,又登上車軾觀望后,才說:“現在可以追擊了!”魯軍乘勝追擊,把齊軍全部趕出了國境。
事后,魯莊公問他這樣做的原因。曹劌解釋說:“士兵作戰憑借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時,軍隊的士氣最旺盛;第二次擊鼓時,士氣就有些衰落;到了第三次擊鼓時,士氣就全部懈怠了。當對方士氣低落、兵無斗志時,我軍卻精力充沛、士氣旺盛,所以打敗了敵人。齊國軍力雄厚,也許會先設下伏兵,以詐敗引誘我們,所以在觀察到齊軍撤退留下的混亂車轍印和倒下的軍旗時,才敢放心追擊。”聽了這番話,魯莊公不禁十分佩服曹劌的軍事才能。
用典
原來紳嘯庵紳學士,自從那天從沈中堂宅子里回去,原想一鼓作氣,留個千載不朽的好名兒。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
上一篇:成語《一鳴驚人》釋義|出處|故事|用典|
下一篇:成語《七擒七縱》釋義|出處|故事|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