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風土完厚,人質直而尚義,風聲習氣,歌謠慷慨,且有秦漢之舊。至于山川之勝,游觀之富,天下莫與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樂居焉。
予年二十許時,侍先人官略陽②,以秋試留長安中八九月。時紈綺氣未除,沉涵酒間,知有游觀之美而不暇也。
長大來,與秦人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聞談周、漢都邑,及藍田鄠③杜間風物,則喜色津津然動于顏間。
二三君多秦人,與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常約近南山④,尋一井田,營五畝之宅,如舉子結夏課時,聚書深讀,時時釀酒為具,從賓客游,伸眉高談,脫屣世事,覽山川之勝概,考前世之遺跡,庶幾不負古人者。
然予以家在嵩前,署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于歸也。清秋揚鞭,先我就道,矯首西望,長吁青云。今夫世俗愜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貲華屋”,皆眾人所必爭,而造物者之所甚靳⑤,有不可得者。若夫閑居之樂,淡乎其無味,漠乎其無所得,蓋自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貪,人何所爭,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諸君,明年春風,待我于輞川⑥之上矣。
(《遺山先生文集》)
注釋①引——古時文體名,跟“序”差不多。②略陽——古代地名,今甘肅天水以北一帶。③藍田——縣名,屬陜西,以出產美玉而著名。鄠(hu)杜,鄠縣杜陵。鄠縣,在陜西省,今作戶縣。杜陵,漢宣帝陵墓。④南山——終南山,屬秦嶺山脈,陜西西安市南。⑤靳(jin)——吝惜,不肯給與。⑥輞(wang)川——水名,又名輞谷水。在陜西藍田縣南,風景幽美,有唐詩人王維別業。
賞析這是一篇送別友人的小序。但作者沒有拘泥于俗套,既不敘惜別之情懷,也不記臨別之贈言,而是別具匠心,借離別的話題,批評了現實的污濁,更表達了自己高遠的志趣。因為所送友人都是秦中人,所以全文以贊美“關中風土完厚”為首起,為綱領,從始至終,既不離秦中風物這個主軸,又表現了送友之意,抒發了個人之情,且隨著情緒的變換,自然行文,既一波三折,曲折有致,又層次分明。
文章一開始便盛贊關中的“山川之勝”,是“天下莫與為比”的好地方,當然也是作者傾心向往的去處。
但是,作者沒有緣此思路抒寫下去,而是自然宕出一筆,寫自己“二十許時”,曾隨父居略陽,但因紈袴習氣未除,雖身在秦中,卻不會領略其山川風物之妙,充滿著對青年時期年幼無識,追求浮華享樂的悔恨。正因為有著昔日的遺憾之情,便自然記敘自己隨著年齡的增長,“與秦人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對關中地理、歷史、風物更了解、更熟悉,因而更增加了對關中的愛慕,此時對關中之情較之往日,是更深更厚。
由于對關中已懷著深深的眷戀,而友人“二三君多秦人”,便自然勾畫出與朋友一道歸隱秦中的人生理想。設想細致、清遠而灑脫。既有歸耕田園的生活設計,又有讀書之樂,飲酒之趣,縱情闊論的快意,擺脫世事煩擾的輕松,游山玩水的暢快。
然而,理想雖然美好,自己卻要回嵩前探家,不能與諸友同行。看著朋友們“清秋揚鞭,先我就道”,他只好“矯首西望,長吁青云”,無限羨慕之情,深沉惜別之概溢于言表。這自然引出了他最后的議論,表現了他對追求“美食大官,高貲華屋”的庸俗世情的厭惡,對閑居之樂的向往,終于發出了“行矣諸君,明年春風,待我于輞川之上”的深情囑咐,在懷著擺脫塵網的希望中結束全文。
全文筆墨清簡,意趣高雅,含意深遠。既有對世情險惡的厭惡,對官場的鄙棄,對昔日誤落宦海的悔恨,更有與官場決絕的決心,情深意長,耐人品味,發人深省,可謂余音裊裊,韻波粼粼。
上一篇:《誡兄子嚴、敦書》原文|賞析
下一篇:《貧樂庵記》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