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起來,就走到那座小石橋上。摸一摸橋石,竟像還帶點熱。昨天整天里沒有一絲兒風。晚快邊響了一陣子干雷,也沒有風,這一夜就悶得比白天還厲害。天快亮的時候,這橋上還有兩三個人躺著,也許就是他們把這些石頭又困得熱烘烘。
滿天里張著個灰色的幔。看不見太陽。然而太陽的勢力好像透過了那灰色的幔,直逼著你頭頂。
河里連一滴水也沒有了,河中心的泥土也裂成烏龜殼似的。田里呢,早就像開了無數的小溝——有兩尺多闊的,你能說不像溝嗎?那些蒼白色的泥土,干硬得就跟水門汀差不多。好像它們過了一夜工夫還不曾把白天吸下去的熱氣吐完,這時它們那些扁長的嘴巴里似乎有白煙一樣的東西往上冒。
站在橋上的人就同渾身的毛孔全都閉住,心口泛淘淘,像要嘔出什么來。
這一天上午,天空老張著那灰色的幔,沒有一點點漏洞,也沒有動一動。也許幔外邊有的是風,但我們罩在這幔里的,把雞毛從橋頭拋下去,也沒見他飄飄揚揚踱方步。就跟住在抽出了空氣的大筒里似的,人張開兩臂用力行一次深呼吸,可是吸進來只是熱辣辣的一股悶。
汗呢,只管鉆出來,鉆出來,可是膠水一樣,膠得你渾身不爽快,像結了一層殼。
午后三點鐘光景,人像快要干死的魚,張開了一張嘴,忽然天空那灰色的幔裂了一條縫!不折不扣一條縫!像明晃晃的刀口在這幔上劃過。然而劃過了,幔又合攏跟沒有劃過的時候一樣,透不進一絲兒風。一會兒,長空一閃,又是那灰色的幔裂了一次縫。然而中什么用?
像有一只巨人的手拿著明晃晃的大刀在外邊想挑破那灰色的幔,像是這巨人已在咆哮發怒;越來越緊了,一閃一閃滿天空瞥過那大刀的光亮,隆隆隆,幔外邊來了巨人的憤怒的吼聲。
猛可地閃光和吼聲都沒有了,還是一張密不通風的灰色的幔!
空氣比以前加倍悶!那幔比以前加倍厚!天加倍黑!
你會猜想這時那幔外邊的巨人在揩著汗,歇一口氣;你斷得定他還要進攻。你焦躁地等著,等著那挑破灰色幔的大刀的一閃電光,那隆隆隆的怒吼聲。
可是你等著,等著,卻等來了蒼蠅。它們從齷齪的地方飛出來,嗡嗡的,繞住你,釘你的涂一層膠似的皮膚。戴紅頂子像個大員模樣的金蒼蠅剛從糞坑里吃飽了來,專揀你的鼻子尖上蹲。
也等來了蚊子。哼哼哼地,像老和尚念經,或者老秀才讀古文。蒼蠅給你傳染病,蚊子卻老實要喝你的血呢!
你跳起來拿著蒲扇亂撲,可是趕走了這一邊的,那一邊又是一大群乘隙進攻。你大聲叫喊,它們只回答你個哼哼哼,嗡嗡嗡!
外邊樹梢頭的蟬兒卻在那里唱高調:“要死喲!要死喲!”
你汗也流盡了,嘴里干得像燒,你手腳也軟了,你會覺得世界末日也不會比這再壞!
然而猛可地電光一閃,照得屋角里都雪亮。幔外邊的巨人一下子把那灰色的幔扯得粉碎了!轟隆隆,轟隆隆!他勝利地叫著。胡——胡——擋在幔外邊整整兩天的風開足了超高速度撲來了!蟬兒噤聲,蒼蠅逃走,蚊子躲起來,人身上像剝落了一層殼那么一爽。霍!霍!霍!巨人的刀光在長空飛舞。轟隆隆,轟隆隆,再急些,再響些罷!
讓大雷雨沖洗出個干凈清涼的世界!
(1935年開明書店《速寫與隨筆》)
賞析這是一篇作者在消沉、苦悶的情緒“被海風吹得干干凈凈”了之后寫的。基調呈現出一種開朗、樂觀、進取的戰斗激情,尤其是文末作者氣勢磅礴、充滿自信地喊出了“讓大雷雨沖洗出個干凈清涼的世界”的呼聲,更是時代的最強音,也是作者重新投入新的戰斗的宣言。
茅盾是現實主義藝術大師,他堅持現實主義,又不“獨尊”現實主義;立足于現實主義,又能博采中西藝術精華,融匯新的表現手法。《雷雨前》主要采用象征的藝術手段,表現了30年代整個中國的社會現實。文中以“灰色的幔”象征黑暗勢力,以蒼蠅、蚊子、蟬象征形形色色的社會勢力和社會思潮,以幔外的持刀巨人象征革命勢力,以暴風雨的到來象征革命高潮的興起。這種象征手法的運用和對暴風雨的熱切渴望之情,使作品放射出革命理想主義的光輝,顯示出革命浪漫主義的色彩。
全文緊扣題目,逐層展開,四個自然段構成兩個部分。前一部分,作品主要采用寫實手法,描述了大雷雨到來之前出現的郁熱難耐、密云不雨的氣氛。從早晨直到下午,人們都處在一種煩悶郁熱、令人窒息的氛圍中。“人像快要干死的魚”,“空氣比以前加倍悶!那幔比以前加倍厚!天加倍黑!”這里連用三個“加倍”,三個驚嘆號,進一步渲染出沉悶凝重的煩躁氣氛,這種氣氛象征著國民黨統治下的黑暗與恐怖,以及生活在黑暗與恐怖中的人們的焦慮不安和痛楚難耐的困境。
后一部分,集中描述了那象征革命勢力的持刀巨人的理想形象。這里,作者從寫實手法自然而然地過渡到浪漫主義的表現方法。先用漫畫的筆法勾畫出蒼蠅、蚊子和蟬的反面形象,這些群丑的出場,使人“覺得世界末日也不會比這再壞”。這一句,一語雙關,寓意深邃,黑暗的末日即將過去,光明的未來必將出現。這就為下文描寫大雷雨的到來作了藝術鋪墊。緊接著描繪了雷聲、電閃、大風俱來的情景。由于雷鳴、電閃、狂風的驟然而至,于是蚊蠅躲逃,蟬兒止鳴,一切皆變,人身清爽。從文章的最末一句,可以聯想到高爾基的《海燕》中“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的結語。茅盾寫此文時,很可能受到《海燕》的啟示,但茅盾所迎接的是一個“干凈清涼的世界”,比之于高爾基渴求“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的呼喊,立意似乎更高,也更富有理想主義的色彩。
這篇隨筆,構思嚴謹,氣勢雄渾,虛實結合,情景交融,堪稱審美化的實寫和理念化的抒情水乳相諧的精品佳作。
上一篇:《哀思》原文|賞析
下一篇:《白楊禮贊》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