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人物·李鴻章
近代洋務派的首要人物。字少荃、子黻、漸甫,號儀叟,安徽合肥人。出身官僚世家。二十一歲中舉后,曾投曾國藩門下,隨從講求義理經世之學,甚為曾國藩器重。二十四歲中進士,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授編修。1853年,太平軍攻克南京,青年李鴻章拋棄了翰林院的前程,隨同工部侍郎 (副部長) 呂賢基回籍辦團練,轉戰江淮一帶。五年后入曾國藩幕府,經曾國藩奏薦,受命赴廬州招募淮勇,按湘軍建制編練淮軍。不久,李鴻章率淮軍赴滬,與英法聯軍共同阻擋太平軍李秀成部對上海的進攻。在清廷的文武官員中,李鴻章是頭腦最開化的人之一,他不惜重金購買洋槍洋炮,聘請英法軍官訓練淮軍,并在上海、蘇州等地籌辦炮局,制造槍炮彈藥。南京攻陷后,李鴻章被賜封一等伯爵,后署兩江總督、欽差大臣,代理曾國藩節制湘淮各軍,專辦 “剿捻”事宜。捻軍被鎮壓后,清廷加授李鴻章太子太保銜,以湖廣總督領協辦大學士。1870年,李鴻章出任直隸總督,不久兼任北洋通商事務大臣,統理洋務、海防事宜,成為清王朝政治、經濟、軍事、外交諸方面的實權派人物。當時,中國在西方列強面前已經屢戰屢敗,而隔海相望的日本正在崛起,李鴻章對此有深刻的認識。他在給皇帝的奏折中稱: 中國面臨 “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這并非危言聳聽,而是事實。他認為必須大辦洋務,以求富國強兵,否則,“以中國之大,而無自強自立之時,非惟可憂,抑亦可恥?!?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李鴻章先后創建了江南制造總局 (中國近代第一家大型軍工廠)、上海輪船招商局 (中國近代第一家“官督商辦”的輪船公司)、開平礦務局、天津電報總局、上海機器織布局等近代企業,成為洋務派的第一號人物。1875年,李鴻章獲準籌建北洋水師,經過十年的慘淡經營,終于正式成軍,擁有大小軍艦二十五艘,規模可謂空前。與此同時他還在天津建立水師學堂、武備學堂等軍事院校,并派遣留學生前往歐洲學習軍事,以培養造就現代軍事人才。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滿清大臣所能設想出的“富國強兵”之道,無非就是這些了。李鴻章最受人非議的是他在外交上提出的 “和戎” 政策,即不 “輕言戰爭”,一切 “以羈縻為上”。在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以及一系列的中外戰爭中,李鴻章都是主和派,近代史上大多數喪權辱國的條約,如中法 《煙臺條約》、中日 《馬關條約》、中俄《御敵互相援助條約》 (即 《中俄密約》),以及 《辛丑和約》 等,都是由李鴻章簽訂的。現代史家因此稱李鴻章為 “大賣國賊”。這真有些冤枉他。須知 “弱國無外交”,在中國每戰必敗的情況下,誰也沒有回天之力。如1900年,慈禧太后相信義和團的 “神功”,竟荒唐地下令對各國宣戰,結果眾所周知: 北京陷落,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倉皇出逃,只得請李鴻章出來收拾爛攤子。在此一敗涂地的局面下,作為清廷全權大臣的李鴻章除了答應賠款割地的要求,實在別無選擇。實際上,李鴻章既非昏庸,也非軟骨頭,他是清廷的替罪羊,是時勢造出來的 “狗熊”。
上一篇:哲學·人物·李贄
下一篇:文學·文人·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