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我寫過一些詩,但沒有寫過歌詞。唯一的一次,是在一九四八年的春天,我還在臺灣一條海船上工作的時候。有一次,臺灣彰化女子中學高中畢業班的學生四十余人,搭乘我們這條船,由基隆前往廈門。大約半個月之后,又搭乘我們的船,要從廈門返回臺灣。
為了答謝船員,她們準備在船上舉行一次同樂會。上船后,她們的音樂老師謝旭先生請我無論如何要趕寫一個小歌舞節目的唱詞,由他作曲。唱詞的主題,是紀念這次難忘的“遠足旅行”。
雖然我沒有寫過歌詞,但我為這些第一次渡海來到大陸的臺灣孩子們的興奮的心情所深深感染,覺得應該為她們留下一幅值得紀念的剪影……
于是,我坐在后甲板的一張帆布靠椅上,在“拍紙簿”上寫了起來。一開始,我想了幾句,但都不滿意。焦急之中,我抬起頭來,忽然之間,我看見了一群也是“遠足旅行”的燕子,正繞著這航行中的輪船,在快樂地飛翔……
我連忙抓住這點“靈感”,很快寫下了這樣一首歌詞:
“我們是一群春天的海燕/飛翔在藍色的海峽兩岸——/海這邊是我們親愛的故鄉/海那邊是我們親愛的家園/我們從寶島飛向唐山/我們又從大陸飛向臺灣/飛呀,飛呀!/我們飛去又飛來/我們飛回又飛還/飛呀,飛呀!/我們一代復一代,一年復一年/永遠飛翔在祖國的海峽兩岸。”
謝先生一面念,一面哼,還用手打著節拍,很快,他就完成了一首抒情的曲子。
另一位女老師,立即把參加演出的女生集合起來,一面教唱,一面編舞。孩子們很快也就學會了。
吃過午飯以后,同樂會在甲板上召開。所有不當班的船員,或坐或立,圍成一個圓圈。節目相當精彩,都是孩子們的“拿手好戲”。而最后,則是那個新排練的小歌舞《我們是一群春天的海燕》,由于情景交融,更是表演得非常感人,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同樂會結束不久,船就抵達基隆港口了。這群春天的“海燕”,依依難舍地和船員們告別,她們又深情地唱起了那首歌曲的最后一句:“……我們一代復一代,一年復一年,永遠飛翔在祖國海峽的兩岸。”
可惜的是,一年之后,隨著《戒嚴法》的實施,海峽兩岸的交通完全斷絕了。謝先生在一九四九年《戒嚴法》實施之前,離開了臺灣。
又過了幾年之后,我也終于由臺灣經香港,輾轉回到大陸定居了。歲月如水,許多往事,都漸漸淡忘了,但當年那個甲板上的同樂會,那支即興創作的歌,卻越來越引起我的懷念。
終于在一九八三年底,我把這支歌,連同我的回憶,在《上海文學》上發表了。
沒有想到,已多年不通音訊的遠在廈門任教的謝旭先生,偶然見到了這篇短文,非常激動地寫信給我,說這么多年,他也一直在回憶和懷念那次難忘的同樂會,那支難忘的歌。
重見這首歌詞后,他打開了他的鋼琴,一面思索,一面彈奏,要把當年在甲板上即興創作的那支抒情歌曲還原。
一九八五年,他把這支重現的歌,發表在《廈門音樂》第三期上。接著,廈門廣播電臺又將它在“每周一歌”專欄向公眾作了推薦;一些中小學,也先后以“表演唱”或“女聲二重唱”的形式作了演出。一九八六年,這支歌在廈門市舉辦的“五講四美三熱愛”歌曲創作評獎中,獲得“優秀作品獎”,并成為“廈門中學生藝術團”的保留節目,從廈門一直唱到福州和杭州。
謝旭先生,雖事隔多年,他還能記得四十多個女生中的幾位同學的名字。而印象最深的,是呂雪櫻。她是彰化市人,具有音樂的天賦,彈得一手好鋼琴。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以后,臺灣有限度地開放赴大陸探親了,謝先生多次拜托來廈門探親的臺灣同胞,代為打聽那些女生的下落。他終于找到呂雪櫻了——這位當年喜彈《花之歌》的女孩子,在五十年代由臺灣去奧地利維也納學習音樂,以后又到了美國進修,現在是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的鋼琴教授。
謝先生把那支歌曲寄給了她。她回了一封長信。說,收到寄來的歌,她邀約了在臺北的一些同窗姐妹,一起又唱了這支難忘的歌。她們一面唱,一面卻忍不住地哭了。
而就我來說,對這些曾經搭乘過我們的船的當年的女學生、現在的老太太們,雖然一個都不認得了,但那感人的歌聲,卻似乎仍在我的耳邊回響
(1992年9月14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賞析這篇隨筆,以一支歌為紅線貫通全篇。《我們是一群春天的海燕》這首歌,作于1948年春天,以“遠足旅行”的海燕作比,表達了一群臺灣女學生對祖國大陸家園深情的愛戀。再加音樂老師配上一首抒情的曲子,40多位女孩子在輪船甲板上,載歌載舞,曾做過精彩的表演。“我們一代復一代,一年復一年,永遠飛翔在祖國的海峽兩岸。”她們反復唱著這首歌在基隆港和船員告別。在一年以后,海峽兩岸的交通完全斷絕了,隨著歲月的消失,許多事淡忘了,可是這首歌越來越引起作者的懷念。1983年,作者在《上海文學》上重新發表了這首歌。當年的譜曲者謝旭看到以后,就打開了鋼琴,一面思索,一面彈奏。以后,謝旭又把這首歌寄給唱過這首歌的女學生呂雪櫻,她在臺灣邀當年的同窗姐妹,又一起唱起這支難忘的歌,一面唱,一面哭。整篇文章是簡潔平易的敘事,沒有一句華麗的詞語,卻使人讀了泣然淚下。因為作者是把積淀了幾十年的鄉愁離緒迸發出來,就如泣如訴,不需再加任何形容詞了。
作者寫的是個人的經歷,一支歌的際遇滄桑,但所表達的是海峽兩岸千百萬人的深情。他的這篇隨筆,感情濃郁、表現細膩,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
上一篇:《情采(節錄)》原文|賞析
下一篇:《記承天寺夜游》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