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袁褧
嘗考載記,所述晉人話言,簡約玄澹②,爾雅有韻③。世言江左善清談,今閱《新語》,信乎其言也。臨川撰為此書,采掇綜敘,明暢不繁;孝標所注,能收錄諸家小史,分釋其義;詁訓之賞,見于高似孫《緯略》④。余家藏宋本,是放翁校刊本⑤。謝湖躬耕之暇,手披心寄,自謂可觀,爰付梓人⑥,傳之同好。
因嘆昔人論司馬氏之祚亡于“清談”⑦,斯言也,無乃過甚矣乎!竹林之儔⑧,希慕沂樂⑨;蘭亭之集⑩,詠歌堯風(11)。陶荊州之勤敏(12),謝東山之恬鎮(13)。解《左》《易》輔嗣、平叔(14)擅其宗,析梵言則道林、法深(15)領其乘。或詞冷而趣遠(16),或事瑣而義奧。風旨各殊,人有興托。王茂弘、祖士稚(17)之流,才通氣峻,心翼王室,又斑斑載諸冊簡,是可非之者哉!《詩》不云乎,“濟濟多士,文王以寧”(18)。余以瑯琊王之渡江(19),諸賢弘贊之力為多,非強說也。夫諸晤言,率遇藻裁(20),遂為終身品目(21)。故類以標格(22)相高,玄虛成習。一時雅高,有東京廚俊之流風焉(23)。然曠達拓落,濫觴(24)莫拯,取譏世教,撫卷惜之,此于諸賢不無遺憾焉耳矣。刻成序之。嘉靖乙未歲(25)立秋日也。
(嘉靖刻本《世說新語》)
注釋①《世說新語》為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袁褧的《刻〈世說新語〉序》,指出該書以記錄“江左清談”為主要內容,并把它形式上的條分縷析、短小簡潔,以“采掇綜敘,明暢不繁”加以概括,有助于認識這部典范的隨筆的特色。②玄澹——幽深澹泊。③爾雅有韻——淳正有味。爾雅,雅正。韻,韻味。④高似孫《緯略》——高似孫,字續古,號疏寮,南京人。曾官校書郎,處州太守。著有《疏寮小集》、《子略》、《騷略》、《緯略》等。他在《緯略》中稱贊《世說新語》“極為精絕”,贊劉孝標注書“援引詳確,有不言之妙”。⑤放翁校刊本——《四部叢刊》、縮印明嘉趣堂本《世說新語》末附:“郡中舊有《南史》、《劉賓客集》版,皆廢于火;《世說》不復在。游到官,始重刻之,以存故事。《世說》最后成,因并識于卷未。淳熙戊申重五日,新定郡守笠澤陸游書。”南宋詩人陸游因郁郁不得志,常以酒澆愁,同僚譏為“不拘禮法,恃酒頹放”,故自號“放翁”。⑥爰付梓人——梓人,古代木工;爰付梓人,指代付刻。⑦“因嘆”句——古人有“清談亡國”之論。如東晉桓溫說:“神州陸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晉書·桓溫傳》)司馬氏,指司馬氏當朝的晉王朝。⑧竹林之儔——指魏晉間的“竹林七賢”,即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⑨沂樂——《論語·先進》:“(曾點)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里指竹林七賢游宴的情趣。⑩蘭亭之集——王羲之曾與同時許多名士宴集賦詩于會嵇山陰的蘭亭,寫有《蘭亭集序》。⑾詠歌堯風——疑指《擊壤歌》。相傳堯時有八九十老人擊壤而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這里借指蘭亭宴集“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蘭亭集序》)的情趣。⑿“陶荊州”句——陶侃曾做荊州刺史,為官勤于政事。⒀“謝東山”句——謝安曾隱居東山(今浙江上虞縣西南)。一次,與人泛海游樂,突然風起浪涌,眾人驚恐失色,唯謝安神態自若,因稱贊其雅量“足以鎮安朝野”(《世說新語·雅量第六》)。⒁輔嗣、平叔——王弼、字輔嗣,曾注《左傳》、《易經》。何晏,字平叔,曾著《道德論》。⒂道林、法深——支遁,字道林,晉時高僧。法深,學義淵博,時稱弘道法師。⒃詞冷而趣遠——言詞冷雋,意趣深遠。⒄王茂弘、祖士稚——王導,字茂弘,元帝時為丞相。祖逖,字士稚,其“聞雞起舞”、“中流擊輯”的故事,感人至深。⒅“濟濟多士”二句——語出《詩·大雅·文王》,謂周文王憑借眾多賢才輔佐,得到安寧。這里借指東晉王朝得到眾多賢才的輔弼。濟濟,形容眾多。⒆瑯琊王之渡江——司馬睿為瑯琊恭王瑾之子。公元316年,西晉亡,他過江起義;公元317年在建業稱帝,建立起偏安東南的東晉王朝。⒇藻裁——品藻鑒識。(21)品目——經品評而定的優劣等級。(22)標格——風范、氣度。(23)“有東京”句——東漢都東京洛陽,故以之代稱東漢。廚俊,《后漢書·黨錮傳序》:“海內希風(企慕黨人的風節)之流,遂共相標榜,指天下名士為之稱號,上曰三君(士人領袖),次曰八俊(人中俊杰),次曰八顧(有德行),次曰八級(能引導后進),次曰八廚(能以財救濟貧士),猶古之八元、八凱也。”(24)濫觴——本謂江河發源之處,水極淺小,僅能浮起酒杯,后以之比喻事物的開端或發端。(25)嘉靖乙未歲——即公元1535年。
上一篇:《文娛序》原文|賞析
下一篇:《情采(節錄)》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