紈扇倚秋圖
清·費丹旭作
紙本水墨
縱一四九.八厘米
橫四四.六厘米
藏上海博物館
我國仕女畫有著悠久的傳統,它反映著不同時代的現實生活,體現著不同時代的審美情趣。楚帛畫《人物夔鳳》,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仕女畫,與《后漢書·馬廖傳》所說的“楚王好細腰”相印證;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卷,體現出六朝時崇尚“秀骨清像”的潮流;唐代張萱、周昉等人的仕女畫則以“豐肥”為美;及至明代唐寅、仇英等人的仕女畫,其造型氣派則轉向纖弱;到了清代,繼承前代遺風,向著清秀方面發展,嘉慶、道光年間,仕女畫大盛,杰出的仕女畫家除改琦以外,還有費丹旭。
紈扇倚秋圖
費丹旭的仕女畫人物,具有典型的鵝蛋臉、柳眉細眼的面部特征和身材修長、弱不禁風的身段體態,為當時文人理想中的美女形象。秦祖永《桐陰論畫》評費氏的仕女畫為“妙品”,并說其“補景仕女,香艷中更饒妍雅之致,一樹一石,雖未能深入古法,而一種瀟灑之致,頗極自然”。《清史稿》也認為他“所作仕女,娟秀有神,景物布置皆瀟灑,近世無出其右者”。可見其仕女畫在構圖布局上,特別在補景上有獨到之處。
此圖章法精潔概括,意境清幽,筆調松秀。庭園柳陰下一背而側的女子左手持紈扇,依于石旁,婀娜豐姿,若有所思。以潑墨法作石,連勾帶染作樹干,柳條隨意抒寫,若臨風曳搖。女子發髻作數筆濃墨而有層次,質感甚強;以寫意筆法作白描服裝,流暢的衣紋與凝重的墨石對比鮮明,更襯托出人物。明唐志契《繪事微言》曰:“善露者未始不藏,善藏者未始不露。景愈藏,境界愈大;景愈露,境界愈小。若主露而不藏,便淺而薄。”費氏在這一畫面上,正具有“景愈藏,境界愈大”的特色。所畫的東西很少,只是局部一樹一石、一欄桿,展現庭園的一角,卻以少勝多,以簡勝繁,單純而不單調,不完整中更見完整,只畫女子背而側面,卻比畫正面更含蓄,更耐人尋味,她是在傷春?還是在覓句?觀者可以概括自己的生活經歷去揣測、去聯想。這種處理手法,真可謂“虛實相生,于無畫處皆成妙境”(笪重光《畫筌》)。
上一篇:《秋坪閑話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重巒密樹圖》原圖影印與賞析